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龙山自古即为文明昌盛之地,她作为河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山,磅礴的气势,灵秀的风光,固然引人入胜,而深刻的文化底蕴,众多的文物古迹,更加令人神往。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显著地位的封龙书院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封龙书院在封龙山之阳,今元氏县南佐镇窑上村西北龙首峰下,东南距元氏县城30公里。此地山清水秀,林木葱郁,奇花异草丛生,环境优雅,易于学者授业和学生攻读。书院原有讲堂、凉亭、宿舍等建筑,如今仅存明代圣像藏室遗址和读书洞旧址。圣像藏室平面呈长方形,从遗存台基和柱洞看,应是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悬山顶式建筑,学子读书的二山洞相邻,洞内有一小门相通。二洞形制、大小相近,平面呈长方形,长4.2米、宽3.6米,每洞可容纳五人起居,四壁凿刻一些置放书籍和油灯的大小不等、形式不一的小龛。院内的两眼流泉,一眼曰蒙泉,泉出石罅,细流涓涓,水尤清冽,系书院饮水之源;另一眼曰墨池,池水黑如墨,去旧注新,水色如故,相传为古人洗笔之处。
关于封龙书院的创办年代,根据《续文献通考》《大清一统志》等古籍记载以及封龙山的历史环境推断为五代时期,是合乎情理的。早在汉代,封龙山就因为常山国的设置而成为教育发达之地。东汉著名学者李躬、唐代名士郭元振、姚敬等皆聚徒讲学于此。五代时期,随着我国书院的肇始,封龙山遂成为河北书院的发祥地。我国的教育史上,书院是一种既不同于官学亦有别于私学的高等教育场所。它往往由一名或数名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主持,授业,教学贯彻讲授、讨论与自学相结合的原则。教育效果显著,人才辈出,所以五代以来,书院愈来愈兴旺,而官学却反而衰退。正式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李昉于五代后期辞任,返回真定故里,创办封龙书院,结庐讲学。这是迄今为止河北地区最早的书院。至北宋时期,书院更加盛行,几乎遍布全国。然而见著记载的三所河北书院都在封龙山。另外两所分别为西溪书院、中溪书院。惜西溪书院、中溪书院为时不久即废,其址亦难稽考。
封龙书院至元代时期进入它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由于真定路都元帅史天泽的大力支持,李冶、安熙等著名学者先后支持书院,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特别是杰出的数学家李冶,因其对天元术的巨大贡献而奠定了封龙书院在中国教育史、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
李冶,原名李治,因避唐高宗李治之讳,改名李冶,字仁卿,号敬斋,真定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区)人。李冶少年时代即聪明好学、颇有成人之风。正大七年(1230年),登金进士第,出任钧州知事。1234年,金亡于蒙古。值此危难之际,他北渡隐居于山西乡下。他为人正直、不负辱求名,在动乱和艰苦环境下发奋读书,潜心治学。1251年,他结束长达十多年的流亡生涯,回到栾城。而后,买田于封龙山下,修葺讲堂,重振封龙书院。元朝初年,他深受忽必烈器重,从被召多次。但他不愿供职朝廷,以老病辞职,返回封龙山专心讲学著书。他是一名多才多艺之人,在天文、训诂、音律、辞赋、数学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尤其是数学方面。他总结完善了当时流行我国的天元术,使之成为独特的半符号代数,而这种代数较之欧洲代数的产生至少要早300多年。他的两部数学著作——《测圆海镜》《益古演段》奠定了他在十三世纪世界数学界泰斗的地位,从而使当时的中国数学研究远远走在世界前列。
李冶的杰出成就,受到后世的极大重视。上世纪以来,国内著名学者如李俨、李迪等先后利用现代方法对他的数学著作进行系统研究,并在发表的论文中从不同角度阐述他对天元术不可磨灭的贡献。1959年世界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对李冶的数学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1973年,美国出版的《科学家传记词典》第八卷收录“李冶”条目,详细介绍了李冶的生平及其数学著作。无可置辩,李冶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封龙书院,作为李冶研究和普及天元术的场所,不愧为我国十三世纪屈指可数的自然科学圣地之一。
可惜的是,封龙书院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遭到严重破坏,频于颓废。明清虽有多次修葺,也曾一度短暂重放光彩,但到清光绪年间,书院再次废弃,讲堂及圣像藏室相继遭到毁损破坏。
作为文化名山,封龙山长期以来不被人们所了解和认识。改革开放后,人们才重新把目光转移到封龙山。近年来,当地政府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高度重视,对封龙书院在中国书院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更是极为关注,在封龙书院遗址上进行恢复性的重建。封龙书院正在重新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