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文坛资讯 > 北京采风(总第38期)
北京采风(总第38期)
作者:河北省采风学会第一分会


本  期  导  读
   【抗疫情作品选登】
   ★沁园春•正月过后抒怀/孙朝成
   ★中国,在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写在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日子里/孙朝成
   ★引领希望的提灯者

   ——写给抗疫一线的护士群体/孙朝成

   ★志愿者精神,中国精神中的石火光电

   ——写给“抗疫”战斗中的志愿者群体/孙朝成
   【创作漫谈】


   ★散文的笔墨从胸襟里来(连载3)/谢有顺

   

   【抗疫情作品选登】

   沁园春•正月过后抒怀/孙朝成

   海南正月,困坐孤城,闲愁如水。看疫涨疫落,亦忧亦喜;入院出院。苦乐同随。四海一家,忧伤共感,遥想京华未能回。空惆怅,唯北望雄关,拭思乡泪。

   终日摆卦卜龟,算危难结束雁北飞。且苦守高楼,诗吟时事;美篇共赏,前后连催。《父母爱情》,荧屏频映,翻来复去总相陪。正月尽,有美酒几许,无人推杯。

                                   2020-02-27
                               于南国威尼斯城米兰园

   

中国,在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写在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日子里/孙朝成
每天都紧盯电视荧屏
每天都为飙升的病例心惊
每天都为荧屏上的故事震撼
中国,在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每一座城市都在防守
隔离与防控守护着安宁
每一个家庭都是哨位
时时睁大警觉的眼睛
联防联控的战线不留缺口
街巷上游动着巡视的哨兵
健康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基础
护卫健康是每个人的神圣使命
每天都紧盯电视荧屏
每天都为荧屏上的画面感动
每天都能看到冲锋的战士
中国在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北京每天都发出指挥的号令
各地每天都有支援的队伍出征
每一处战场都在激烈厮杀
每一次胜利都在经历拼争
虽然看不见战士的面目
但可以想见他们无畏的表情
有这样多勇敢又坚强的战士
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战争
每天都紧盯电视荧屏
每天都为荧屏上的战况震动
每天都能看到战士的身影
中国,在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北京与湖北身处同一个战场
前线与后方连通同一根神经
防控与治疗做着默契的配合
医生与病人做着联手的行动
天天都有治愈的捷报传来
肆虐的疫病并非不能战胜
民族精神与民族意志产生的力量
是这场战争取胜的最重要的保证
每天都紧盯电视荧屏
心弦为电视上的新闻拨动
每天都能为防控的进展鼓舞
中国,在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统帅与士兵盯紧同一个目标
对策与实施在统一指挥下运行
战果与进展在同一平台上发布
热点与焦点在同一地点交融
战地新闻在第一时间见面
战地形势在第一时间透明
战争是意志的大熔炉
我们唯一的结果是打赢
每天都紧盯电视荧屏
紧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我们无法选择战争发生的时间
但我们可以提前做出预警
我们无法选择战争的方式
但我们的对策是可以应付一切战争
无法选择战争的战场
但可以做到全民皆兵
战争是民族意志的磨刀石
锋锐只能在血火中磨砺
战争是民族信念的淬炼场
坚强只能在对抗战中铸成
每天都紧盯电视荧屏
紧盯这场不能后退的战争
对于突如其来的敌人
我们的选择只能是面对
对于气势汹汹的进攻
我们的选择只能是抗争
我们能够取胜——
因为时间与我们站在一起
我们能够取胜
因为我们的团结与行动
对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我们的回答是:我们能赢
 
2020-02-09
于海口南国威尼斯城米兰园


引领希望的提灯者
——写给抗疫一线的护士群体/孙朝成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
你舍生忘死抢救生命

面对随时发生的感染
你勇敢无畏发起冲锋

病友看不见你的面容
但读懂了你目光中的坚定

病友猜不准你的年龄
但看见了你职业里的英勇

防护服里的身体有着怎样的疲惫啊
一个顽强的生命一直在疲惫里运行

防护面罩后的双眼有着怎样的关注啊
一个不改的信念就在关注中输送

为挽救生命你献出自己的一切
脸上的累累伤痕书写着光荣

为战役胜利你舍却小家
一线的坚守换来了康复的笑容

你用鼓励增强病友的自信
那自信就是生命的憧憬

你用叮咛送别出院的病友
那叮咛就是生命的葱茏

正是由于你在一线的拼争
才让抗疫的拐点在期盼中发生

正是由于你与医生的协同作战
才使一场阻击战在拼搏后取胜

在取下防护面罩的那一刻
我终于看到你疲惫的神情

在走出隔离病房的那一瞬
我终于看到你欣慰的笑容

一天的辛劳虽然结束但还不能无忧
一天的战斗虽然取胜但还不能放松

明天又会有怎样的考验
明天又会有怎样的行动

又会有怎样惊心动魄的时刻
又会有怎样壮怀激烈的拼争

是怎样的一双手与死神一次次较力
是怎样的一个生命抢救另一个生命

是怎样一种意志在坚守
是怎样一种信念在支撑

在这个非常的时期
在这个非常的环境

你的操守就是你的高大
你的辛劳就是你的英勇

你的舍弃就是你的丰收
你的欣慰就是你的从容

提灯的女神照破黑暗
给绝望中的生命送来光明

你将一批批病友送回生活
让一个个家庭又生出笑声

你将一声声祝福送出医院
让一个个生命又生出感动

你是我们健康的守护神
护卫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安宁

你是引领希望的提灯者
鲜红的十字是你深情的眼睛

今天我们赞美你,中国的南丁格尔
今天我们感谢你,白衣天使的伟绩丰功

2020-03-04
于海口南国威尼斯城米兰园


志愿者精神,中国精神中的石火光电

——写给“抗疫”战斗中的志愿者群体/孙朝成

在三月五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我要写一首诗发一番感叹

在抗击疫病这个特殊的时刻
我要为一个特殊群体做一个点赞

他们活跃在全国各地的社区

为每一户人家送上温暖

他们奔忙在一个又一个医院之间
将抗疫后勤的任务承担

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只要听到一声召唤

哪里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队伍
——只要带队人一声呼喊

每天为医护人员准备两杯咖啡
——让疲惫的身体出一出热汗

每天为晚归的战士准备一辆专车

——让紧张的心态有片刻的舒缓

每天为隔离的居民购一份蔬菜
——让孤居的生活多一份平安

每天为支援的队伍准备三次餐饭
——让充足的精力投入再战

或许,疫情排查会看到他们的专注
或许,物资运送会看到他们的勇敢

或许,心理疏导会有他们视频谈心
或许,联防联控会有他们在构筑防线

在非常时期的非常战斗中
他们会与白衣战士并肩作战

他们是谁,为什么那样不辞辛劳
他们是谁,为什么那样勇于奉献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志愿者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理念:随时听从召唤

雷锋是他们共同的领袖
榜样的作用是精神能源

从雷锋日记中汲取力量
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敢于亮剑

这是中国土地上的中国现象
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中国信念

总是出现在需要帮助的时候
总是出现在需要支援的战线

他们总不缺少后备力量
需要时可以拉出长长的名单

他们总是随时随地待命
一声召唤总是来之能战

他们是自愿者,像种子萌芽一样自信
他们是自愿者,像鲜花绽放一样自然

他们是志愿者,随时可以集结
在需要的时候,挺身攻坚克难

今天,抗疫的形势己稳操胜券
因为有千百万志愿者枕戈待旦

我要写一首志愿者之歌,歌唱一种高尚
我要赞颂一种志愿者精神,赞颂一种奉献


志愿者,中国力量中的突击力量
志愿者精神,中国精神中的石火光电

2020-03-05
于海口南国威尼斯城米兰园

   


   作者:孙朝成,诗人,诗评家,歌词作家。1947年3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系 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自1998年以来,陆续出版了现代诗、传统风格诗、歌词、诗论等著作20余部。是红色旅游歌曲《魂牵梦绕西柏坡》《延安放歌》《放歌井冈山》《历史记住了双城堡》的词作者。

   【创作漫谈】
    散文的笔墨从胸襟里来(连载3)/谢有顺
   张爱玲说,散文是读者的邻居。这话说得好。和邻居你能说些什么呢?无非是家长里短,或者关于生活和人生的杂乱想法,但无论说什么,一定都是亲切的、真实的。周作人也将自己的写作,比作“寻求想像中的友人,请他们听我的百无聊赖的闲谈”(《自己的园地•序》)——写作不仅是“闲谈”,还是“百无聊赖的闲谈”,这个时候,怕是装不了假了,因为对面坐着的是“友人”,是你的知己。我不止听一个散文家说过,他们在写作时,总是设想有一个读者,在倾听自己说的话。这个人,很可能是自己身边熟悉的人。
   这一点,是散文和小说不同的地方。
   小说家也有假想的读者,但那个读者,更多的是看戏的人,可以是陌生的;散文的读者呢,只能是自己熟悉的人,因为你所说的,往往是你真实的人生。作者可以隐藏在小说的背后,但在散文中,要隐藏得不见痕迹,总是难的。即便是一些比较知性的文字,也是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情的。
   我读周作人的散文时就常有这种感觉。他当年给《亦报》《大报》写的随笔小品,篇幅都很短小,每篇也就五六百字吧,虽然也有“文思枯窘”“不是乏味便多生凑”(周作人自语)的时候,但绝大多数篇章,应该说,周作人都写得自然从容,情趣盎然,达到了散文随笔这一文体的极高水准。对于这些文字,周作人自道:“原以识小为职,固然有时也不妨大发议论,但其主要的还是在记述个人的见闻,不怕琐屑,只要真实,不人云亦云,他的价值就有了。”(《关于身边琐事》)一九二二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论述晚清至“五四”前后的文学变化时,认为周作人等人的“小品散文”,“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这一类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胡适这话,是指着白话文的发展而说的,但在某个程度上,也道出了周作人这样一类散文最重要的特点。周作人在谈到自己的写作时,自定了两个写作标准:“一是有意思,二是有意义,换句话说也即是有趣与有用。”(《拿手戏》)——周作人的很多散文,如《故乡的野菜》《喝茶》《鸟声》《乌篷船》,大约都是有趣也有用的篇章,文字也并不难读,面对这样的散文,如果批评家硬要用微言大义去阐释它,恐怕纯属多此一举。
   有一种散文是只适合阅读、回味和享受的,它并不适合阐释。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沈从文、汪曾祺等人的散文就是这样。我们都知道它好,但很难说清楚它好在哪里。周作人的散文尤其如此。不是有人说他的散文是闲适的吗?但周作人自己却说:“拙作貌似闲适,往往误人,唯一二旧友知其苦味……”(《药味集•序》))貌似闲适实为苦涩,这可能才是周作人散文的真谛。可是,谁能够读出周氏散文中的“苦味”?有时并不是批评家,而是读者——那些以孤独的心体认世界、以朴素的眼光感受美的读者。批评家要想对散文进行有效的发言,我想,他就必须重新成为一个用心的读者。许多时候,散文里的心灵秘密,是用另一颗心解读出来的。好的散文里,是有情怀、有心境的,它需要另一种情怀和心境的回应——散文的阅读契约正是建基于此。

   主  编:刘维嘉 
   副主编:张  丽
   编  辑:任淑敏  杨  梓  张德虎


责任编辑:清风

[下一篇] 北京采风(总第37期)

[上一篇] 馆陶县作协《陶山》助力疫情防控 《澳门晚报》转发作品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