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博创作中)
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1986年5月的一天。报纸上登载了一位年轻人长途骑自行车去往少林寺的故事。“看人家!啥时候咱大伙也去一趟,那多过瘾!”——午饭小酒馆时,年轻的几位同事热议,兴致高涨间便相约:过几天,也利用节假日,骑单车,同去少林寺一游。约定的这天到了,清晨,他怀揣所有的积蓄,32.6元,把自己的大永久牌自行车两个轮子打足气,临出家门时又回身把打气管夹在了后座上。骑车去了一个哥儿们住的家属楼,仰脖冲楼上喊。二楼的窗户探出脑壳,揉着睡眼:“这么早,啥事?”“忘了?不是咱约的,今天去少林寺吗?”“啊?真去啊。——那天酒后那么一说,还当真?”“不去了?”“不去。”脑壳缩回去了。又骑车去另一家,黎明前的楼下喊哥儿们名字。——三楼的灯亮了。窗户推开一扇,“干嘛呀,小郭?少林寺?------嗨,当真要去呀?这么远,路上咋吃住?自行车坏在半路咋整?路上遇上坏人咋办------要我说,你也别去了。”窗户重又关上。楼下的他,没再说啥,迎着晨曦中的初升太阳,独自出发了。
——这无疑是一个崭新的经验。一段未知的路途。但年轻的24岁的小郭觉得不必想太多,饿了再找吃的,晚上再找住宿,先走起来再说以后,想太多永远就挪不动脚步。人,应该说到做到。就这样,他上路了。
——这是个有行动力的人。——当时还没有“行动力”这个词汇。小郭的价值观特别主流,传统价值观,看到励志的故事就热血沸腾,从小受的教育是——人活一世,不甘碌碌无为,虚度光阴——但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啊,普通人按部就班是常态,也没有太多词汇形容特立独行的人。今天有了这个词汇,今天人们称之为“奇葩”。
这一趟单车独行往返7天。这7天里所遇事、所遇人,点滴心得收获是他此后永远珍藏的宝贵财富。“虽然遇到一些困难,但也一一解决,还是好心人多啊。”回忆历历在目,那次骑行归来,亲身经历让他更加相信:真善美总是大于假恶丑,车到山前必有路。他在旅途中思考,也在旅途中磨练自己、认识自己、战胜自己。——事隔多年,回想起来那一次独自骑行,他才意识到:那几乎是自己此后多年一系列故事的一个起点,一个缩影。
本来,他也想过做一名职业旅行家,环游世界。单车往返少林寺10年后,他又孤身骑车去了烟台,往返半个月,一天骑行300多里路。一路上不断赶超前面的身影,见一个超一个,每过一个县找当地邮局盖个戳儿,漫长的旅程,每天有每天的故事。直到后来,他不再骑车旅行,有了私家轿车后,开车让他走的更远。
他还是一名发明家。手里现握有两项专利。他是一个“爱琢磨先生“和“为什么先生”,喜欢追根溯源,刨根问底,一天,偶然在午间电视新闻上得知西北植树的成活率很低,是因为缺水导致幼苗枯死,为此他犯起了琢磨,开动脑筋,孜孜以求,白天想,晚上想,正着想,反着想,反复推敲,反复琢磨,终于有一天茅塞顿开,发明了“植物生长缓释剂”,申请了专利。
然而,做一名旅行家也好,做一名专利发明人也好,这些都没有成为他的主业。他最终选择了艺术,成为了一名艺术家。
他的名字叫郭海博。
相比孤独上路的长途旅行而言,这更是另一种崎岖的漫漫长途。
相比其他发明和专利来说,铁板浮雕更是发现一种特别材质的创新。
20多年来,他在这条道路上走的意气风发。
郭海博,老人世界杂志社美术编审,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政协河北省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委员。2004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6年5月,被河北省政府授予“河北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4年12月,被认定批准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郭氏铁板浮雕”传承人。
多年来,郭氏铁板浮雕的艺术作品《秋韵》《香格里拉的晚霞》《丑娃》《农忙》《祈福》《雪山脚下》等,频频入选省级、国家级大型美展及工艺美术和民间艺术博览会,多次摘金夺银容获大奖。
虽然,与许多传承千百年的古老艺术形式相比,“铁板浮雕”还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但这一独特的雕塑形式,一经问世,便填补了金属雕塑领域的一大空白,被誉为“华夏一绝”。他不仅大胆地使用了极易生锈的铁板材料作为雕塑家表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载体,更重要的是,在材质的挖掘上,以及在雕塑语言的表达上都有新的突破。可以这样说,郭氏铁板浮雕找到或者独创了一种自己的“语言”。
——从这个意义上讲,铁板浮雕是艺术和创新的融合。
郭氏铁板浮雕,下笔有痕,工序繁多。设计稿样、选材下料、放样、拓稿、勾鏨阴文轮廓、锤锻、校平、打眼儿与折边、除锈、烧蓝、抛磨、烧色、清洗、防锈处理、打蜡、装框。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夸赞铁板浮雕艺术“铁笔传神”。
为了“铁笔传神”,20年如一日痴心、专注于一件事,其中的甘苦,冷暖自知。郭海博喜欢选择晚上8点到12点的时候干活儿,这个时候记忆力集中,白天易被打断。为此,他养成喝浓茶的习惯,浓茶提神。创作时考虑不周,锻鏨不慎,出现“败笔”,会影响情绪,带来烦恼。但在纵横驰骋的锻打、雕琢和烧色过程中,也有无比的快乐和进步在鼓舞和召唤着。
他痴心与此,也醉心于此。
——通过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西方油画、雕刻艺术的潜心研读和提炼融合,铁板浮雕锻塑技法和彩铜浮雕烧色技法,在不断的山穷水复和柳暗花明的交替出现中逶迤前行着。
“铁笔传神”。铁板浮雕画用锤、用錾、抛磨、烧色产生的绘画原理,和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效果是一致的。
毛笔有大、中、小,羊毫、狼毫,但铁笔可比毛笔的种类多多了。看看工作室的四面墙上挂的都是啥?铁笔。数数有多少呢?简直数不清!
你看,锤子有——大平头锤、小平头锤、大圆头锤、小圆头锤、扁头锤、尖头锤、弯头锤、砍锤、錾锤(用于勾錾图稿)、木锤(用于校平铁板)、麻点锤。你看,錾子有——直口錾,按粗细大小薄厚不同区分有六七种;弧口錾,按弧度大小薄厚不同区分有五六种;圆头錾;方头平口錾;半圆头平口錾五六种;勾錾五六种;斜口錾。——十八般兵器在手,叮当作响,上下翻飞,看得人眼晕,却使铁笔绘妙花。
——中国画在宣纸上铺开就画。生宣纸、熟宣纸、半生半熟宣纸,吃墨不同,对绘画的要求也不同。与之相似的是,对于铁板也如识人识性,必须先识别和熟悉不同类型铁板的属性。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铁板浮雕使用的是武汉钢铁厂生产的热轧板,质感细腻柔韧,延展性极好。在这样的铁板上进行创作,作品很少出现龟裂、破损、锈蚀等问题。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
几年后,由于武钢不再生产此种规格的热轧板,不得不改用另一厂家生产的板材,这种板材容易锈蚀且延展性不太好,容易破损和龟裂。所以防锈和打蜡的工艺必须追加要求,寻求新的方法。
——虽然问题一次次出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在千百次的实验中诞生。慢慢地,在实践摸索中竟发现,缺点在合适的环境下也能发挥其不俗的“特性”,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使用北方又一厂家生产的硬且脆的板材时,经常出现破损、龟裂等情况,此种材料对大多数题材的浮雕创作都不适用,但对锤锻西北中老年人物肖像来说却相当合适,全因西北地区风沙大且干旱少雨紫外线强,恶劣的生存环境,导致西北人的面部皮肤粗糙、多皱褶,而这种板材恰恰容易产生那种粗糙、多皱褶的肌理效果。而且那种天然质感和肌理特征又是其他任何材料达不到,不能与之媲美的。
令人兴奋啊,郭海博高兴得想喝酒。这个重大发现和突破,一解多日困住手脚的绳索,更点燃了创作思维的超大空间,豁然洞开——真的吗?客观认识并对待不同事物,真的可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于是,更加大胆的尝试开始了:铁板先做破坏性处理,在铁板上进行杂乱无章的反复敲打,以打破材料的沉闷感,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去追求山、石、老树皮的纹路与肌理效果。由此,郭氏铁板浮雕突破了材料和题材的限制,破茧而出,表现手法丰富多样,触类旁通,获得了真正的解放,生出自由的翅膀。
以我看,此法与张大千晚年的泼墨重彩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枯燥吗?
——不。怎么会枯燥?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都在新的创造之中。每天都是未知的。
——不会总是很顺利吗?
——遇到问题,正是新的台阶在向你招手啊。
遇到障碍,他更觉得刺激和兴奋,好象听到冲锋令的战士。因而他从不轻视偶然,反认为偶然是一种契机,一个信号,偶然中预示着机遇,要牢牢抓住偶然,敢于尝试。他说,所有发明都是源自偶然。你看,最近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就是偶然发现了温度对青蒿素的关键作用。
正是一次创作过程中的偶然——夏天,做到一半的作品“爱因斯坦人物肖像”,因有事耽误,搁置了一段时间再拿起来做时,“爱因斯坦”已经生锈了。不愿意废弃,于是拿起砂纸打磨。没想到,在反复细致的打磨下,黑陶效果的全黑画面竟因为砂布的抛磨而呈现出金属的光亮和层次感,非常独特的肌理,一扫抛磨前的平庸、贫乏。瞬间,眼前的“爱因斯坦”熠熠生辉起来,立体、生动、鲜活了。——高兴啊,兴奋,又发现了一个“新大陆”。
“做任何事情,别先摆困难,想太多困难,连门都出不去,还想到北京?”——近年来,郭氏铁板浮雕正是在反复的创作实践中,又发现并熟练掌握了利用高温氧化的方法在铁板浮雕上进行烧色处理的技法。这是一种利用铁板可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生成出浅黄、暗黄、浅红、暗红、紫红、浅红、深蓝等多种颜色的自然属性,用气焊或喷灯等工具对铁板实施加热着色的工艺。
同样的技法,运用不同的金属材料进行烧色处理,所表达的色彩感觉不同,在铁板上烧色,不如铜板上的颜色更锐利,更鲜艳,铜板上更有一种“窑变”的感觉,尤其适合花鸟题材的创作。——这个新发现,也是源于偶然,再加上反复的尝试和实验。
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如今,彩铜的作品越来越丰富,且广受收藏界欢迎,但郭海博自己更偏爱铁板。他最钟爱自己的作品是铁板作品《钟馗》,有写实,有写意,重点突出,个性鲜明,飒爽英姿,淋漓而成。他不舍得出售,挂在自己的办公室,只为每天都能看到。
——就这样,在母亲、妻子、兄弟们的全线支持下,自幼爱好画画的郭海博和弟弟海龙,从住宅家属楼低矮的小库房里起步,白天上班,晚上钻到小库房干到深夜,有时不知不觉到天亮。怕敲击声影响其他人,门窗都挂着厚厚的棉门帘。从最早的焊塑,到铁板浮雕,再到彩铜浮雕,他们在材料、技法和表现手段的创新方面不断遇到新问题。然而,在问题面前,他们迎难而上,通过分析问题和反复实验去解决问题。出现“瓶颈”,驻足,经受住考验,接着逶迤前行,再适应,再摸索。如此说来,铁板浮雕的诞生、发展与丰富,经过20多年一步步走来,无异于一场修行。沉浸其中,哪管春夏秋冬、岁月更迭,光阴荏苒?——倏忽间,当年孤身骑行少林寺的小郭,如今已到天命之年,生命意识在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对铁板的反复敲击中,浸泡着、修炼着、升华着,他感慨,想说的很多------却终于越说越少。无论酸甜苦辣,岁月馈赠给自己的一切,都是沉甸甸的收获,他统统收下了。
祖籍古代少数民族聚集的雁北地区,郭海博虽是汉族,但高额深目,天生卷发,朋友笑称他是“最后一个匈奴”。早年,他的名字不是郭海博。山西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出身的父亲,一生坎坷但坚强、爽朗、达观,当年读了高尔基的散文《海燕》后,给儿子起名“海燕”,是取其“不畏风雨搏击风浪傲然凌飞”之意。后来,长大后的海燕改为“海搏”——在海浪里拼搏。中年时的海搏,对大海的海纳百川、博大浩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向往,于是,“海搏”改为“海博”。
父亲的影响始终像一片祥云,笼罩着他内心情感的天空。他自称性格基因大多来自父亲,同父亲一样是个热血男儿,价值观是好男儿当自强不息。
——热血男儿也有颗敏感的心。小时候,一次父亲下班回家,突然带回一个衣衫褴褛的陌生人,一问才知,是父亲回家路上遇到的要饭花子,带回家让母亲给做热汤面吃。这给他留下至深的印象。
——父亲没有留下什么财富,但冥冥之中,他感觉已去世多年的父亲从未离开,仍在时时刻刻注视着自己,护佑着自己,传递着温暖与力量。——父亲的遗产,又何止这些?看到、读到那些散发着人性光辉的故事,他特别受触动。他说这方面的继承都来自朴素、善良、热情、宽厚的父母和生养自己的苍天厚土。
作为多年的同事,也曾同住一个小区,我知道,郭海博忌烟忌酒,无不良嗜好,重情义。对大家庭、小家庭都极有责任感。当年父亲去世马上将移送殡仪馆火化,他感触于父亲一生未了的心愿——所谓“历史问题”未能了结,夜不能寐,提出暂不火化,自己要亲自去调查弄清情况,给死去的父亲一个交代。有人说,人已经不在了,弄这个还有什么用?别说不好查清楚,就是费劲儿查清楚了,也晚了。他说,不晚。为此,他和父亲单位的同志四处奔波,辗转遍访父亲生前的亲朋故交,去不同城市寻找当年的见证人。费尽周折,终于查清、了结了父亲的所谓“历史问题”,还父亲以“清白”。等把证明材料烧给父亲的在天之灵的时候,儿子的心,才安宁了,踏实了。
因为有过直面生死的遭遇,知天命之年的他,对于拥有,有了更加豁达的理解。买来红木家具,他不忘跟家人说,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咱们是活着时借用一下而已。关于子女的教育,他觉得现在的家长太宠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不是好事,应让孩子从小吃点儿苦,锻炼独立性,孩子可爱也要让她经风雨、见世面。为此,他支持女儿去几千公里外的广东湛江读书,假期带着女儿远走藏区。
对于生活,他有自己一套独到的认知方法。当代很多人过度医疗,他却相反,从来不体检。出远门的人怕遇到难事儿,他却相反,不喜欢一帆风顺,愿意遇到挑战,觉得这样的记忆才有故事,精彩,戏剧化。回想起来才有意思。本着这样的意识,他在川藏线上曾遇到过一天连爆三次轮胎的闹心事,可他不急、不燥、不抱怨,吹着口哨去换胎,去解决问题,权当平常事对待。遭遇泥石流,遭遇堵车,就更不在话下——说起来都是故事。
所以他不抱怨。他赞同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的一句话:“我相信,谁曾是生活的不幸者,谁就有可能成为文学的幸运儿,谁让生活的祸水一遍遍地洗过,谁就有可能成为看上去亮光闪闪的福将。”
揣着这样的心态,一切随缘,他越来越安静了。而且,随着经历愈厚,他对“做事先做人”有了更深的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越发对生活充满感激,一颗感恩的心,使他不惧付出,付出让他有一种喜乐,愉悦感。说到幸福,他说,自己喜欢干的事,干起来了,并且干成了,这个无法预知的过程就是幸福。有多少人一辈子没干上自己喜欢的事情啊,天赋,才华,勤奋,都具备,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长期事业,还要有信念和方法,多少有才华的人,半路挫败,才华耗费,令人扼腕叹息。
但他越来越觉得时间不够用。求新求变,都需要时间。他于是把时间条块分割,科学计划,这大大锻炼了他的时间管理能力,每天过的极充实——工作之余,郭海博也很会享受生活。他的新居命名“铁券庐”,“铁券庐”主人喜欢品茶,养狗,种花养草,装饰新居,样样动手——生活的艺术,不仅给他诗意栖居的乐趣,也带给他很多感悟和启发:人的思想可以云游,但双脚要扎实地踏在大地上。人要有根。他喜欢接地气的生活,人们熟知的铁板浮雕《太行山风情系列》就是郭氏兄弟扎根生活、汲取地气创作出的优秀作品。——这个系列作品堪称郭氏铁板浮雕的阶段性代表作。
未知的旅途,总是带给他兴奋,带给他激情。当有问题需要思索,需要解决,他总能在出发中得到启发。一次次的远足中,他体会到,旅行对于他已不仅是一段旅程,还是发现和学习的学校。为了体验生活,寻找素材,获得新灵感,郭海博的脚步涉及了所有的藏区:川藏,青藏,甘南,滇藏,西藏。并数次回访自己出生、童年、少年成长过的地方,尤其是自己的故乡雁北地区神溪村、塞上张家口、邯郸涉县。他相信,一名艺术家,需要不断回望自己的成长历程,回到起始点,因为那里孕育着生命的源泉和无数的密码。
一次,一起喝茶聊天,说起人性的韧劲,我们不约而同说到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颇有共鸣。这是大家都热爱的优秀电影:被诬谋杀自己妻子及其情夫的银行家安迪被判终身监禁来到了肖申克监狱。不甘被厄运窒息,他偷拿一把小榔头,用近20年的时间,竟然在人身控制极为严格的法西斯式监狱,挖出了一条逃生的通道,人间蒸发,拥抱了自由。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人生要保有希望,永远不弃,连理想和希望都没有的人,只是一堆行尸走肉,不管他富可敌国还是贫无立锥。无论多么的黑暗生活也不能沉沦。安迪心中获得救赎向往自由的信念在不断的给予着他希望。其次,要有足够的勇气。有理想而无勇气,那这理想几乎等同于无。第三,要有坚持行动的毅力。没有毅力和恒心的人,最高的成就只能是梦想家。安迪坚持六年如一日写信给州议会争取拔款,为犯人们建图书馆;用一把可以藏在书中的小榔头,用近20年时间凿出一个逃向自由的隧道,没有毅力是绝对不行的。还有最后,要有行动的智慧。有勇气、有毅力,却没有智慧,那最终的结果往往并不是成功而是挫折和失败,理想仍然可望不可及。——这部电影是一个关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隐喻。肖申克监狱只是一个象征。
——读一读郭氏铁板浮雕的故事,也会引发我们的联想——生活年复一年的惯性、惰性、氧化中,谁的内心里没有一块半锈的、被氧化的“爱因斯坦人物肖像”呢?——难道缺少的只是一块打磨的砂布?——砂布在哪里?——将如何打磨?——生命的“窑变”在何时出现?
其实,生命的热情,是与生俱来却深藏于内、不易觉察的灵魂前进的力量。这样的力量,原本每个人都有。生命的热情存活于每个人心中,有时只是沉睡于每个人心底。——大多数人不知不觉掩埋了它们,还有小部分人舍不得自己已然的拥有而忍痛扼杀了它们。所谓的创造力丧失,所谓的麻木,均由此而来。只有极少数人能将热情进行到底,用不同的形式,甚至不惜将自己燃烧殆尽。说到高更,说到乔布斯,因为他们不能不燃烧。乔布斯曾说:“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掩盖你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追随自己的内心和直觉。”——生命本身只是一个过程,生命的热情,就在心灵的探寻旅程上。正像惠特曼说的:“为了让灵魂前进,所有的一切都该让路。”
——相信郭氏铁板浮雕的故事会给我们启示。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我理解“诗意的世界”是指——人的艺术世界和精神家园。是的,完整的人生应该拥有这两个世界。看到酒店的旋转门了吗?经过旋转门,在两个世界里自如出入,方是圆满的人生。郭海博做到了,他的人生艺术和艺术人生融为一体,但他每天仍在出发,自强不息,追寻不已,修炼不停。因为他的生命需要这种出发。这是他生命意识的自觉。——出发,在每一天。不止,不息。
[下一篇] 重返自然 ——观韩彦磊绘画作品
[上一篇] 云烟随风去 翰墨飘香来 ——任桂子及其书法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