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历史国学 > 民国人物轶事 -----鲁大昌浮沉录
民国人物轶事 -----鲁大昌浮沉录
作者:佚名

  多年来,我悟出一个道理:历史可以被政治家们如同小姑娘一样被随意打扮,但却无法永远掩饰其原形。看过电视剧《走向共和》后,许多人与我都有同感----震惊和困惑。难道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对历史的认识都是虚妄的?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基于此,我开始思索为一个长期被人们丑化歪曲,距离我们不远的历史人物,勾画他本来真实的面貌,追踪其人生轨迹对社会发展的印象是毁,是誉?客观公正,还历史本来面目。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处于困难时期,饥饿弥漫神州大地,也正是命运多难多变之际。我从省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被“统一分配”到陇中偏南的岷州去工作。适值中共中央西北局“兰州会议”不久,以钱英、王昭为正副团长的中央工作团到甘肃“揭盖子”抢救人命。当时受极左路线影响饥荒严重的地、县、区都派去了中央工作团的人去“掌权”处理善后。
  那时我正值青春年少,精力充沛,遂被中央下派的以一主管人事、民政的副县长兼组织部长赏识、充当其随员,下乡检查,访贫问苦,奔波多日了解了许多“稀罕”事。同时,也经诸多坎坷,失望和忧伤后,历练了人生阅历,增长了工作能力。
  工作期间,岷州地区的人情、民俗、山水、世间流传的奇闻轶事,亦引起我的兴趣。在农家草屋的油灯前,在山谷桦林的树根边,在猎户棚架的火盆旁,在劣质烟草的熏陶中,从诸多杂乱而互不相连的故事轶闻中,我逐渐勾画出一个从陇原山谷、草地、松涛,桦树林中脱颖而出的枭雄形象。四十年后,当我从省城退休闲居后才开始本文创作的实践。

  本人初入仕时,所居县委所在地正是鲁大昌当年修建的公馆旧址上改建的。所以,更使我萌生了探索这一人物轨迹的愿望。日后,因运动叠起,内清、肃反、四清、社教,乃至“文革”风起云涌,大起大落,起居不定,前途难测,几度力竭而欲罢。始终无法动笔此文。今逢盛世略加演义成如下十章故事。
  第一章、黄泥湾孕育其身,弃商从军罗部脱颖。
  鲁大昌,[1889年—1962]字嵩龄,临夏县黄泥湾人。自幼丧母,由其舅母操劳养至七、八岁,送到城内姬家巷(今临夏市自由路)祖父家里,开始上私塾读书。其后辍学就商,摆摊子,当货郎,当脚夫,均不得法。1908年出逃至青海循化,投入循化参将罗开福部当勤务兵。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马安良改编罗开福部为精锐西军附中营,调赴陕西攻打乾州的革命党。在攻城中,鲁大昌奋勇向前、胳膊、腿子和腰间三处负伤,为人机智有谋,深得罗开福赏识。后来罗开福部由陕西撤回,驻防临夏。鲁深得罗信任,成为其亲信,遂在罗开福部脱颖而出。
  1915年,罗开福辞去营长职务,欲东归湖南原籍,临行前两人依依不舍,罗沉思良久道;“嵩龄、此去一别恐难有相会之日。”鲁大昌整容拱手道:“生我者父母,育我者罗公也、大昌愿追随罗公即浪迹天涯,亦在所不辞矣!”罗开福听后开怀大喜,遂带鲁大昌等三、五随从,离开临夏,伙同专营川边驮运的马帮,顺洮、岷路,沿白龙江与嘉陵江而入川,再顺长江经三峡过宜昌抵汉口。这一阶段是鲁大昌人生历程最值得重视的一段经历。他由内陆边远山区的一介武夫而来到九省通衢富甲天下的江汉大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认识了世界。
  罗与湖北督军王占元有些瓜葛,便就任了王部第七师窦郎轩团第二营营长、鲁大昌也被任为排长,晋升连长。1921年罗开福因病去世后、鲁大昌曾一度代理营长,但却失去了靠山。1921年肖耀南接任王占元为湖北督军,鲁大昌脱离王占元部,一度浪迹于京沪,结识了一些失意军人文人墨客,奔走于政客之类的朋友之间,其中不乏亦有胸怀韬略之辈。后来听说甘肃督军张广建下台,欣闻陆洪涛升任甘肃督军、鲁大昌即用甘肃旅沪同乡名义,自己领衔,在上海拍发了一个拥护陆洪涛上台的电报,遂即返归甘肃。路过平凉时,以卸任营长的身份,晋谒陇东镇守使张兆钾备极恭维。张兆钾以鲁为“后起之英”给陆洪涛拍电保荐。鲁到兰州后,就被陆洪涛委任为督署行营副官。过了两三个月后,他为了获得实际兵权,便央请临夏清末进士邓隆,用“久不乘马,脾肉重生”的故事,写了份辞呈。此呈深得陆洪涛幕僚樊鼎枢的赞赏。不多几日,陆洪涛委任鲁大昌为宋有才部张志远营的中哨哨官兼帮办。这时鲁大昌给人的印象强悍好斗,咄咄逼人,毫不掩饰霸气的一介武夫而已。
  1922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日,宋有才部由兰州拱星墩开拔,移防临洮东校场营房。后经改编,鲁就任步兵一团第三营营长。从此,他极力改变原前刁悍的形象,一下操场,就脱掉军装,穿上长袍短褂,打扮成文雅风流的样子。他原本读书很少,而此时却每天写大字成百,朗诵古文一、二篇,还在住宅门上写着"敢言绶带,轻裘羊叔子;自是纶巾,羽扇武相侯"的楹联.他要改变自己"草莽英雄"一介武夫的形象.脱离湖北王占元部后,奔走京沪两地穷愁潦倒之际,更使他更意识到权力的重要,没有靠山岂能获得权利?找靠山就要改变形象,他要重新包装自己.

  

[下一篇] 再论孟子思想之现实意义   

[上一篇] 戊戌变法——戊戌六君子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