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我写《有一个温馨的家》
我写《有一个温馨的家》
作者:马永欢


我写《有一个温馨的家》一文的创作谈,主要从创作心里角度写,谈有意识与无意识写作的关系,谈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叶辛在《文学回忆录》一书中说:“文学创作中的无意识状态,我认为是存在的。在我的创作实践中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创作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是无意识的。说得再具体一点,你如果有意识地去寻找创作题材,你偏偏找不到。然而你有时候倒是在无意识中偏偏碰上了。”我写的这篇散文,从写作准备阶段来说,是无意识的,那一天,我背着相机坐着妻子开的微型车,从县城到龙门乡卜马回族村,目的是到清真寺给马阿訇照相,刊登在我主编的《永平回族》杂志上,这是有意识的。但这有意识的采风,只是照相,不是写作。

但是,意想不到的“新闻”又出现,岳父给我讲在斋月里,村里礼拜的回民在晚上统一在清真寺吃开斋饭。我倾听,我对此事十分的感兴趣,因为这是民族团结的一个典范,而且是在一个小小的回族村。在我们永平县,在斋月,在一个回族村,在清真寺,把斋人、礼拜人,在晚上统一吃开斋饭的现象,是有的,比如龙街镇上村,但我只看见图片,没有亲临那情景中拍摄,感受美好的气氛,因此感到遗憾。还因为,我认为这种现象是回族文化的现象,值得拍摄,值得刊登,也值得宣传。但上村距离我居住的县城较远,不便前往拍摄,但美好的开斋宴总是在我心中悬挂着。如今我无意识的偶然遇到,就不能错过,一定要目睹,一定要拍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夜幕降临,清真寺的灯光亮起来,我从岳父家走到清真寺,拍摄22个礼拜人吃开斋饭的情景。拍摄完,我就回家了,但那美好的开斋宴,以及开斋宴的前前后后的人与事,仿佛一篇小小说,生动而形象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这就是我在那一天里经历的有意识与无意识的人与事,渐渐地,莫名其妙的交织在一起构成的一幅图画,呈现在我眼前,挥之不去,心生不得不写此文的强烈欲望。

有意识是:两次拍摄,而第二次拍摄之因是第一次。无意识是:岳父给我说他捐款三千元办开斋宴,由于他倡导而引起其他回民热心捐款,用于开斋宴。我到清真寺耳闻目睹的事情,如马阿訇的热情,师母如何教回民念经、礼拜。我拍摄礼拜,拍摄开斋宴的情景。无意识,但一经激活,就会与有意识融合在一起,一写,便成为一篇我满意的散文,2425字。

进入创作阶段,有意识的心里过程为主导。叶辛说:“当某一个创作题材经由无意识的发端到有关记忆、情景的聚集时,我就要仔细地对题材加以掂量。”“接着还要对这个题材的社会意蕴是否深刻、哲理性如何,做一些有意识的思考和补充。”我在创作过程中,完全处于有意识状态,加工原有意识的两次拍摄,加工拍摄前后的人与事,按照时间线索贯穿题材,素材多少的选择以突出“有一个温馨的家”为主题。这样的书写,清真寺是一个回族村的村民的温馨的家,实属第一次,还有对一个回族村在斋月在清真寺吃开斋饭的情景,也是第一次。为什么要书写?因为在新时代中具有重大的回族文化意义。

我的创作过程前,是不需要构思的,不像叶辛写小说,写中篇、长篇小说。我的创作过程,一旦进入创作对象的情景之中,可以说,一篇散文的构成完全由主题、线索、主题的性质经纬线激情编织,编织成为一幅精美的“十字绣”。 主题的性质为回族文化,而这一文化的核心却是伊斯兰文化。所以说,我的创作过程是有意识的。

有关情感、生活、理智。在潜心创作时,我内心情感驱动形象思维,比如在这篇散文创作的过程中,我内心的情感驱动我所见所闻的人与事的美好形象,如画卷,在我眼前铺展。这就是形象思维的表现。但只有这内心的纯感情还不够,还要有生动形象的生活,即清真寺的生活。那么,清真寺的斋月生活,才是我写作此文的根本驱动力。

作家叶辛说:“文学创作确实需要情感的驱动,但还需要理智的控制和规范。比如作者写到某个场景时,往往要考虑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人物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明白这些,才能把握人物的个性,写出富有分寸感的个性化语言。如果单凭情感驱动,就往往会失去理智的控制。这样的文字,且不说它的社会意蕴和哲理性如何,反正不可能有美感。”这一叙述,是针对小说写作,但散文写作同样适用,应该正确处理情感与理智的关系。我在此文写作过程,有意识地控制情感的流淌,有意识地呈现理智的光辉。

[上一篇] 乔红的妙笔

[上一篇] 《开斋节》一文创作谈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