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民风民俗 > 蜂窝煤的记忆
蜂窝煤的记忆
作者:佚名

  生长在上世纪50至90年代的人,都会对自家和学校、单位使用过的蜂窝煤炉子有难忘的印象。

  那时候,甭管一家有几口人,家家户户都有个燃煤做饭、烧水和取暖的炉子,无论是摆放在自家门口,还是蹲放在公共楼道里,谁家也离不开这让人又爱又恨的炉火。在学校教室、机关和工厂的办公室里,每到冬季也有许许多多的蜂窝煤炉子作为主要的取暖设备。

  宋慰祖 张广凯

  9月25日,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经典设计奖发布,蜂窝煤与北斗导航卫星、虹桥交通枢纽、南京长江大桥、手扶拖拉机一起荣获经典设计荣誉提名奖,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蜂窝煤,一个让国民感到既亲切又普通的产品,曾经被我们摆放在屋角、窗下,黑黑的毫无色彩,简单的形象常被人的目光遗忘。就是如此简易、平常的产品,竟然被提名为经典设计奖的获奖产品,这是为什么?

  其核心就是设计。“设计是集成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经济、法律标准的知识要素,创造满足使用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创新方法。”蜂窝煤正是运用设计方法开发出的满足广大国民生活中对燃料需求的优秀商品。

  中国蜂窝煤的起源

  各国都在探索煤炭有效利用

  蜂窝煤是北京人为一种圆形的、上面如蜂窝般均匀布局了12-19个通孔的煤球(学名叫型煤)起的一个漂亮的名字。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叫法,如:藕煤、煤饼等。蜂窝煤的名字是北京人起的,但却不是北京人设计的。

  蜂窝煤究竟由谁最早发明的,今天无从具体考证。其实人类自从发现了煤炭,开始使用这种化石燃料,也就开始研究用煤粉制作煤饼、煤球。

  我国型煤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在河南巩县铁生沟和郑州市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都发现了加工煤饼。这些煤饼系模制,原料中加有石子和黏土,主要用作陶窑、砖窑和冶炼的燃料。

  到了晋代,人们将煤炭研碎加工成兽形用来温酒,名为兽形炭。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种别具风格的香煤饼,即在原料中掺和梨、枣汁等香料,燃用时能发出阵阵清香。也有在燃烧的煤中捅孔来提高煤的燃烧效果的做法,原理是增加通风,提高氧量,有助燃烧。后来用煤粉制成煤饼用于封火,也会在其中央捅个孔用于通气。

  现代有孔的生活用型煤,可查到的记载是日本学者大岛义清和香坂要三郎合著的《燃料》(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一书,就提到了日本人使用“有孔煤饼”的情况。这就是普遍谈到的日本“蜂窝煤”,现代日语把蜂窝煤叫做“练炭”。

  据日本炼炭工业会的资料说,明治维新(19世纪60-80年代)之前,一个叫榎本武扬的人从荷兰学到技术,开始制作带有孔洞的炼炭。由此可以看到,制作有孔的民用生活燃料型煤,各国都在探索研究,并根据本国的使用条件和需求不断完善。

  蜂窝煤产生的两个网络版本

  中国现代蜂窝煤的产生,网络上一直流传着两个版本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蜂窝煤由山东德州一位名叫王月山的伙夫在上世纪20年代发明。他观察到灶里的煤火燃烧不旺时,只要拿根铁棍一拨,火苗从拨开的洞眼蹿出,火一下就旺起来。后来,他用煤粉做煤饼时,有意在上面均匀地戳几个通孔,不仅火烧得旺,而且节省燃煤,中国蜂窝煤就这样诞生了。这段文字从二十年前就开始流传,被用作“创造性思维”的经典案例。然而由于其采用散文笔法,对发明者的身份介绍比较模糊,可信度存疑。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另一个版本的发明人同样来自德州,而他的身份更加有据可循。有资料显示,1993年出版的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一书中,曾收录过“蜂窝煤的发明者郭文德”一文。

  2008年一篇署名“东门柳”的博客文章称:请记住郭文德这个名字,是他让我们以极大的方便,在半个多世纪用蜂窝煤取暖做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包括现在,蜂窝煤对城乡人民的生活功不可没。

  作者介绍说,郭文德是山东德州市燃料公司退休干部,德州市解放初期开创煤炭加工大煤球(蜂窝煤)的发明人。他从天津来到德州后,经过几年的研制,于1950年10月1日正式开办“郭文德家庭工业社”。1956年,随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郭文德开创的大煤球加工也由私营转为国营。不久,大煤球很快在山东普及,颇受用户欢迎,群众称其为“蜂窝煤”。

  微信号“影像德州”也介绍过郭文德的事迹。文章称,蜂窝煤俗称“大煤球”,名称是北京人首先叫出来的,但发明人却是德州市燃料公司退休职工,名叫郭文德,在很多老燃料人的记忆里,郭师傅性格稳重,是个受人尊重的开明长者。

  发明者受到日本邻居的启发

  根据这些报道和描述,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先后到河北、山东多方探访,得知设计者郭文德先生已经过世,最终找到了现居住在天津的郭文德先生之子郭春伏,了解了更详细的情况。

  郭文德1916年出生在河北景县四里屯村,打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机灵劲儿,总爱琢磨个事,但由于家里穷,仅仅上了三年学。退学后,他先是帮着父亲种地,后来进入工厂学徒,1937年开始从商。

  1949年的一天,他随东家到北京,在客店里,他受到火苗从封炉子捅的眼里向上冒的启发,联想到当年日本邻居用的煤炉,萌生了制作一种既方便又好烧的新煤球的想法。回家途中路过天津,他把想法告诉了舅父,得到大力支持。

  没技术、没资金、没先例,设计研制一种新产品谈何容易,郭文德有的是一股钻研劲儿。回到德州后,按照脑子里的想法,他与另外两个老工人一起,反复推敲,初步制造出一个加工大煤球的机具来,又从煤球的配料上做了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大煤球终于诞生了。

  郭春伏也证实,父亲在1950年生产这种煤球之前,受到了日本邻居的启发:“据他(郭文德)说,当时在北京住的时候,他有一个邻居就是日本人,夜里用湿炭封煤炉,会戳一些眼,是为了第二天不灭,而且第二天上面那一堆煤还在燃烧,燃烧得比较充分一点,所以他当时看到这个情况以后,受了启发,就开始琢磨研究设计蜂窝煤。”

  这一点,在天坛公园原总工、老北京人,现年78岁的徐志长先生的回忆中得到印证。他讲到:日本投降前我曾见到一些日本人居京家属,使用小铁皮或陶炉做饭,炉子就放在低矮的榻榻米(二寸厚的精制草垫子)上面,炉内烧蜂窝煤。他们有一铁模具,像圆形盒子,各户自行将煤末过筛加土和水,装入模具捣实,然后扣出晾干,那时蜂窝煤直径大、薄一些。

  来自蜂窝煤的温暖记忆

  搬煤是个体力活儿

  炉子要是没有了煤还不如一个摆设,于是这大小块的蜂窝煤就成为让人离不开的生活资料。每个家庭、机关都要在能遮风避雨的有限空间里,尽可能堆放起数以百计的蜂窝煤来备用。那会儿作为引火用的引炭是一毛一/块,大小蜂窝煤则是两分四和一分六/块,这几百块的煤钱占了家庭支出的很大比例。

  机关、工厂运输蜂窝煤自然容易,学校则有众多的学生劳动力来搬运。但对家庭来说就是一项重体力活了。居住平房大院的人家还好说,送煤工的三轮车只要能就合着挤进窄小的地方,将蜂窝煤搁在离家最近且不碍事的犄角旮旯处,堆放好就算是一步到位齐活了。而住楼房的住户可就没这么幸运了,送蜂窝煤的工人只是给你把煤摆放在楼门口,甭管你家住在几层楼,都要自己二次搬运。

  送煤工有块搬蜂窝煤用的托板,胸前还有块皮革的大围裙做防护,不怕上衣被脏兮兮的煤饼给蹭黑。自家搬运没这两物件可就费事了,有用菜篮子往上提的,也有用搓衣板来往上端的,还有放在筐里往上抬的,赶上哪家缺少壮劳力的算是最惨了,只能是将就着一摞摞地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往家挪。每上一层台阶就歇会儿喘口气儿,好几百块煤饼给折腾到三楼以上,没点儿功夫还真是不成。

  生炉子是个技术活儿

  生炉子、引火、拔烟、燃火和封火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摸不着门道的人遭罪不说,还会牵连许多人家呢!焖米饭时火灭了,为了不让饭夹生,还要央求借别人家闲下来的炉火使,用后还要主动还给人家一块蜂窝煤作为答谢。若是赶上谁在下班回家做饭时用劈柴点火生炉子,那可就热闹大了,烟熏火燎呛得楼道上层住户们都睁不开眼睛,更别说是做饭炒菜紧忙活了。邻里关系处得好的人家,用完了火会借给缺火种的人家一块还没燃尽的蜂窝煤,这样就可以避免生火点炉子时的那番困苦与受罪。

  每天晚上,各家都会派出封炉火技术最高的人来操持这等技术活儿,而有些手潮的人家,就不得不多买些引火用的蜂窝煤来解决,作为后者的引火蜂窝煤要比普通燃煤在价钱上高出许多,一般人家都承受不起。各家每过一年半载的就要彻底修理一次炉膛,用煤场买来的耐火土和泥砌炉瓦,直到有了标准炉瓦后就省些事儿了。

  伴随蜂窝煤的诞生,各种用途的炉具被人们不断地设计创造出来,基本分为两大类:一是生活炉具,用于煮饭、烧水等,主要用于非取暖季;二是取暖炉具,俗称两用炉,既可用于平时做饭,也可用于冬季取暖,一般由铸铁制成,都设计了烟道,可以安装烟囱排放烟气,防止煤气中毒。这些炉具都是基于蜂窝煤而设计。

  匪夷所思

  蜂窝煤解决了三大问题

  蜂窝煤原料广泛、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制作简单,达到省料省时节能节资的目的,有着很好的开发前景。上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主要是易封火、干净、省煤,但取暖效果比煤球、原煤差。

  蜂窝煤主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环保问题,固化了灰分,减少了粉尘对家庭室内环境污染,减少了粉尘在大气中的排放;二是燃料燃烧充分,燃烧效率高,从烧原煤到烧煤球,一直存在一个问题,由于氧气无法深入内部,造成燃烧不完全,产生煤核,造成浪费;三是使用简便,由于标准、规范、成型,易于添加和清除废料,操作简单。

  中国蜂窝煤和生产机械的研发设计成功,改善了中国家庭民用煤炭燃料结构。蜂窝煤在应用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根据中国人的使用习惯和需求,依据不同地区的煤炭原料开发和设计了褐煤、烟煤、无烟煤、生物质燃料蜂窝煤。形成了4寸蜂窝煤、5寸蜂窝煤等多种规格的产品。为了便于生火,又研究设计出了引火蜂窝煤。引火蜂窝煤易燃烧、上火快,一张报纸就可点燃,引火蜂窝煤燃着后,可迅速引燃普通蜂窝煤,达到生火的目的。

  伴随蜂窝煤在中国大江南北广泛应用,1992年国家制定了“民用蜂窝煤”国家标准(标准编号:GB/T 13593-1992)。标准于1993年5月1日起实施,沿用至今。标准规定,民用蜂窝煤以无烟煤、烟煤、褐煤为原料,掺入定量添加剂,经机械加工成型。一般情况下可参照以下数据:煤直径应为120毫米,高度为75毫米,孔径为14毫米;每块煤的湿重不得低于1235克;每块蜂窝煤的燃烧值应该达到4700大卡(对于普通家用,相当于燃烧1.5小时左右)。

  国标的制定,使得蜂窝煤的生产、应用更加规范、统一。对构建蜂窝煤制作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和蜂窝煤产品的制造加工、销售产业链奠定了基础,让蜂窝煤实现了走向大江南北,走进千家万户。

  大千世界

  蜂窝煤发展

  并不过时

  伴随现代工业的发展,煤炭成为了重要的工业燃料。由于炼焦煤炭原料短缺,也为了有效控制煤炭燃烧带来的粉尘和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借鉴生活用煤球等型煤的经验和技术研发设计工业型煤。

  近代工业型煤开发应用始于20世纪初。德国最先研究褐煤成型,要求将褐煤干燥到水分含量为15% -18%,并在送到回转窑干燥之前被磨碎到0-4毫米,成型是在挤压型活塞机上完成的。之后日本、苏联、英国、美国、法国、罗马尼亚等也开展了型煤的研发设计,主要用于蒸汽机车的燃料。1950-1960年,德国、日本、荷兰、美国等国纷纷开发高温炭化等型煤新工艺,产品用于高炉和冲天炉。

  我国近代工业型煤技术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固硫型煤和造气型煤的研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型煤开发”列入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计划进行研究,研制出15个系列黏结剂、成型机及其配套设备,建立了2条型煤中试线、3座工业型煤示范厂和3个炉前成型试验点。洛阳北冶型煤厂生产的型煤经过试烧,一氧化硫去除率为60%-70%,烟尘浓度减少达90%,各项环保指标经国家测定全部达标,节能达15%。今天工业型煤的研发设计仍在发展

[下一篇] 儋州调声

[上一篇] 喜宴“四大件”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