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从破庙到洋楼
从破庙到洋楼
作者:刘新奇


我村1947年3月解放之后,就建立了初级小学。设在村中的老爷庙,庙里有两间屋子作教室,一间是1-3年级学生,另一间是2-4年级学生。残破的门窗四处漏风,一块块脱落的墙皮裸露着土坯,屋内空空。学校让学生带来窗户纸糊窗户,还要自带桌椅板凳上课用,桌凳高低不平,参差不齐。冬天屋里没有火炉,上课就这么干冻着,手冷时用嘴哈哈气,脚冷时就跺跺脚。上学时赶上雨季,泥泞的土路是求知路上最大的阻碍,但也不惜冒着大雨千辛万苦赶到那漏雨的教室。老旧的瓦屋、破旧的黑板、摇晃的桌椅、学校真是土房子,破桌子,上面趴着个泥孩子……。在那个年代,翻身的农民渴望从知识上翻身,学校不受年龄限制,有的比教师年龄还大,有的妇女抱着孩子上课,食不果腹却钻研学习。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学习并扫盲的,我的大哥和大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学习的。

1958年5月,我村在村南的空场新建了校舍,用的是老爷庙拆下来的木料和砖瓦,不够的建材村集体筹办。用青砖挂面,里面用大坯砌成的平房。有四个教室和一间教师办公室,校舍占地约2亩设有初小(1-4年级)和完小(5-6年级)。学校内没有围墙、操场和厕所,没有像样的课桌和板凳,更谈不上其他教学设施了。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教育学朝农,我村增添了初级中学搬迁到了废弃的窑厂,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甚是荒凉。学校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学“朝农”的典型,师生平整土地,扣坯烧窑盖校舍,没有围墙和大门,空旷的校园孤零零地矗立着六排简陋的教室和一排教师宿舍。1986年初夏的一天下午,我班上地理课,只见天空乌云密布,紧接着狂风大作,吹得教室的书本乱飞。按常规这样的天气,学校怕出现房倒屋塌砸伤学生的安全事故,就直接放学。可这天,我们到校时天空晴朗,万里无云,没有下雨的迹象,突然出现恶劣天气,没有办法,老师让我们躲在课桌底下,以防教室房顶塌陷。暴风雨来了,只听呜呜得雨的叫声,紧接着雨倾泻而下,房檐流水如柱,教室内原先还有嘈杂之声,现在只有外面的风声雨声。教室的前山墙钻水了,教室的墙全是土坯,雨已浇,全洇透了,紧接着前山就塌了,好在不是承重墙,老师赶快让学生躲开,才避免了一场灾难。

其他的教室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整个学校基本不能用了。学生放假2天,学校把班级分到附近农户、小学和废弃的厂房继续上课。

学校基本不能用了,村里让村民除完成国家和集体征购外,每个村民再多拿80斤小麦,作为教育集资。木料为集体的杨柳树作檩条和望板,经过一暑假的建设,我村的学校又回到了村南,两排卧砖红瓦的新教室竣工了。

我和同学们一起搬到了新校,白白的墙、大大的窗、宽宽的门,至少下雨不害怕房倒屋漏了。我们每天早晨迎着曙光大声晨读。每个学生都渴望成才考上大学,为社会做更大贡献。

2007年国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学校办公经费得到解决,学校购买课桌凳,替代了破烂课桌。教师的办公桌椅也更新了,安装了电话上了宽带,办公环境得到了改善。可是,校舍多为危房,夏不遮雨,冬不挡风。还是困扰学校发展。

2014年3月,国家农村教育薄弱改造资金已拨,按照部署开始建设农村学校。校址选在我村东,临柏油公路,方便学生走读。一座钢混结构三层教学楼拔地而起,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学校的各功能室一步到位,做到冬有暖气,夏有空调,师生满带喜气,农村的孩子用上教学楼,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吟唱:“谁的房子最漂亮,就数我们的小学堂”。农村教育真正迎来了繁花似锦的“春天”,农村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如今,走进我村小学,看到的是:整齐的绿化带、平整的水泥地操场、文化气息浓厚的教学楼走廊,宽敞明亮的教室……;听到的是朗朗的读书声和悠扬的歌声。

国家大力支持农村教育发展,从政策、财政支持等方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提供了保障和发展目标。立眼当下,破旧的教室早已不复存在,崭新的校舍林立在乡村。干净的校园、整洁的桌椅、宽阔的操场,成为了多数乡村学校的新面容。校园内的基础设施完备,宽敞的水泥路直通学校大门,美丽的校舍在农田的点缀下更加富有乡村的气息。

这真是:

祖国腾飞七十年,

沧桑巨变在眼前。

这里广厦千万间,

天下学子俱欢颜。

科教兴国梦渐圆。

改革开放再扬帆。



       作者: 刘新奇 单位:河北省深州市大屯镇张家屯完小 电话:13731367835




【责任编辑  卧龙令】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难忘的故乡小溪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