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感悟修改
感悟修改
作者:马永欢


“认识世界永无止境,哪怕就是认识自己,也是一个漫漫长途的修改过程。”韩少功长篇小说《修改过程》封腰的这句话,我阅读,我感悟,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不是一锤定音,而是一个修改过程,一个漫漫长途的修改过程,从而修改了我的绝对认识。

2

“忘记是一种自我告别”,我想起了我母亲去世前的忘记,我母亲享年八十三岁,她去世前得了老年人的常见病遗忘症。她走出大门,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也遗忘了朋友亲戚的姓名,我想,这就是著名作家韩少功说的“忘记是一种自我告别”。母亲的教训,就是我这个儿子永欢的宝贵经验。我今年五十六岁,虽然写作已经十四年,但还要继续书写,因为我害怕人生的一种遗忘的降临。“往事可以忘记,却不能涂改。”因为我们要忠于往事,即使平凡。如果涂改,就是涂改本真的人生,如果是一个老人,又有哪一个人会相信这一个经过自己涂改的老人呢?“将来的往事就是眼下,同样没法涂改。”所以我要做好眼下的事,脚踏实地做好,争分夺秒地做好,因为眼下的事就是将来的往事,也是将来的历史。因而我不能辜负眼下的美好时光,要阅读,要写作,要思考,要修改,仿佛自家花园里的一个园丁。

3

“名字与面孔总算全对上号了,交谈却并不容易。跨越二十多年的重逢,往事从何说起?各人的沉浮、各人的哀乐、各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一齐涌向喉头,如各路车流一齐扑向十字路口,互相堵塞和卡位,反倒造成了沉默。无不吞吞吐吐,谁都要笑不笑,只能喝汤,再喝汤,吃菜,再吃菜,权当是肠胃的聚会。”韩少功的这一书写,让我啼笑皆非,捧腹大笑,感觉写得太好了,太有趣了,太幽默了,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们州民族中学第一届理科班文科班同学老师聚会的情景,高中毕业三十年后的聚会,我与所有同学、老师见面的瞬间,感觉面目全非,面孔与名字,对不上号,只有偷偷地问。同学叫我的姓名,我却叫不准他们的姓名,感觉不好意思。三十年后聚会的第一个程序就是叫准同学的姓名,叫准老师姓啥老师,如胡老师。第二个程序是交谈。同学聚会的心态、表情,正如以上韩作家所说,是“肠胃的聚会”,还有合影的聚会。如果要肺腑沁脾的交流,如果要吐故纳新的交谈,就像大醉后的大胆叙旧,我想,的确不容易,因为每一个同学,都五十有余,都经历了丰富的人间情感,都收获了风雨后的人生彩虹,本该交流奉献,但都不会打开心扉。那么,每一个老师呢?我想,我们的老师与我们同学聚会,只是一种象征,不会改变教师角色的,因而教师与同学的交谈交流总是客客气气的,更谈不上把自己内心深处的酸甜苦辣娓娓道来。当然,这样也好,大家客客气气,笑语不断,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每一个同学都交流三十年的人生酸甜苦辣,都交流三十年的人生故事,那么,聚会何时休?因为每一个人的故事是不相同的。

4

“不过他的病并未断根,有时在讲台上神情迷乱,讲着讲着便出轨跑偏,声称自己是当代最伟大的诗人,与艾青、郭小川是好哥们,与李白、陆游、苏东坡更是忘年交,同门传人,关系好得要烫手要冒烟。”韩少功的这一笔锋,令人叫绝,美,文学之美。文学写作是这样的,该夸张的要夸张,该想象的要想象,虚实结合构成的画面,必将受读者喜爱。在文学生活中,我喜欢这样的表达,也努力这样的表达,让我的读者喜欢。

5

“最严重的一次发病,是他没钱出版诗集,便流落各地现场朗诵,做一个行吟诗人,最后跑到北京,在天安门广场发布新诗,一首声嘶力竭的《大地之梦》,引来不少观光游客。结果可想而知,他被当作滋扰社会的嫌犯,抓起来严加审问,直到警方查明他不过是有脑病,才网开一面,交县信访办派人领回。”感悟,这是一个真正的诗人,热爱诗歌到什么程度?仿佛发病。写诗,是要出版的,而出版,又是需要出版费的,自己没有钱出版,怎么办?只有另辟蹊径,做一个行吟诗人,到一个地方便激情朗诵自己的生命之诗。然而,不是诗的大地之梦的地方,能够容忍一个诗人行吟吗?那又怎么办?继续行吟,继续走诗歌行吟之路。

6

“文学是人间的温暖,是遥远的惦念,是生活中突然冒出来的惊讶和感叹,是脚下寂寞的小道和众人都忘却了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约定。”正因如此,我才不断痴爱文学,不断写作,写作了十四年,天天写作,年年写作,还将继续写作。“任岁月改变我们的面容,我们的处境,我们的经验足迹,只是心中渐渐生长出更多的感怀——也许这就是最广义、最本质的文学?”感怀,便是一种别样的惊心动魄的认知修改。只有修改自己的认知,自己才能够温暖地向前。

7

“不能不提到的是,这些学生大多品尝过生活的磨难,多少有过一些社会阅历,似乎是中文系最合适的生源。他们不平则鸣,悲愤出诗人,早已经历过生活这种大文学,至少已有不少感觉和经验的准备——何况他们入学前,还多是各地的土秀才或报刊新面孔。”

“各路游侠东麓论剑,文学成了这个群体的集体特质;热情,敏感,富于想象,乐于引经据典,不无雄心甚至偏激轻狂。他们投身一次文学起义,几乎把自己看成了剪成短辫的李清照,敲着饭盒的曹雪芹,再不济也是个骑上二手单车的别林斯基。他们那时候醉心名著,热衷于玄想和悲怀,哪会瞧得起后来人们趋之若鹜的炒股和炒楼?”此时此刻我想起我经历的一些民间社团的文学群,有些解散,有些依然存在,但我没有参加,也不想参加,因为不想参加打着文学旗号而赚钱的文学群,只想参加一心一意为了文学而献身的文学群,这样的文学群的成员,就像以上所说,令我敬畏,也令我思绪万千。文学聚会,其实是一种文学论剑,也许会生发剑走偏锋,但要正确理解,因为文学论剑的精神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样的文学群,经过无数岁月的洗礼,也像马拉松,文学才会成为这个群体的集体特质。有了这文学特质,文学群才会呈现热情,敏感,富于想象等表情。对于文学起义,我是这样理解的,我的文学起于2005年,42岁,虽然是偶然,但思量,却是无意识的对生活的一种对抗,一种起义,一种举起文学旗帜的起义。起义了,就一路向前,走文学纯粹之路,与红尘滚滚中的名利无关。

8

“他们也许付出过代价。但代价本身也许就是成果,是人们后来不可绕过的遗产。他们奋斗过,焦虑过,摔打过,困惑过,反思过,光是这一条,也许就能使他们别于各种观望者或沉睡者,给一纸毕业证注入沉沉分量。”这一语惊人,“代价本身也许就是成果”,我眼前一亮,从2005年我开始走上文学,就亮出自己鲜明的文学旗帜:献身文学!献身,不是一天一月一年,而是献身了十四年,还没有停止,将继续献身。献身,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付出的一种代价,天天写作,天天阅读,还要采风,还要远行学习,还要出版,还要传播。有时感觉是筋疲力尽,山穷水尽,但我的心就像一朵葵花,始终面向文学阳光,沐浴文学阳光。因为,为了文学而付出,是人生世界的一种成果。有了这美丽的成果,我人生的最后的毕业证,将是辉煌的,也是朴素的,因为注入了沉沉的生命分量。

9

“对于他们来说,诗与远方其实就在脚下,是一砖一瓦和一针一线,甚至是后来日常的沉闷、困顿、焦虑、辛劳。”意味深长的叙述,让我的原有认知得以修改,原来认为,诗与远方,是在前方,是在未来;而如今一读,是在自己的脚下,是在自己的当下。


 责任编辑:清风

[上一篇] 乔红的妙笔

[上一篇] 夕阳阅读教术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