时光凝注生命之痛
---我读《高高的寨墙,寂寞的河》
李晓光
收到王聚敏老师所赠《高高的寨墙,寂寞的河》和《散文情感论》两本书,心中大喜遂想一睹为快,急忙翻看前者,不加思索地将书中《高高的寨墙,寂寞的河》快速读完。老师的文字读过一些,但是这么系统地阅读还是第一次,其笔下文章多是性情随笔,及辛辣、敢于直言、针砭时弊、舌战群儒式的杂文类居多。说实话,王老师虽是散文编辑,但他笔下的文字,像《高高的寨墙,寂寞的河》这样的文章尚属少数。这篇自然的、真情实感的作品真正切中读者心中要害部位,或感动或击掌。一直想写点什么,但先生的文实不敢妄加评论,就题材来说,评论式、杂文式的文章似乎多于亲情类散文,故此称其为学者式文化人又有些不妥。这一点我十分赞成王建旗先生的论点,他在本书的序言里这样说:在90年代之后,王聚敏虽然也写出《散文情感论》这样纯正而富有学理性的学术专集,但他本质上却不是一个“学术中人”,因为“他的民间情怀”,因为他的“十二月党人气质”,他的追求“人,生而自由”的本性,使他注定会是一个“不安分的家伙”;他喜欢“散”“随”“杂”,愿意做一个写散文、写随笔、写杂文的人。
《高高的寨墙,寂寞的河》是一篇怀念文章,奶奶的故事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妇女的一个缩影,文中并没有浓墨重彩甚至是刻意地渲染气氛,描写“高大全”式的奶奶,而是尊重历史,平铺直叙、陈述事实和还原史实,将奶奶不平凡的一生真实地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在冀南平原,让你不时地想到电影《敌后武工队》或是《铁道游击队》等影片中母亲的形象。
寨墙或许并不是很高大,护村河也并没有多宽阔,多辽远。文中作者说,“我的家乡没有山壁笔下的尼洋河,只有一圈人工开挖的护村‘寨河’,村民又用挖河挖出的泥土垛筑成‘寨墙’……”然而,就是这一堵寨墙和这么一条貌似河的水流,在民国时期,它作为一道屏障,用来抵挡土匪来抢粮。但是最终,在疯狂的敌人面前,还是夺去了爷爷年仅23岁的年轻生命,留下了二十出头的奶奶独守这高高的寨墙和脚前这条寂寞的河。可以说,在奶奶一生漫长的寂寞长夜里,在她的生命中,不高的寨墙和瘦弱的河流拦阻了她的一生,使之无法逾越这条横亘在生命里的鸿沟。这其中也不乏封建礼数的教化,使这种相守根植在奶奶的心中。可想而知,二十岁正直花季少女,失去了丈夫,这漫漫的征程上,有多少大不易呢!文中作者并没有交待甚至有些躲闪过这些细节,通篇奶奶没有流下一滴泪或是面对苦难如何如何地悲痛。这恰恰是著者的高明之处,也是奶奶值得歌颂的地方,背后折射了她的坚强与挺拔,甚而超过了男人的胸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后来,土匪被共产党的部队打散,我奶奶便常常走出寨门,偷偷寻找着我爷爷牺牲的地点。她望着那高高的一堵墙和深深的一条河出神、发呆。那一圈不流动的水,怎载得动她无限的伤心和愁绪?只是,我奶奶与我曾祖母提起儿子就放声大哭不同,她已经把悲恸变为无言。在后来的岁月中,我常常瞥见奶奶那若有所思、不时发呆的眼神……”
难道,没了依靠,失亲之痛她不疼吗?但是,文中交待她已经重整“军队”,化悲痛为力量。她并没有沉湎与悲恸和无助中不能自拔,面对嗷嗷待哺的幼儿,她将心中的一切悲恸化解为一弯浅浅的海峡,一种女性的胆识和觉醒后的力量!爷爷去世以后,奶奶用她一生证明了她的忠贞。让王家人对她的种种猜测归于零,王家人背地里都暗自琢磨,年轻漂亮又有家庭背景的奶奶在丈夫死后一定会改弦易张,另嫁他人的。但是,事实证明,饥馑的日子也没能改变她的初衷,她死死守护着他留下的那棵“独苗苗”,细心呵护,甚至有些“娇生惯养”。在“父亲”前途命运抉择的时候,使得才华出众的他也因为奶奶的舍不得而没有吃上“皇粮”,在关键时刻断送了他的前程,宁肯自己陪着儿子受苦受累,也不舍得儿子走远。他在不顺心时偶尔冲着奶奶“没好气”或是一些过激的举动,奶奶总是给他赔不是,说好话。不仅她对自己儿子的爱和包容,她还劝儿媳妇多担待他,平平和和地过日子。天下最疼慈母心!
文中第一次提到奶奶走出寨墙,是在共产党打了天下,剿灭了土匪,她走出寨墙寻找丈夫的牺牲地。第二次写到奶奶走出寨墙是在“我”父亲出差在外回来晚了,奶奶总是在寨墙外等啊等,望啊望,以至于“父亲”什么时候回家她就等到什么时候,家里也就什么时候才能掀锅吃饭……这在这个家庭里已经形成了一纸不成文的规定,孩子们在这个问题上都习惯了奶奶的发号施令。
她将自己毕生的爱不仅给了儿子也给了孙辈们。
作者在一次大病中,医生劝他们放弃治疗,奶奶却疯了一般地为他祈祷,用开水泡着馍馍一口一口地喂养和照顾。作者说,“奶奶跟我们孙子一代乃至重孙子一代的关系,说句极端的、不怕娘反感嫉妒的话,可以说是‘生我是娘,养我是奶奶’……原来,她一心苦‘熬’生活,不就是为了‘熬’出我们这些人吗?她要把在寂寞中贮存的爱转给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为抱着我们兄妹几个,奶奶把胳膊都累弯了,竟至死不能伸直……”
《高高的寨墙寂寞的河》谋篇布局独具匠心,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和视觉上的享受。面对铺天盖地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等家长里短的文章,亲情文字写作如蜀道之难。《高高的寨墙寂寞的河》这篇文字中似乎让人看到了王老师不仅是“他宁愿写与其现实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平凡人,富具生命激情、洋溢着生活情趣的奇人怪人,也不愿为“名人”、“官员”写些吹捧文字的坚硬的“硬汉子”精神,还看到了为文为人柔软的一面和另一种情怀。
在时光凝注的生命之痛中,感佩奶奶一生的爱和辛劳。也感谢王聚敏老师能奉献这样的好文,让读者在阅读与感叹中生发出来自心底的敬畏!
王聚敏注:此文说到我心里去了,并不是因为说我的文章好,而是说得准——我有一种“被洞悉感”,该作者厉害。
[下一篇] 熊基权的诗词创作艺术(作者:张雷)
[上一篇] 清浅的文字 温婉的叙述——庞云初散文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