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人类历史长河中短暂一瞬。但对人一生来说,怎么也涵盖了有效期的大部分吧?
二零零八,离开岗位的日子
2008年10月14日,两位女部下拦住了刚刚卸任的我。
秘书长,一直有个问题想问又不好意思,现在能问了。您表达能力那么好,是天赋呢?还是后天锻炼的呢?
你俩这问题的意思是?
要是后天能锻炼成,我们也努把力。要是先天的,那我们就信心不足了。
当然是先天的了!爹妈给的嘛!后天锻炼,那就跟猴现在变人一样,哪来得及啊!
望着她们失望的年轻面庞,我笑了:
逗你们玩呢!肯定是后天锻炼的。我刚生下来也不会说话,也要咿呀学语,怎么可能天生个好口才呢?
是的,我每一个脚印,都浸透着组织的关怀培养;每一点微小进步,都折射着大时代的沧桑变迁。
她俩提这问题是在市委办公厅召开的全体干部大会后。会上宣布了市委关于我因年龄原因离开领导岗位的文件,市委领导对我工作给以高度评价,我和接盘者也都表态发言。
我即席讲了以下大意的话。
1983年10月,一位30出头的记者,不是根据自己意愿,而是奉调改行,进入市委办公厅。于是扎下根来,一直工作到现在,已二十有六年矣。其中,担任副县级以上职务22年,市委副秘书长17年,兼任市委研究室主任3年,兼任市委办公厅主任7年。
市委办公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是市委的核心部门、强力部门、第一部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能在办公厅工作并担任一定职务,三生有幸。
我先后为11位市委主要领导(未含副职)直接服务过。没松过套,没偷过懒,没跑过官,没送过礼。没违反过政治、组织、财经纪律,没沾过公家便宜。没向任何一位市委领导提出过个人的工作安排问题。对此,我仰不负天,俯不愧地。
由于各方面原因,主要不是个人的原因,我长期在一个部门工作,岗位和经历都比较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视野的开阔、水平的提高和政治上的发展。我的成功,我的不足,都在办公厅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经验、教训都是共同的精神财富,希望同志们有些方面学我,有些方面不要学我。离开工作岗位,对我来说,卸去的是责任,得到的是解脱。心情平静而坦然……
一九七八,大幕拉开的时候
公元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伟大的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此刻,在邯郸市北部一座纺织厂党委宣传部忙碌的一名以工代干的小干事,不知道这个千里之外的会议将给党和国家带来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不知道对他个人的前途命运意味着什么。
机遇,干部成长的重要条件。
1981年3月,一则由邯郸市人事局、邯郸市新闻(同年改邯郸市日报)社联合发布的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编辑、记者的启事,作为这个3000年没改过名字的古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忽然推出。邯郸,古来富于改革精神,创造过胡服骑射的成功经验,也产生过邯郸学步的失败教训。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改革开放后全市第一次公开招聘。
我想试试!报名、笔试、复试,三个环节。第一关就卡了壳。厂党委坚决不同意我报考,理由是工作需要。我反复要求,你就让我试一下,全市高手云集,怎么断定我一考就中啊?现在说放不放人为时过早啊!几位领导笑得很含蓄。知情人士透露内幕说听他们议论:他要考,不是十拿九稳,而是十拿十稳。唯一办法,就是不让他去考!
几番软磨硬泡,还是不吐口。等好容易开了绿灯,我满身大汗气喘吁吁赶到名叫505基地的报名点交上表格时,离截止仅差半小时!这种干部单位所有制的旧观念,当时似乎又可理解。也说得理直气壮:我们厂的人才,哪能想走就走啊?
随后参加了在邯郸一中考场进行的笔试。以后了解到,此次招聘全市报名1700人,笔试成绩出来后通知进入复试的20人。
复试从1981年五一前开始,就是到报社实习一个月,人员基本就定了。一共录取了18人,号称“18棵青松”,我忝列其中。之前,我与该报社所有人员一个都不认识,也根本不知道市人事局门朝哪边。
录取后办调动倒没什么障碍了,大概觉得能考上挺不容易吧。离开企业时领导说了很多肯定的话语,包括你要不走我们会对你有所考虑之类,我表示感谢。这家企业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单位。我17岁来此,奋斗了13个年头。这里留下了我成年的足迹,青春的歌声,洒下了产业工人辛勤的汗水。据厂领导大会上讲,我厂一名工人每工作8小时就为国家创造220元财富,个人只取1元多报酬。那是我人生中为人民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阶段,我还在这里找到了人生伴侣,我对纺织有着很深的感情。
作为吃螃蟹壮举——全市第一次公开招聘在邯郸改革开放史上应留有一笔。录取的18人,后续情况有关部门如长期追踪,应有一定标本意义。据我所知,后来有6人进入市级机关,先后成为县级干部。3人转战兄弟报社,其余留在本社,1人当到副总编,其余都是业务骨干。遗憾的是,已有3人作古。
八十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
改革开放带来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是人精神面貌的变化,那如火如荼的八十年代是其缩影。
像缸里的小鱼突然闯入大海,从企业进入市委机关报的年轻人,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小报社,编辑记者不分。我们每人包有负责编辑的版面,按时编发就算完成任务。其余时间可以自己安排采访,选题自定,稿子自写,择优发表。报社机制也灵活,外出采稿,并不限于本处室的业务范围。
第一年我在工业科。对企业有着特殊的兴趣,哪会闲着?于是骑着一辆除铃不响哪都响的自行车,怀揣着记者证,奔走于大街小巷。钢铁煤炭纺织建材电力陶瓷机械轻工化工,各大支柱行业,我挨门进,逐家访,选题目,找角度。一般白天采访,夜里赶稿。当那一篇篇冠以本报记者名头的稿子转化为铅字进而变成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纸页飞往全市各个角落的时候,你会觉得天怎么那么蓝哪!
那会儿在邯郸市记者行当还是个稀有品种。一次我去家300多人的机械企业采访,半个厂子的工人涌出来,就为看看记者长什么样。好像我文质彬彬的模样也没让他们太失望。
采稿不仅报道了工业战线所取得的成就,也极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我亲眼观察了众多工业门类生产全流程。知道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陶瓷是怎样烧制的,白酒啤酒酱油醋是怎样酿造的……大到储油罐、制氧设备,小到铁锨纸箱帽子鞋袜,都是怎么神奇生产出来的?在我心里再也不是谜。
我悄悄定了个“一五计划”,发誓要用五年时间跑遍全市所有企业。标了张草图,密密麻麻的企业名称,走一家划一家。纺织23家,轻工28家,二轻30家,陶瓷10家,塑料10家……
但计划泡了汤。第二年我被调到总编室。为应对新的形势,社里专设了两个跑重点的记者,我为其中之一。任务一是盯市委主要领导的活动,二是采编重点稿件。
采编重点稿件方面我开创了报社第一次到首都采访。就邯郸产自行车销售情况,在报上发了第一篇“本报北京XX日电”:“蝴蝶自行车在北京市场”。没有快速传输手段,我是跑到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电报大楼用普通电报拍发回来的。
报道市委活动使我有机会第一次踏进了位于中华路的市委大门,以前市委对我来说就是个仙山琼阁般的存在。我更想不到,我的后半生将会与她紧密相连,而且成为我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
我历时两年半的记者生涯戛然而止,源于市委领导提议,把我与市委办公厅的一位同志“走马换将”,据说更有利于各自的发展。他是位忠厚、淳朴、有文才的老大学生,后来果然做到了常务副总编。
我在市委的经历,容后面细表。这里只想说说那年代机关令人留恋的人际关系。
八十年代市委机关生活,紧张严肃又充满乐趣。
上下级关系尤其融洽。外出到了饭点,没说的,谁官大敲谁,领导掏钱请客没商量。
市领导上下班全骑自行车或步行,外出公务临时派车。有次下雨,我上班嫌麻烦没骑车,一位市委常委骑自行车从身边过,非示意我上来,我只好蹦到他后座上坐了“二等”。一同事正好看到,喊道:哎!你这专车高级,还是常委亲自驾驶哩!想想那会我还只是个副科,和副市级的该常委差了多少级,怎么就没有界限感呢?
逢年过节,领导给下边送礼。一般是食品,水果居多,瓜果梨桃,送到办公场所,大家分而食之。
我们搞材料的以领导名义在上边报刊发了稿子,稿费从块儿八毛到几十上百,领导都给了我们,买东西吃掉了。聚餐也没上过餐厅饭店,买些烧鸡熟肉炸花生米啥的,办公桌一拼,纸垫着一摊,配几个烧饼,筷子不够用手抓。逢年过节,或大的会议活动顺利结束庆贺一番,还有酒,领导拿的,书记副书记秘书长和同志们一起欢乐。书记挨个敬完大家酒,拱手说一句,你们玩你们玩,我在这你们放不开。借故退席。副书记、秘书长则和大家玩到很晚。
机关人员也都不是自己活动调来的。一般是在下属单位办文办事出了名,市委办公厅缺人就去下边考察,主要看能不能干,能干就调来。我亲身参加了多次这种考察调人行动。
后来有段时间,随社会不正之风演变,机关进人不够规范。1996年后搞公务员过渡,逢进必考才逐步成为常态。
二十六载,分明非梦亦非烟
参谋部、智囊团,概括了市委办公厅的工作性质。政务服务、事务服务,点明了市委办公厅的主要职责。调查研究、反馈信息、督促检查、参谋建议,是市委办公厅的主要工作任务。而这些,几乎都要用文字做重要载体。
在市委工作26年,我的主业和大部分精力,放在为市委及市委领导起草、把关文字材料上。
我把一生中的最好年华留在了这里。
全市最重要的会议——市党代会,每五年一次。市党代会报告,1985、1990、1995年,第三、四、五次,我直接执笔起草;2001、2006年,第六、七次,我参与起草并最后把关修改定稿。尽管职务不断变化,跨越20多年、连续负责五届市党代会报告的文字工作,在全国地级市委办公厅工作人员中,应不多见。
这期间走向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经验,八十年代的打破“城堡经济”引农民进城,九十年代的基层组织建设“规范管理法”,本世纪初的推广邯钢经验等,实际工作是市领导和基层同志们做的,起草、总结、修改把关,形成文字稿,是我和战友们的劳动成果。
最要劲的是突发事件。上传下达,指导处置,报送结果,最后举一反三,总结经验教训,每个环节都需要文字及时跟进,有的还要向省委直至中央报告。有两次随领导处理矿难,我都是连续48小时没合眼,感觉弦真的要绷断了。一次处理某乡轰动全国的突发事件,一个月内我连续起草了23个重要材料,多数是倚马可待的急就章。其中一份报告送到省委后,一位资深老秘书长边翻边说,这一看就是陈杰的手笔!后来此件被省委转发全省。一次到省会送文件,需补充一个急件,晚9点接受任务,明早8点前必须把打好的材料放到省委书记办公桌上。前半夜我疾书写成领导审定完,那会哪有笔记本电脑,打印成了问题。宾馆商务部已关门,夜12点满石家庄转才在车站附近找到一电脑打字门市。我字太潦草打字员认不得,我边念她边打,终于凌晨3点大功告成。喘口气还没来及印出,门外闯进一小伙子,因天冷哈气搓手跺脚,一脚把电脑连线踢掉,满屏皆黑,因没备份,全白干了!当时找根绳上吊的心思都有,连我都记不清最后怎么抓紧才完成了本已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文秘工作是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别小看了那文稿材料。它绝不是兴之所至的文字游戏,更不能看做指令性的官样文章。它承载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连接着各级机关和广大群众。看似简单的纸张文字里,不仅包含着党的意图领导的决策,也是起草者本人理论素养、政策水平、社会实践、个人体验的大集合,是他全部智慧心血的结晶。
文字工作是个高强度的脑力劳动,经历过的人都知道,那是真累呀!真苦啊!一旦构思大材料时,往往如醉如痴,寝食难安。虽达不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地步,但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状态还是经常的。我女儿小时候没少提醒我:爸爸,你又神不守舍了!文字工作属为人作嫁,必须甘于寂寞。我曾在一篇小文中开玩笑概括文秘工作特点:方寸之内,尺牍之间,苦累相伴,冷暖自知。没日没夜、没黑没白、没时没晌、没完没了。一支秃笔,两袖清风……但既然走上了这条道,就要无怨无悔。就要当成个事业,干就干好,要入戏,更入迷,口含黄连甘如饴。
办公厅工作虽多以文字为载体,但如果你只满足于做个材料匠,那站位就太低了。多少年来我一直力图扭转这种倾向。我和我的团队,对焦服务俩字,用我的话说,就是立足给市委出大主意,当大参谋,围绕大局谋重点,围绕重点谋亮点,保证市委指挥中枢高效有序运转,推动市委决策和重点工作落实。文字起草不能凭空想象。我的体会,好的文件讲话,要四靠:靠吃透上级精神,靠领会领导意图,靠调研掌握基层第一手资料,靠平时积累有关有用素材。真正动笔去写,只是最后的工序。
全市19个县(市)区200多个乡镇上千个重要单位,遍布着我和同事的足迹;工地田间、抗旱抗洪、抗震抗非、一线现场,活跃着我们忙碌的身影;全市发展战略、经济规划、环境保护、城市布局、重点项目、交通线路……有我们的参谋意见;工业生产、农业承包、财税体制、教科文卫、民营经济、社会稳定、群众生活、基层党建……有我们的具体建议。
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为补充头脑,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汲取一切有用的知识。百忙中还自学取得了业余英语大专、中文大专、经济本科学历,参加了南开大学民商法研究生班的学习。因文革开始那年卡在了初中二年级没让继续上学。
一次次列席常委会,使我见习到高水平的集体议事过程。与市领导朝夕相处,给了我近距离观察他们的独特视角。作为省第三大市,中央和省委对邯郸市领导班子配备高度重视,对主要领导人精挑细选。历任市委书记,都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超强的工作能力,强烈的敬业精神,他们的胆略气魄、决策水平、丰富经验,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深深影响了我。我与市委主要领导之间,实现了最佳互动。我用特殊的方式,对领导决策进行辅佐,对全市大局给以哪怕一点微小的推动……
许多开创性工作,对办公厅工作留下了积累和借鉴,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当年的“模板”在发挥着作用,供后人遵循。
如果可以用一个字概括我的工作,那就是“忙”!一位多年没见面的老同学来看我,在我办公室坐了3小时,和我说了不到5句话。他对别人描述我工作场景:每10分钟进来个人请示汇报工作,每5分钟来个电话,就跟个作战指挥部一样!我以为市委干部每天喝喝茶看看报当官做老爷哪,谁知他每天这么过的,真不容易啊!是啊,办公厅沟通上下,联系左右,平衡多面,疏通各方,只要市委这部机器还在开动,我这个办公厅主任的枢纽就会高速运转。
市委对我也给以亲切关怀和高度肯定。我先后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全省百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等。市委审定的为我申报省劳模称号的报告中做了如下表述:
“陈杰同志长期从事党的文秘事业,无私奉献,勤奋敬业,是20多年来市委重要文字材料的写作组织者和具体起草者,直接起草、组织起草、修改把关了这一时期市委大多数重要文字材料……他承担繁重而艰巨的文字工作,长期超负荷工作。每年处理文字量200万字以上,充分发挥了以文辅政参谋助手作用,为全市工作大局做出了特殊贡献。他呕心沥血辛勤笔耕,把在文字领域默默耕耘当做人生乐趣。担任市委办公厅主任后,努力实现由主要办文向全面办文办事转变,由主要搞好服务向既搞好服务又当好行政管理者转变,高质量、高效率、快节奏出色完成了担负的任务,受到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评。”
办公厅的同事、部下,一二百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每个人都有我比不上的优点和学不完的长处。我提出过“干部学者化、人才复合型”的希望,力图打造一支既有德又具才,既懂政治又懂经济,既有理论又会实践,既会写又能说的队伍。我率先努力,但一直没能做的很好。欣慰的是,在市委亲切关怀下,办公厅成长出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队伍,不仅成为推进全市工作的重要力量,而且源源不断输送出大批人才。不少人担任了县委书记、县长,市直单位一把手,仅1993年地市合并以来就有15人担任了县委书记、县长正职,有的还走上了更重要的岗位。我真诚祝福他们。
平常相处,我和厅里同志亲如一家。后来虽然结婚不需要单位开信了,但年轻人搞了对象都自觉带来请我过目“审批”。对我来讲,他们结婚,和我女儿出嫁感觉没什么两样。仅2001-2011年间(以前没记),我先后为43位同志或他们的子女当过婚礼主婚人或证婚人。我知道,背后有些部下喊我“老爷子”,亲昵而滑稽。
有道是,领导干部办公室与监狱只一墙之隔。因为但凡你掌握了某种权力,就会成为某些人围猎的对象。巨大的诱惑,潜藏的危机,使你周围布满荆棘。抵御住侵袭,坚守住底线,当然要靠坚定的信仰、高度的觉悟,更要有自律的定力。每当一迈脚就有可能滑入万丈深渊时,我就猛然想起我的父母、爱人孩子,想起他们那期盼的眼神,立刻惊出一身冷汗!万万不可!不能一失足成千古恨!他们一辈子以我为荣,我不能让他们因我蒙羞,永远抬不起头来。我也不能让几十年辛辛苦苦在领导同事部下亲朋好友心目中建立起的良好形象,被我一朝亲手打碎了,不值当。要懂得珍惜。
我的工作,得益于家人尤其是贤内助的大力支持与辛勤付出。吾母大家闺秀,高雅善良,吾妻小家碧玉,勤劳贤惠。她们相得益彰,为我营造了温馨而稳固的后方。婆媳相处23年胜似母女的故事,更远近闻名,当另以一长文记之。
一列高铁,呼啸着驶来,慢慢停靠在站台上。我也像这列车,从中年驶向老年,到了该停站的时候了。而我工作的这座城市,却从一个中等城市成长为一个经济总量过3000亿、财政总收入过300亿、人口总数近千万的大都市了。
从高效率、快节奏中走出的我,该如何面对新的生活呢?
十年过往,开启人生第二春
离岗后,一些人找到我说,好些县委书记县长都是你的老部下老朋友,你跟我们跑跑买卖,给你提个成。我说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追求,这事我做不来。我在职还不求人呢,退后低三下四去求人,与摇尾乞食何异?人不可有傲气不能无傲骨,活着就要竖起脊梁!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倚笔一辈子,就写点东西,辛勤工作大半生,把感悟融化到文学创作的艺术形象中。不也挺好吗?于是,我又走上了艰难的文学创作之路。
从新闻到公文再到文学,横跨文字三大领域,基本涵盖全了。写好写赖,是水平问题,有此经历,此生足矣!虽都是用笔,还是有相当跨度的。从逻辑思维到形象思维,不是随意切换那么简单。需要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
主要两个创作方向。一是写些诗歌、小文等,主要是诗歌;二是从事中华民国史和中共党史、军史方面的研究,搞纪实文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迈开双脚遍游祖国大好河山,记述风景与心情,感觉诗歌是比笔记更好的载体。有了智能手机,顺手就打,随时储存,备忘有感,何乐而不为!2008年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部诗集《学步曲》。近几年来,西南行、西北行、山西行、湘黔行、山东行、旅沪诗钞、居邯小诗等,一首首组诗汩汩流出。选两首小诗录此。
卷地携风自踏尘,高歌满路长精神。导师故里寻足迹,先辈征衣辨年轮。忍教湘西空美景,能驰黔北感民淳。难得几秋腰脚健,夕照无亏追梦人。
不老心胸意豁然,行云流水走山川。飘蓬总慕鸿鹄远,归路常随燕雀翩。未许秋风逐日寞,但余春雨润华年。晚霜早露肩披月,全化新辞落纸笺。
纪实文学方面,我创作了大型历史纪实文学《民国初年-辛亥革命后的岁月》,60 万字,2015年4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被该社列为精品图书。这是一部类似“明朝那些事”的历史普及读物。以纪实的手法,浅显的语言,详述了民国初年(1911-1928年)发生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事实。书注重知识性、史料性、可读性,将读者带入那段并不久远但又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历史,试图给人以答案与思考。读懂民国初年历史 ,方能了解现代中国。 我不敢说是讲史,起码是说史;不敢说是论史,起码是议史。力求以历史大视角 、政治大舞台、军事大场景 、风云大变幻,构筑一座艺术化的文史大厦,使人一书在手,尽览民国初年风云。
既然是创作,就是党的另一条战线的战场,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战斗!我没有理由不努力,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我参考了《毛泽东选集》、《孙中山全集》、《中国共产党历史》等24部著作和9种版本的《中华民国史》,实地考察了涉及到的100多处历史遗迹、纪念地,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纸质资料收集了3千万字,电子资料装满了8个大硬盘。不同史料总是比较三家以上方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独特的解读。
成书最后阶段,我在上海图书馆苦干了整三个月。每天坐一小时地铁,10点前到达。核对史料,修改润色,中午在读者餐厅草草吃点东西接着干,下午5点闭馆才回返。我每天埋首耕耘,对朋友戏称找到了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写作《资本论》时的感觉,发誓一定也像他一样踩出个脚印来,可惜现在的地板砖过于坚硬了些。
写作到了忘我境地,周边一切会离你远去。遨游时光隧道,神交古今名人。眼前飞扬过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为我的文学创作活动拓开了广阔的空间。智能手机、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还有新媒体、自媒体、融媒体的大量涌现,为学习交流创造了方便条件,为发表作品提供了新平台。我在微信、微博、各网站、各个群中,与各地党史、军史、民国史、诗歌、军事等方面的爱好者们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我参加了省级文学艺术团体河北采风学会,和各路同好交流切磋,仅2017年就在该学会网站发稿28篇,被评为采风网“金牌作家”。
经过严格审查评定,河北省作家协会接纳我为正式会员。捧着会员证,我把它看做对我几年来文学创作的肯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揭开了崭新篇章,十九大指引新的航程。我紧跟时代步伐,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生苦短,退休是一个新阶段的开端。我和朋友开玩笑说,俩老头老太70岁还争当美国总统呢,联合国秘书长70 岁上任,马来西亚新总理竟然92岁。我的人生第二春才刚刚开始!一位作家有句名言,让文字打败时间。借用过来,我要让气质打败年龄!与时俱进永不老。
四十今朝一梦过。我与改革开放共同走过了40年。一篇小文写不尽那五彩斑斓的年代。而且挂一漏万,不知所言。但在这里,您可以触摸到时代的风云,岁月的脉搏,感受一个从中青年走向老年的普通公务员40年来的心路历程……
2018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