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民风民俗 > 柏舟寺,百舟市?
柏舟寺,百舟市?
作者:刘金星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这几句佳句出自《诗经》,此诗到底为何人因何事而作,迄今尚无定论。我不是做考证,之所以提到这首诗,是因为诗中出现的“柏舟”跟一个村名有关,跟这个村名的历史由来有关。

柏舟,字面解注即是柏木所做的船,其文化内涵是为品质、气节。所谓“柏舟之节”“柏舟之誓”,即是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终守柏舟。《诗经·鄘风·柏舟序》云:“《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

如此,我从小生长于斯的村庄——沧州泊头柏舟寺,立村命名似乎就有了文化佐证与渊源。

柏舟寺为原交河县营子公社一个村落,分为东西两个柏舟寺,1982年(交河)县(泊头)镇合并后归为泊头市营子镇所辖行政村。

从《交河县地名志》到《泊头市地名志》,介绍村名或行政村的历史沿革时,都是使用“柏舟寺”。《交河县地名志》寥寥记载了村名的由来:“明永乐四年(1406年)因该村附近有一座古寺庙,故以庙名代村名称柏舟寺。”而民国版《交河县志》中的介绍略微详备,且以姓甚名谁具人话点明村名渊源:“明朝天启年间,交河县谢仲仁妻刘氏年二十九,夫亡遗幼子,辟庐自给,守节五十年。天启中,知县旌其门曰:坚比柏舟”。“清代,王芝兰妻吴氏年二十一,夫亡无子,苦节自持,不出门庭者几四十年,以夫堂侄青岫为嗣,年九十有一。七月一日,共闻空中有笙乐音,吴氏无疾而逝。光绪元年邑侯上闻,诏以‘矢志柏舟’,旌其闾。”余下还有姓谢、姓封、姓傅的妻子皆因夫亡守节,被赞为“柏舟清操”“柏舟高节”等等,如此说来,柏舟寺立村命名都与柏舟守节、柏舟寺庙有关,史志记载,无可辩驳。

问题是笔者已至耳顺之年,自幼生活在柏舟寺,且访遍柏舟寺老者,均未闻未见柏舟寺庙遗迹,遍查古籍,亦未发现柏舟寺庙踪影。至于彰显村妇品质节操而立村名,其一柏舟寺虽是杂姓较多的村庄,却从未闻听姓谢、姓封、姓傅的村民曾居住于此,夫亡妻守节而立村名一说何来?而柏舟身后加一个“寺”,“寺”与女人守节有因缘吗?在被问题困扰的时光里,我终于打听到了有关柏舟寺立村命名的另外版本。这个新版本,与一条河——老盐河有关。

如今看到的老盐河只是用来排水的河岔子,十年九旱,更多的时候只剩下干涸的河床。而早在五代十国时期,老盐河是在古河道基础上开凿的漕运河,河道宽阔,大水浩荡,往来船只频繁。传说大明帝国的一个春天,适逢大旱,一百余条商船行至交河境内老盐河类似嘴巴张开的急弯处,搁浅了。如此浩大的船队,前进无水,回返无路,需要吃喝拉撒,需要变卖物资,于是在老盐河道以船为商铺,集结为市。日久天长,还是许多不便。几个船队老大商议决定上岸。南岸已是村庄密布,船队人口漕粮辎重繁多,无处安置;北岸荒芜却是容身之所。上北岸后,他们以船为桥,连通南北两岸,方便往来购物。后有了资金,便造屋修路,闲余人等则垦荒种田,自给自足。随着商船物资渐卖渐少,已初具村庄雏形。有人提议立村命名,叫“百舟市”。

当年位于老盐河北岸的百舟市而非今日柏舟寺。据说,商队辎重卖完之后,头面人物携带金银细软返乡了,还有部分去了南岸诸如河嘴巴、冯庄、大小赵庄等村打工,以便凑足盘缠或回乡接妻儿,或回乡侍奉双亲,余下的继续垦荒种田,努力经营着这个不寻常的村庄百舟市。

如今仍位于老盐河北岸的柏舟寺而非当年的百舟市。柏舟寺作为行政村,被史志记载,而百舟市只是一段美丽的传说,且失传多年。

百舟市?柏舟寺?传说与史志哪个更真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柏舟寺重新披上了历史的、文化的、文学的外衣,显得更加柏舟。

行文接近尾声,切莫忘记传说者刘金廷,以及传说给他的先辈。柏舟寺因传说而美丽,而底蕴深厚。

[下一篇] 正月初五的习俗有哪些

[上一篇] 元氏年俗:二月二,龙抬头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