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槐卿人生·第五章
槐卿人生·第五章
作者:韩中清

耕耘沃土春常在    磨砺人生岁月香

只要你迈步,路就在你的脚下延伸。只要你扬帆,便会有八面来风。启程了,人的生命才真正开始。启程了,人的智慧才得以发挥。只有不息的奋进,才能证明生命的存在!”

1976年9月,是全国人民哀悼毛泽东主席逝世的日子。这年我被选聘到上伍公社办公室,主要任务是书写机关文字材料和对外新闻报道。我去公社之前已有两个人担任资料员,因为水平的原因均被辞掉。我能否在公社干好,心里无底。前任资料员欧世发就是因为文笔好,被青县县委要走了。当年从基层资料调到县委的还有沈玉洲、吴凤楼、回学勇、李树红等,后来他们都被转正并提拔为领导干部。

欧世发曾经对我说过:“路上有一块煤灰渣子,人用脚一踢,发现是黑色的,顺便被拣起来放进炉灶,火焰发光,照亮人间;如果煤灰渣子烧尽,一脚被人就踢跑了。中清,我希望你是一块能发光的煤炭。”欧世发40年前的话,迄今我记在心里。

人生不论长短,闪光就是灿烂。上伍公社党委书记李文雅是烈士后代,敬业尽职,吃苦耐劳,他骑自行车经常下乡,全公社15个村几万亩耕地他都能说上地名来;几百名村干部、生产队长他都叫上名字来,就连一些人的乳名、绰号他也知道。每年麦收时节,他总是带领社直干部到各村轮流拔麦子。他身材魁悟,力气很大,躬身打头,越拔越快。众人汗流满面也追不上他。一连七天,真累得够呛,男女干部衣服后背上都有汗渍绘制的“地图”。麦收结束,大伙才换洗衣服。伙房厨师将花卷、包子、糖三角和绿豆汤送到地头。吃过早饭,再干一会才回去休息。

那时公社干部和半脱产人员常年下乡,吃住在村里,自己买米、面、油、菜做饭吃。柴禾不花钱,由村里供给。李文雅、沈国良、白宝清,还有两个知青和我,在欧辛庄一住就是一年。白天与社员一起参加劳动,晚上学习开会,研究工作。这年初春,清淤五支渠,天寒水凉,李文雅率先挽起裤腿下水挖泥,一干就是半天。

在下乡期间,我学会了做饭,烙糖饼是我的绝活。红糖是用我的稿费买的,每次领到稿费,我就买红糖,烙糖饼。我的做法是:用两片面,中间放红糖,再加少许面粉,防止糖流。然后用碗围着饼边一转,饼就成了。糖饼烙熟鼓起肚子,发出“咕咕”响声。吃糖饼有讲究,先咬开一个口,让热气冒出来后再慢慢地吃,由于糖热,吃快了糖会溢出来流在手或身上。

我在上伍公社工作8年,借调县委办公室2年,先后当过三任书记的资料员。为一把手写报告,首先要研究他的语言风格,和语言特色,甚至连他的口头禅也要记住,这样才能写好领导喜欢的报告和典型材料。比如青县县委原书记刘德润,文笔好,水平高,讲话像说评书,开全县生产队长以上干部有线广播会议,没有打瞌睡的,他在台上讲,台下众人听,别看不见人,总是有笑声。“昨天晚上又下了一场喜雨,高地不涝,洼地不旱,这正是:政策好,天帮忙,又是一个丰收年……”“有些果农不会做生意,他放着好的卖烂的,卖了烂的烂好的……”这句话后来被中央一号文件引用。语言生动,比喻贴切,引人入胜,谁不爱听?

采写新闻稿件也要有特色,公社资料员也是报社的通讯员,主业是写好机关文字,给新闻媒体投稿是副业。我坚持新闻稿件和机关文字两手抓,均取得良好效果。我的第一篇成名作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主题)——记青县上伍公社收购站青年收购员王玉梅(副题)》。因为报纸署作者姓名是从这篇稿子开始的,原来署名均为某某通讯组或某某报道组。这篇人物通讯约4000字,文字加图片在《沧州日报》二版发了一整版,时间是1978128日。这篇通讯的发表,我应该感谢记者陈虎林(后任副总编)、李继中(后任沧州市政协主席)二位老师。

导语写道:“一个青年应该怎样对待平凡的工作”?青县上伍供销社收购员、省财贸战线先进工作者王玉梅说:“我要珍惜金子般的青春,勤奋学习技术,拼命干工作,一心为人民,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国家作出较大的贡献!”这诗一样的语言,是她对上述问题的确切回答,也是她实际行动的真实写照。

通讯设有3个小标题,一是“玉梅学技术,真是着迷啦!”;二是“玉梅干工作,真是拼命啦!”;三是“玉梅对人民,真是实心眼儿!”。陈虎林、李继忠原本是来采写青县上伍公社小杜庄青年改造盐碱地的事迹。标题:《茫茫碱滩绘新图》,这篇通讯4000多字。在《沧州日报》刊登一个整版。我们住在农民家里,同睡一个火坑,采写5天,稿子写好后是周五,他们准备周六回报社。晚上我对陈虎林说:“陈老师,上伍供销社有个收购员的事迹很好,我曾多次采写过她,青县广播站报道过她的事迹。请你们晚走一天,原稿在县广播站,我拿来请你们看看,可否?”陈老师当即同意我的请求,第二天我从青县取回稿件。陈老师看后说:“王玉梅的事迹挺好,但是还要采访本人,补充一下内容。”当天,我引领陈虎林、李继忠步行来到上伍收购站,对王玉梅进行详细采访。按照陈虎林的意见,晚上,我重新写作,天亮了,稿件正好写完。“小韩一夜未睡,干劲十足啊!”陈虎林看过稿子,高兴地说:“行!不错!不错!我们回去再修改一下。这稿子发表时署作者实名,这可是报纸首次署作者姓名,必须要确保高质量,写不好丢人啊!”

通讯员要有敏锐地新闻洞察力,善于在平凡的事件中发现新闻。有一天,几个村民在街头说闲话:“咱们村解放以来房顶上变了三回,刚解放时家家户户房顶上晒小枣,房顶是红色的;‘文革’期间房顶晒山芋干,房顶是灰色的;现在房顶上晒花生和瓜籽,房顶是白色的。”听完房顶“三变”的故事,我立刻意识到这“三变”是新闻。经过采访,《房顶上的变化》一稿发表在《人民日报》第三版(19801018日)。消息文字不多,照抄如下:

金秋十月,凡是到河北青县上伍大队来的人,都被这里社员房顶晾晒的花生和葵花籽所吸引。这个380户,1700多人的村子,今年集体、个人种植花生、葵花1100亩,共收获油料276500斤,人均160多斤。

建国以来,上伍大队社员房顶上有过三次大变化:

1949年至1957年,房顶上晾晒的全是小枣,那时村里有3万多棵枣树,年产枣几十万斤。

1958年,由于搞瞎指挥,在枣园里种水稻,盲目引灌咸水,结果稻子未收,枣树淹死,地也咸化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路线盛行,又强制种山芋,秋季,社员房顶上的小枣变成了山芋干。山芋干稍微管理不好,就发霉变味,又苦又涩,十分难咽。

1978年后,社员种地有了自主权。上伍大队从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出发,实行三三田种植(即三分之一的稳产高产田,三分之一的油料田,三分之一的果园田),千方百计让地里生金长钱。今年,社员房顶上的山芋干不见了,代替它的是香喷喷的花生和葵花籽。加上苹果、鸭梨、葡萄、甜杏、柿子等收入,社员有粮双有钱,生活可富足了。人民日报著名记者柏生,在北京给部队通讯员讲课,以此文作为范文。

《沧州日报》《沧州晚报》总编辑刘桂茂评述道:“这篇500来字的消息,表现了作者的功力。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农村带来的变化,但作者没有泛泛而论。他把题目定得小小的,角度选得巧巧的,只写房顶上的三个变化过程,从而讴歌了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1980221日《沧州日报》发表的说唱新闻《借麻袋》也是同一主题。他以韩大伯装粮食借不到麻袋这个新闻事实加以表现,准确、生动,很容易得到读者特别是农民读者认同。巧于选角度、善于抓新闻,这是韩中清新闻作品的一个特点。

1985年628日,《人民日报》头版《凡人新事》专栏刊登我写的通讯《架“鹊桥”》。后来此稿选入《凡人新事》一书,由人民日报社出版发行。主人公杨宝润离休后,青县老干部局成立了以她为首的婚姻介绍所,共架“鹊桥”300余座。杨宝润多次得到省、市、县的嘉奖。

《架“鹊桥”》全文如下:河北省青县信访局女干部杨宝润,十五年来,为城乡男女青年,特别是大年龄、有残疾、生活难、丧过偶的人,搭架了一百零五座“鹊桥”,使二百一十人喜结良缘。

青县有个王振武,身材不高,相貌不佳,年过三十尚未娶妻。振武的姐姐求宝润为弟弟张罗一个媳妇。

杨宝润首先把振武安排在她家附近的一个村里劳动,然后宝润同全家人商量,把积存下的钱拿出来,资助王振武,和他自己的余款凑在一起,买来了木料、砖瓦、芦苇盖起三间新砖房,为振武成家立业做准备。后来,宝润给振武介绍了一个丈夫病故的妇女,男女见面,挺投脾气,不久便举办了婚礼。

青县砖瓦厂有个年近三十的小伙子王凤山,十几次相亲,均未被女方看中。支部书记卢继勋只好请杨宝润帮忙,七里淀的冯秀茹,二十八岁尚未找到如意伴侣。一天,秀茹的父亲请宝润为女儿选郎君。杨宝润让王凤山去相亲,男女一见钟情,喜配“鸳鸯”。

杨宝润为一百多对青年解决了终身大事,人们打心眼里感谢她。但是,她烟不抽,酒不喝,请吃不到,送礼不要。如今,经她介绍结婚的青年人名字、住址大多数记不清了。但是,未婚青年人的姓名、岁数、相貌、籍贯、学历、特长等,她却说得清楚,记得牢靠……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也做不到最完美,只能让自己心存善良,待人真诚,关注民生,生命的美,要靠自己来感受,生活的美,需要自己去打造。用最美的心情,过最好的人生!我认为,如果能用笔杆子为百姓办点事儿,这就是我最好的人生。

1980年3月19日,我的一封读者来信《抗旱急需柴油》在《人民日报》二版加编者按发表。编者按说,北方春耕大忙季节即将到来,有些省份旱情仍很严重。保证抗旱春耕的顺利开展,是关系到夺取今年丰收的大事。从这封来信看,农村需要的民用物资,有些还没有落实。希望有关领导部门和物资供应部门急农民之所急,千方百计保证农用物资的供应,当好农业的好后勤。

我的来信是这样写的:目前,我省各地已掀起了以抗旱为中心的春耕生产热潮,但是,有机没有油,有水浇不上地,农民真是心急如焚。

我们地区从去秋至今,持续干旱七个多月,土地早就干透气了。要想夺取夏季丰收,保住春播,就得浇水,而且只浇一水是不行的。我们公社有十五个大队,一百零三个生产队,小麦面积二万七千多亩,春白地一万亩,农用内燃机械二百四十台。浇一水,就得十五万多斤柴油,然而,供应单位从一月至五月给我们的计划指标,只有十四万六千斤,连浇一水都不够。由于柴油不足,大部分机器只好趴窝。这里电力更是不足,农忙时三天两头停电,机械又缺油,这叫农民怎么办呢!我们为找柴油东求西讨,一无所得,供应单位也没法子,真愁死人啊!我们紧急呼吁有关部门,立即采取措施,解决农村抗旱急需的柴油问题。

此信发表后,吉林白城地区、河南省洑阳县胜利炼油厂来电支援柴油;沧州地区拨给青县柴油300吨;天津石油部门支援我县300吨。仅十几天,抗旱柴油解决了。由此可见,新闻宣传的作用是何等得大啊!

1985年516日《人民日报》四版发表了《我是八十年代中国青年》一稿,我在文章中介绍了青县最小的人大代表,新长征突击手曾宪强扶贫的事迹。19851116日《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刊登我最著名的一篇代表作:《出售“人情果”,苦了种果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编辑尹品端对我说:“《人民日报》每天来稿几麻袋,记者过千,农村通讯员的稿子能选上,如同大海捞针。你在《人民日报》连发5篇稿子不简单。”

我当通讯员10年,先后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河北日报》《华北民兵》《河北科技报》《中国青年报》等发表作品400余篇;同时还发表一些代笔文章、工作研究、评论和写作体会文章。1994年我的第一本新闻作品集《故乡笔痕》出版。搞文字工作虽然辛苦不挣钱,但是结交了很多朋友,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读好书,交高人,乃人生两大幸事。一个人身份的高低,是由他周围的朋友决定的。朋友越多,意味着您的价值越高,对您的事业帮助越大。朋友是您一生不可缺的宝贵财富。因为朋友的激励和相助,您才会战无不胜,一往无前。人生的奥妙之处就在于与人相处,携手同行。生活的美好之处则在于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我是怎样同读者交朋友的呢?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是平等的地位。《庄子·徐无鬼》一文中有句名言:“以贤得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也就是说,若依使自己的才能而盛气凌人,那就不能得到人心;若凭自己的才能而谦虚待人,平等待人,那就会大得人心的。记者与读者能否交好朋友也是这个理儿。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我当记者20多年来,从未将自己当成”王“。我是地平线上的人,是农民,是一个普通劳动者,过去是人民公社社员,现在是报社”社员“。记者与读者之间不是上下级关系,不是”王“与”民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关系。这个读者,无论他是当官的;还是种地的;无论他是商贾巨头,千万富翁,还是平民百姓,下岗职工,在记者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

二是纯洁的感情。《管子·霸言》里有句话说的好:“善人者人亦善之。“《抱朴子·交际》中说:”朋友之交,不宜杂浮。“这两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能友好地对待别人,别人也就友好地对待你。朋友之间的交往,不应当夹杂着虚浮的东西,感情应该是纯洁的。多少年来,我在与读者朋友的交往中,没有”虚浮“的东西,始终保持着纯洁的感情。

2002年10月,沧州市文化局、沧州市群艺馆联合邀请我随同《苦水镜》剧组人员,赴北京参加全国群星奖优秀节目展演。进北京的时间定在早6时,集合地点是文化中心广场。接到这个任务后,我特别高兴。由于怕起晚了,凌晨4点就醒了。一看表,时间太早,就又躺下睡着了。过了一个小时,我又醒了。心里说才5点,再躺会吧。610分,我再次醒来。一看表,哟!不好,睡过点啦。当我穿好衣服正准备出门时,对方的电话打过来了:“老韩,开车前我们清点人数把你忘记了,现在大轿车已快到西环高速公路了,不能回去接你,你就不要来了。“放下电话,我犹豫不决,是去还是不去?不去,怎么向对方交待?以后还怎么与文化部门打交道?去,就得自己坐车去,思虑再三,我下定决心去。于是自费“打的”去了长途汽车站。由于雾太大,高速公路被封,汽车站不卖去北京的票。嘿!坐火车去,肯定能跑在他们前头。上午11时许,我到达北京站。用电话一联系,他们还没进北京城昵。半个小时后,我提前来到演出场地——北京人民剧院。

12时左右,市文化局局长赵沧来、市群艺馆支部书记张占军,一下车就跑过来和我热情握手。“老韩,你真行!没想到你倒跑到我们前头来了。”

当天晚上,《苦水镜》小戏博得首都观众十几次掌声,演出十分成功。由于我提前做好了准备,演出大约半小时,稿子就传回报社编辑部。第二天,《沧州晚报》二版头条见报。

三是真诚的友谊。《管子·形势解》一文在谈到交谊时说:“与人交,多诈伪,无情实,偷取一切,谓之乌集之交。乌集之交,初虽相处,后必相咄。故乌集之交,虽善不亲。”此文章告诫人们,与人结交,如果很诡诈,不诚实,又刻薄贪婪,这就叫乌鸦相聚式的结交,即使相好也不亲密。

30年前,我在基层当通讯员,经常和报社编辑、记者打交道。后来我下海经商,又在自由市场闯荡十几年。在与各种人的交往中,我总的感觉是文化人比较实在,友谊也真诚。来到报社当记者后,我也真诚地与读者交往,友好相处。这方面的事例特多,在此不必赘述。

四是共同的心声。有位古人在讲交谊时说:“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诚,同恶相助,同好相趋。”如今,我们提倡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新闻工作者要做到“三贴近”,就得与读者有共同的心声。在这方面我的体会较深,下一章再细说。

      我的好友李顺成贤弟说得好:“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人活一世,家底多厚不重要,和谁往来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人品!人品越好,人缘越好,人缘越好,机会越多,机会越多,道路越宽。人品好的人,遇事之时有人帮助,低谷之时有人支援!做人,拼的就是人品,三穷三富才到老,十年兴败谁知晓。人这一辈子,低调做人,稳重做事,真诚交往,善良处世。和人相处懂让步,与人往来要谦虚。人品好,才能长久发展,好人品,才是立世根本!”

这正是:耕耘沃土春常在,磨砺人生岁月香。笃厚友情怀义远,桑麻同日浴阳光。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槐卿人生·第六章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