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石门人都知道湘西北有个商溪,素有“金仙阳,银渡水,有钱难买商溪水”之美誉。商溪属磨市镇管辖,距石门县城91公里,离磨市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这里地灵人杰,英雄辈出,被誉为“将军之乡”……走出了黄埔精英---抗日名将郑洞国;革命烈士---毛主席亲家高级将领陈振亚;人民英模---工农红军优秀将领王尔琢;战斗勇士---开国少将郑国;英年早逝烈士---红二军某部副团长郑全国;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参谋长、第三届党委常委、中将郑家概;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均为乡人所熟知,并引以为荣。贺龙元帅两度进驻商溪河,是中共早期革命根据地之一。这里不仅仅是革命烈士的桑梓,更是一个“商溪八景景迷人”如诗如画的风景旅游区。著名生态学家马世俊生前来商溪考察,盛赞商溪的美景赛武陵的绿色宝珠。
在中国饮食文化里,自古就有“南粉北面”的说法。意思是说北方人爱吃面,南方人爱吃粉。说起粉食,回想起20年前,我前往石门县商溪乡尖峰村采访时,在石门县火车站附近一家米粉店吃米粉的往事。当地朋友告诉我:“说起粉对我们湖南人来说它是一种文化,只有每天早晨起来嗦一碗粉,这一天才算真正的开始。”这里人们把吃饭叫“恰”饭,吃粉称“嗦”粉。长沙出名是扁粉,洁白如玉,柔软顺滑,吸收汤汁更易入味;衡阳的鱼粉,而常德的圆粉则是历史悠久,闻名三湘。正所谓,一县一区一米粉。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在文章里说过,“粉对湖南人来说是关乎尊严问题。”“恰圆的还是恰扁的,”是大致区分湖南人地域归属的试金石。早在清光绪年间,常德就有了生产米粉的店坊,生产的米粉又细又长。常德米粉的主要原料是大米,经过特殊工艺制成洁白、混圆、细长且有弹性的粉条,只要用开水烫热,加上佐料后即可食用,长期以来,常德人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食用米粉;外地来的客人,也以能品尝常德米粉为一大乐事。常德米粉以劲、滑、辣、香等为特色,口感则柔韧滑爽,其烹饪之法也是推陈出新、花样众多、水烫味正、干腌味浓、红烧味肥,更有甚者竟以温火与辣锅伺候,其味则以黏代滑,由劲变绵,实属辣中回香、香中添醇!
向思峪,王尔峪,蔡家湾三个水兄弟在山下汇合,融为一体,穿岩越壁,行走45里,在磨市小河口投入渫水怀抱,这条著名的溪河就叫商溪河。当天晚上我们在商溪河畔路边一家小旅馆投宿,旅馆上下两层,上层是客店,下层是店主一家人住,面朝商溪河流。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棕床上的人们会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如同天籁之音。不由人想起唐代诗人芩参的“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诗句来。
第二天一大早,我从山脚下乘车一路盘旋而上,沿途既有心惊胆跳的悬崖峭壁,也有美不胜收的风景。一路之行,远离了都市的喧嚣,迎面而来是一股清新的空气和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上午快十二点到采访的目的地。公路边下了长途客车,气喘吁吁地爬上一座座小山头,大约不到半小时,终于在半山腰找到这次我要采访的对象。呈现在我面前是三间土木结构老屋的主房,房子大约有二、三十年了,历经风风雨雨,似暮年老者已然摇摇欲坠。主房是客房,西边一间房子上半边山墙没有遮挡物,坍塌了一角,太阳斜射进屋内。房间内床铺是挂着夏天还没来得及取下的蚊帐,一个棕垫木床上放着一床新棉被,东边屋子堆满了干农活工具和厨房做饭的地方,水是从后山坡挖的小坑出来的山泉水,用剖开两半竹竿,沿着房前屋后一直接到吃水灶前的大木桶里,桶里溢出来的水顺着屋后的水沟流到门前的鱼塘里。厦屋三间房,北边是老人睡觉卧室,中间是堂屋,进门看到一个四方形用砖砌成的大坑火塘,堂屋房梁上吊着几块烟熏的腊肉,一根两米长所做的挂水壶钩子,一把结实的壶柄、结着一层厚厚炭黑正在烧开水的铝壶,水蒸气“噗噗噗”地响着,跳着欢腾的、他们专属的舞姿。进屋推开南边的房门,看到的是一间木板楼层结构,底下一层是用来喂养耕田的水牛,上边是人睡觉的房间,隔一道门外边小木屋就是茅房。人走在这木板铺成楼上,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仿佛用力一踩就会坍塌似的。因为没有烟囱,整个房间常年烟熏火燎,到处都黑黢黢的。据60多岁的主人郑家云老人给我们介绍:“火塘柴火都是从房后面大山上挖下来的半干树木头桩,一家人冬天可以围在火塘边烤火取暖、做饭,火塘上的水一直是烧开的,只要来了客人无论有多远,进门主家会给你递上一杯自家炒好晒干的春茶!”
时任村干部郑辉敦、郑家申对记者说:“他们家有两个孩子,老大儿子郑智敦今年快三十五、六岁的人了,由于家贫没有成家,老二女孩一直在外打工,有时间会给家里打点钱回来。他的堂客和邻居家因为财产继承民事纠纷等原因被搞得疯疯癫癫。由于郑家云老人腿脚不方便,接电话要走一公里山路到公路边的商店旁接孩子的电话。如今虽然日子苦了点,但是家家户户种的稻谷够自己家里人吃饭。现在国家政策好了,我们这些老百姓再不用交公粮了。”
“每年吃油是怎么解决?”郑家云老人告诉我:“自己坡场有茶籽,每年打下来的茶籽拿到集上榨油够一家人吃一年了。”随后,他带着记者在自己茶籽树和自己房前屋后的茶林看看。当时,我心里有一种心酸的感觉,不知道还有多少向郑家云老人一样苦苦挣扎在温饱线上。临别时,郑家云老人告诉我:“这里石门最偏远最贫穷的地方,从山脚徒坡直上十分艰难,村民若要见到一个吃公粮的干部,也是难得的。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有茶园,家里做手工茶只是来招待客人沏茶喝,没人愿爬这么高的山路上门收。采茶都是比较苦的活,每天村里人都是早出晚归,中午吃锅巴就山泉水。采摘下来的茶因为道路不通,只能肩挑背扛走十几里路卖到茶厂,新鲜的茶叶背那么远山路,到地方时有的茶叶捂坏了只能随行就市贱卖给茶厂。村里如果有人病了,硬扛着,或者上山挖药按照村民土法子自己给自己治”。在返回路上,看到一位四十岁女的一只手指敷着山上采的“草药”,手指发炎肿的像蛇头一样。我当时问她为什么不到医疗诊所看看,她回答想看哪来钱?我一时无语……
时间一晃离开石门县磨市镇商溪快二十年了,那里的群山叠翠村和父老乡亲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最近打听得知商溪尖峰村在2000年时同三岔溪、蜜峰、九斗峪4村合并为四方台村。在湖南当地采访时任四方台村干部郑辉墩时,还记得他给我介绍过四方台茶厂和当地的奇闻轶事。“石门垭” 与石门、慈利、桑植三县交界,海拔800米的四方台茶厂建于1974年,有石门县第二个“东山峰”之称。年产茶不到1500担,到2006年后,茶厂由周协勇负责,针对几十年的树龄,枯枝多、发芽率弱,品质差,加之茶厂设备老化、茶园管理粗放及交通等问题,出现效益严重下降,茶场大幅滑坡的原因。在石门县农业局、茶叶办、省茶科所专家指导下,周协勇与茶农积极开展茶树改造、设备更新、施肥培管、使春茶长势旺盛,一片丰收繁荣景象。如今四方台的茶叶已成功打入湖南省有机茶市场,生产的“石门银峰”曾获首届湘茶杯金奖,2017年四方台茶厂获得湖南省茶叶集团有限公司年度优质茶基地先进单位。如今茶叶已出口到国外,得到外国友人的青睐。
这里邻镇有个叫白竹山的地名,相传一郑姓山民种桑植竹,一天清早发现苍翠竹林突然变成白竹,便好奇地刮开竹杆,发现每节竹杆都有一白人骑白马,消息传到朝庭,皇帝大怒派人将种竹的山民押往京城投入大牢。山民的妻子田氏抱着不满周岁婴儿伤心欲绝地站在高山上,凝视东方盼望丈夫早日归来,抱着婴儿的少妇后来变成了石人,从此这个地方被称为抱儿岩。而她站的地方夷为平地名四方台,少妇日盼夜思泪水化作为三条小溪就叫三岔溪。据有关资料记载,抱儿岩一带有覃遵义、覃遵成、邱保臣、王修金、王修书`朱祖福、朱仲生跟随贺龙参加了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贵州一次战斗中,邱保臣、王修金、王修书光荣牺牲,血洒异省他乡,朱祖福,朱仲生失踪,覃遵成负伤掉队,后返回家乡,只有覃遵义走完长征,退休后享受正师级待遇,逝世后葬县城东北。
石门的柑橘据史志记载,早在600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间,石门就是江南著名的柑橘产区,被誉为“中国柑橘之乡”、“中国早熟蜜橘第一县”。石门县农业农村副局长覃业盛接受《湖南日报》记者采访时提到,“石门产茶区农民,80%的收入来自茶叶,茶叶产业已带动2万多贫困户脱贫致富。”从2003年起,石门县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6届“请喝一碗石门茶”以此来推动发展石门各乡镇旅游经济的发展。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商溪四方台的父老乡亲们日子一定会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此时此刻,对门的楼房内传出一首《幺妹住在十三寨》悠扬动听的土家人山歌,让人思绪万千,仿佛把我带回到二十年前,在湖南商溪采访时的那难忘的一幕,“土家幺妹长得乖,甜甜的酒窝逗人爱,一壶罐罐茶芳香醉人怀,一曲山歌调飘到云天外……”
责任编辑:李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