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民工除水患 “一窝龙”里写篇章
1972年年底,我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人生跨入新的征程。
有人说,少年如溪,青年如河,中年如湖,老年如海。坎坷人生路,风雨几十载,历尽世事沧桑,阅尽人间百态,心量越活越大,心胸愈活愈阔,心境越活越淡,最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生命的最后圆满。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农村一是所大学校,我在这里得到了锻炼成长。
1973年盛夏,地上蒸出了一种怪味,像是火药气,又像是尸臭,可是什么也没有看见。六月中旬的天气够真热啊,这下午两二点钟时分,更是一天里最难耐的时候,田野里焦干、滚烫,脚踏下去,一步一串白烟;空气又热又闷,像是划根火柴就能点着似的。这天我和赵来生、贺宝明、汤玉起、叶希盛等一行十几人,骑自行车向着任丘方向的白洋淀工地疾行。
据史料介绍,1963年11月,毛泽东主席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河北省抗洪救灾展览,大加赞赏,应时任省委书记林铁请求,于11月17日挥笔题写:“一定要根治海河“七个大字。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河北人民吹响了战海河、除水患的号角。海河人民团结一致,建水库、疏河道、筑堤坝、修渠道,掀起了"男女老少齐上阵,百万民工战海河"的治理热潮。全省人民上下一致,统一部署,每年组织几十万治河大军,疏浚和开挖了黑龙港河、子牙新河、滏阳新河、大清河、并与首都北京、天津、山东人民并肩作战,先后治理了永定新河、潮白新河、漳卫新河等总长4300多华里的26条大型骨干排洪、排涝河道,和200多条支渠,修筑了总长4600多华里的21条防洪大堤,建筑了50000多座闸涵、桥梁。排洪入海能力由5300多个流量,增加到20000多个流量,基本上解除了洪涝灾害。“千年害河变利河,万顷碱滩变良田。”
疏浚白洋淀是河北治理海河的一项小工程。我对神奇的白洋淀向往已久,《小兵张嘎》电影的故事在我心中回放。我曾创作诗词称赞白洋淀:
普天碧野芳,游客竞观光。
海燕迎风舞,肥鱼逐浪忙。
芦花生水面,翠柳列堤旁。
古庙香烟溢,梧桐诱凤凰。
《重游白洋淀》
柳垂堤岸蟹摇浆,千亩荷花十里香。
醉倒诗家醉倒客,引来老外引来商。
淀中芦苇鸣群鸟,水上游人唱九江。
浪遏飞舟三百尺,芙蓉国里赋华章。
《又访白洋淀》
风摇芦苇雨中行,几只飞鹰对面鸣。
巧遇新人三两对,荡舟水上放歌声。
《四访白洋淀》
风吹苇低见荷花,几只飞鹅逗水蛇。
喜有金风来接客,夕阳照我一身霞。
《扬州慢·赞白洋淀荷花大观园》
波漾芦摇,彩云浮水,驾舟淀上穿行。十顷环园路,听取野蛙鸣。荷塘内,清莲玉卧,接天花笑,踏浪追争。走沙滩,沐浴阳光,迎接高朋。 倚桥赏月,纳清凉,观看荷灯。把酒问源亭,烟花燃放,亮过群星。诱钓活鱼虾蟹,厨房里、自助餐烹。好一张图画,马良神笔难成。
满面春风迎看客,荷花秋色醉行程。由于工作关系,我多次观光白洋淀,并记录下一点文字。2002年秋天,我随同参加世界诗经研讨会的国内外诗人采访。会后,由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教授领队,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几十位学者游览了白洋淀。
白洋淀,属海河流域大清河南支水系湖泊。是保定市、沧州市交界143个相互联系的大小淀泊的总称,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平均年份蓄水量13.2亿立方米,是河北省最大的湖泊。位于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从北、西、南三面接纳瀑河、唐河、漕河、潴龙河等九条较大的河流入湖,通过湖东北的泄洪闸及溢流堰经赵王新河,汇入大清河。
白洋淀受湖体地形、气候变化、人类生产影响等因素,历史上时缩时扩,20世纪后叶-21世纪初缩减幅度较大,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曾干涸,1988年大雨使白洋淀湖区恢复。
白洋淀历为战国燕赵、宋辽边界,争战不断;民国以前白洋淀是沟通保定、天津之间的重要航道。湖区的传统产业是渔业及芦苇产业,20世纪后,随着中国国内旅游业的兴起,逐渐成为旅游胜地,并于2007年评定为中国5A级旅游景区。
2017年以前,白洋淀为河北省保定市及沧州市共辖,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雄县、安新县、容城县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至此,白洋淀大部为雄安新区所辖,成为雄安新区发展的重要生态水体。
那年的工程是清淤白洋淀,淀里多处干涸无水,民工们头顶烈日,赤膊上阵,头扎毛巾,挥锹挖土,汗水湿身。清淤的活不难干,腐烂的芦苇松软好掘,大家分工合作,一人一辆手推车,自己上土自己推。我第一次见到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心情激动,令人鼓舞。民工们劳动强度大,吃的多,一天三顿饭,下午4点左右厨房师傅将窝头、咸菜、热水送到工地再加一餐。民工平常吃玉米面窝头,三天吃一顿面食。一斤二两干面做一个“枕头”卷子,每人一个,不够的再吃窝头,不限量。
我每天深入工地采访,一天写一篇稿子,小故事、消息、通讯、诗歌,送到青县海河指挥部政文组,广播站几乎天天广播上伍工地新闻。全县是一个民工团,20多里长的战线,人山人海,十分壮观。
工地芦苇茂密,蚊子特别多,而且个头大。晚上常常悄悄地钻进蚊帐将人咬醒,肉皮起红疙瘩。傍晚时分,蚊子从芦苇荡里飞出来,密密麻麻,叫声凄婉,解手时两只手不停地拍打屁股,左一口,右一口,手上粘满血点子……
深夜,蚊子偷偷地钻进我的蚊帐将我咬醒,一阵激战,蚊子全歼。晨曦初露,我再也无法入睡,干脆背诵起古人的“诗蚊”来:唐代吴融,吟咏平望蚊子二十六韵:
天下有蚊子,候夜噆人肤。
平望有蚊子,白昼来相屠。
不避风与雨,群飞出菰蒲。
扰扰蔽天黑,雷然随舢舻。
利嘴入人肉,微形红且濡。
振蓬亦不惧,至死贪膏腴。
舟人敢停棹,陆者亦疾趋。
南北百余里,畏之如虎驱。
噫嘻天地间,万物各有殊。
阳者阳为伍,阴者阴为徒。
蚊蚋是阴物,夜从喧墙隅。
如何正曦赫,吞噬当通衢。
人筋为尔断,人力为尔枯。
衣巾秽且甚,盘馔腥有余。
岂是阳德衰,不能使消除。
岂是有主者,此乡宜毒荼。
吾闻蛇能螫,避之则无虞。
吾闻虿有毒,见之可疾驱。
唯是此蚊子,逢人皆病诸。
江南夏景好,水木多萧疏。
此中震泽路,风月弥清虚。
前后几来往,襟怀曾未舒。
朝既蒙襞积,夜仍跧蘧蒢。
虽然好吟啸,其奈难踟蹰。
人生有不便,天意当何如。
谁能假羽翼,直上言红炉。
1974年秋季,我跟随治河大军来到海兴县工地。我和公社带队的管理人员(那时称民兵连)先行来到工地,搭架工棚、伙房和连部。工棚半地上半地下,向阳而建,地上铺垫着厚厚地小麦秸秆。塑料、苇席将工棚团团围住,俗称“一窝龙”。
工棚建好后,民工们推着平板车,车上是被褥和铁锹。大伙步行百余里,又说又笑,天黑来到工地住进“一窝龙”。吃饱喝足,安然入睡,一觉睡来,日升三杆。这是民工们最轻松、最舒服的一天。此日,各村领队抓阄分活,一村一块。施工战斗打响,小伙子们生龙活虎,你追我赶,各不相让。天津下乡知识青年大象(绰号)、吴怀恩、韩中云、刘吉栓等,赤脚裸背,和农村壮劳力一样拼搏苦干。河越挖越深,坡越来越陡,2米深以下按装上了滑轮车,一人推,一人拉。3米以下一人推,两人拉。其中倒完土这个人空车头朝下,手推车挂住滑轮车上的软钢丝钩子,推土人顺坡用力向上,两人一上一下,一来一往,几十里工地一派繁忙,好不壮观!
我将民工们出大力,流大汗,拼命干的场面写成一篇篇稿件,及时送到县团部政文组,工地广播员每天播放着我的文章。《战流沙》《大车王》《好知青》《夜修战车的张师傅》等文章登在《海河战报》上。我把油印的《海河战报》分送到每个工棚,激励着大伙儿加油干啊!
有一天,青县海河民工团政委刘文强来到上伍连部,对我的宣传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表扬:“齐连长,你们工程进度不咋样,可是通讯员小韩的稿子可真多。明年让小韩到总部政文组来吧。”
1975年春季,我被调到了青县海河指挥部,工地在孟村宣惠河。刘文强是青县武装部干事,多年率领全县民工南征北战,有一件事特别令我感动:这天,他和后勤人员朝汽车上装运搭工棚用的木杆子、铁管子、铁丝等物品。不小心一根铁丝扎进了刘文强的小腿肚子,鲜血顺着裤腿流出来了。陈大夫立即对其包扎,刘文强半声未吭,仍然坐在椅子上指挥装车。当日下午,他亲自押车来到工地。次日,他让木匠做了一对拐杖,一瘸一拐地指挥众人搭架工棚。
我在政文组认识了好多文字高手:纪云波丶刘宝明丶黄恩荣丶冯玉岭丶杨秀贵、杨秀伟、史洪调、刘恩清等都是我的老师。李树红丶冯丽华(知青)是广播员,宋淑铭(知青)是打字员。
我的主要任务是采写新闻稿子,另外兼职油印《海河战报》。起初,我不会印,没印几十张蜡纸就出现了皱纹,两只手粘满油污。刘宝明、杨秀伟手把手地教我,后来一张蜡纸我能印1000份小报,双手不沾半点油墨。
宣惠河起源于吴桥县王指挥村分水闸,流经吴桥、东光、南皮、盐山、孟村、海兴等六县入海,全长165公里,像横在沧州东南沿海六县的一条卧龙,奔腾不息。是沧州南部一条重要排沥河道。沥涝时,排泄沿河各县大洼、沟渠洪水。平常年景,养鱼养虾,潺潺流水,浇灌庄稼,养育沿岸百万人民,滔滔大水流入大海。
东光有两条行洪河。一条是西边由南而北的南运河,是与景县、阜城县的界河;一条是东南境界是漳卫新河,是与山东省宁津县的界河。宣惠河夹在中间,靠近县城,是条排沥河。它同排沥河道沙河、龙王河和江沟河及胜利渠、跃进渠、革新干渠、漳龙干渠等河、沟、渠相沟通。排沥通畅,浇灌便利,利民惠民,百姓受益,是条利民河。
《东光县志》载,“历史称王莽河。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开浚,用于宣泄上游及沿河各地之积涝,取‘利国惠民’之意,故名宣惠河。”
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另有一种美好的传说。《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东光卷》中,《宣惠河的来历传说》介绍,从前有婆媳俩过王莽河,婆婆不小心滑倒在河里,儿媳为了救婆婆,没顾及怀中的孩子,等救上婆婆来,孩子早已被河水冲走了。婆婆训斥儿媳,“你这不是要我的命嘛!”说着就投河寻死了,儿媳心里更难受,在岸上一直哭了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最后就在岸边跪着死了,后来人们为了宣扬这个贤惠的儿媳妇,于是将王莽河叫成宣惠河了。
宣惠河也有不尽意的地方,也有伤害人的时候。它是西汉大将王莽篡位,建立“新”王朝(公元9年至公元23年)以后,修的这条河,叫王莽河。据传,王莽在西汉为大将时,与南皮刘夫青的刘太监,同朝为官,二人不和。刘太监为皇帝脱袍,伺候皇帝,是皇帝的人,他看不起王莽。王莽修王莽河从刘太监老家南皮过。觉得刘太监应有所表示,或送点什么。刘太监不买他的账。王莽心里憋着气,就想出出这口恶气。
不知怎么的,王莽知道了刘太监在刘夫青北有个坟地,很有风水,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鬼主意,让河从刘太监的坟地穿过,破破他的风水宝地。
河原定从源流寺家北,南皮范家村西向东北修,这样南高北低,流水通畅,一泻千里。可王莽改了主意。在范家村向东南修,一直向刘夫青刘太监的坟地修,刘夫青那里是金沙岭,地势高。河修成了,破了刘太监坟地的风水,王莽出了气,可使农民百姓遭了难。
王莽河在范家向东南拐了个弯,形成了一个椅子圈。把河南的东、西源流寺,东、西杜庄等13个村,圈在椅子圈里,不修河夏天下雨,水从南向北流,从高向低,畅流无阻,流向大海;修了河,夏天再下雨,南来的水流到源流寺一带的椅子圈里,由河挡着,再也溜不下去,只有存在这里,特别是一闹水灾,河里的水满满的,有决口的危险。
《东光县志》载,自东汉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年)至1877年,1897年间,东光县遭水灾94次,次次都是源流寺一带最严重。平地行船,庄稼全部被淹。每到这时,两岸人民上岸护堤,常常打水仗,怄水气,闹得友不友,亲不亲,如见仇敌。
民国初期,1917年7月,连降暴雨,运河决口,全县被淹200多个村,王莽河水情吃紧,河北迟迟不扒范家坝,河南源流寺等18村,每村出一20岁左右会武术的青年,组成18勇士,手持铁锨,去河北扒范家坝。正在与河北护堤人员争执时,河北岸东边来了个抬轿子的。18勇士误认为是官府的人,急忙向回跑,没来得及上桥,都跳到河里。由于水深浪大,不会凫水的,淹死四五人。事后有人写了个《大闹范家坝》的地方小戏,传述这一悲剧。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这条河进行了多次疏浚、筑堤、改道等治理工程,使之成为沧州地区南部的重要河流水利系统。当地45年没闹水灾,近十多年来,旱情较重,但宣惠河的水常年不断,虽有的地方水有些污染,但也没妨碍浇地,有的河段河水被抽干了,等一夜河沟里还能长出水来。所以,宣惠河两岸农民用河水浇地,年年获得大丰收。
开工前一天,几千名民工集合到一处广阔地上召开战前动员大会,会场上红旗飘扬,歌声嘹亮。面对台下黑压压一大片数不清的人海,“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口号声震耳欲聋。霎时,眼前的壮观景象使人热血沸腾。
刘文强政委做动员报告:“同志们!‘一定要根治海河’是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治理水害是宣惠河两岸人民的迫切希望,我们要继续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革命精神,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施工任务!”此时,刘文强举着拳头站起来高声喊道:“同志们!有没有信心!”
“有!”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宣惠河里全是沙土,晒干的沙土被风一吹遮天蔽日,民工们一人戴一副眼镜,再用纱巾罩住脑袋,赤橙黄绿的纱巾随风摇动,像是一道道彩霞。
风吹沙子钻进工棚,纷纷落在办公桌的稿纸上,圆珠笔、钢笔尖一会儿工夫被堵塞一次,我们用纸擦一擦接着再写。中午躺在铺上休息,我们用报纸盖住脸面,防止沙土的侵袭。团部离上伍连队近,政文组人员就在上伍连用餐。大学毕业的高材生黄恩荣高度近视,每逢大风天,在吃饭路上他双手紧紧拉住我的胳膊,不然他会走错方向。工地没有餐桌,我们蹲在地上用餐。一次早饭,有人故意将咸菜碗移动了位置,黄恩荣的筷子直接着地,几个人哈哈大笑……
指挥部工程组是个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组长陈广文带领一班人,从挖河前测量河道绘制图纸,再到施工,他们天天长在工地上。刘文强率领指挥部全体干部每天早晨来到工地参加劳动,挥锹挖土,躬身推车,争先恐后,不甘示弱。
工程进展到关键时刻,上伍、小牛庄、马厂、陈嘴、陈缺屯、流河、王镇店等家乡慰问团带着猪肉、香油、毛巾、水果和电影队先后来到工地。中午小炖肉每人一份,大馒头随便吃。晚上看电影,这可是民工们最高兴的时候。
城关镇工程落后,人称“大褂子队”全县17个民工连都完活了,他们还有一步土没挖完呢。为了整体验收,指挥部动员各连队支援“大褂子”。会战开始,有线广播响起欢快地歌声。
峻工前整理河道是个“磨洋工”的活儿,河坡打扫干净,清除坷粒,一些河坡还用白石灰粉写上标语口号;台田挂线平整,砸碎大小土块,为当地百姓留下肥沃良田。
这正是:
泽东挥笔令恩颁,当代愚公运镐钎。
三日步行千里路,一车推走二郎山。
哪吒闹海人如海,娲后补天德似天。
把酒酹君功罔极,安民济世颂长年。
河北省水利厅离休干部顿维礼写诗赞道:
根治海河不畏难,百万农民捲狂澜。
地铺席棚沾露宿,窝头咸菜就风餐。
钢锨挥舞河谷浚,飞车运土起“城垣”。
打开入海多通道,建起蓄洩数闸涵。
洪涝旱碱远逝去,迎来岁岁丰收年。
“验收合格,民工们身穿“一定要根治海河”红字毛体白色背心,浩浩荡荡返回家乡,一路行走,一路说笑,一路歌声……
责任编辑:李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