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壳堤见证沧桑岁月
运河文物传奇宋代沉船
读者朋友,你知道咱沧州人身边的世界之最吗?黄骅古贝壳堤就是世界老大。22年前我和全国50多位记者同时来这里采访,那壮观的情景,就像昨天一样再现眼前。
1998年7月3日,黄骅市南排河镇张巨河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渔民们纳闷儿,四五十人登上海堤,不停地摄像,不停地拍照,还向周围人问这问那,这究竟是干吗?
原来。光临这里的是“98环保世纪行”建设万里文明海疆采访的记者们。他们把镜头对准这里,是因为脚下的海堤是世界三大古贝壳堤之一。
当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环境报等16家新闻单位的记者们,向全国各地报道了黄骅古贝壳堤的消息。
古贝壳堤,一下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项沧州人身边的世界之最,在海畔静卧几千年,终于不再孤独、寂寞。让我们一起来爱护它吧!
1998年7月18日,我在《沧州晚报》头版刊登了这个消息。
世界上现存三大古贝壳堤,一个在美国的圣路易斯安娜州,一个在南美洲的苏里南,另一个在我们沧州的黄骅。
无论是现存面积,还是年代的久远,黄骅古贝壳堤面积之大、形成年代之久,都称得上世界之最。
古贝壳堤,你现在怎么样啦?这天记者团来到黄骅古贝壳堤进行实地采访。令人难过的是:沉睡在黄骅沿海岸边的6条千年古贝壳堤已残破不堪。
贝壳堤上,到处可见裸露的沙土,密密麻麻的碎贝壳掩埋其中。环顾四周,几乎找不到一只完整的贝壳。挖掘、毁坏的痕迹处处可见,蓬蒿、野草、青菜长满堤坡、堤面。
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竟然愣不知道古贝壳堤的科学价值,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里,他们一锨一锨,把沧州人自己身边的世界之最——黄骅古贝壳堤挖掘去造田了。目前,尚存地上的部分仅剩下后唐堡至张巨河之间长约1000米的堤段了。
贝壳堤是由贝类、孢粉、藻类、有孔虫、介形虫等生物群组成的。据当地老农介绍,将贝壳铺在地里不用施肥料就能长出好庄稼,喂鸡可以多下蛋,喂猪长肉多,喂牛出栏快,盖房子可以代替沙石料,铺路雨后不粘脚。政府实施保护前,堤上的贝壳每吨可卖100元。这位老农还自豪地告诉记者,堤下这片近1000亩耕地,都是他们村里人辛辛苦苦挖堤换来的。
谈起古贝壳堤的科学价值,黄骅市海洋局原局长赵清轩对记者介绍,我市境内的东孙庄、苗庄、武帝台、脊岭泊、赵家堡低潮滩贝壳堤,东西总跨度约为31公里,相邻两堤最大间距13公里。
据科学家考证,这些古贝壳堤是由渤海潮起潮落时波浪中夹带大量的贝壳及其碎屑,经过长期风化形成的天然海挡;是渤海湾西岸7000多年来成陆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独特的、不可复生的天下奇观。
它的发育规模、时间跨度和所包含的地质古环境信息为世界罕见,在国际地质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可为研究古海洋变迁、古环境变化趋势等提供天然样本。贝壳堤的长度、宽度、高度与海底地形、波浪、波长、波高、海域的营养盐及贝类繁殖的数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沈庄--东孙村贝壳堤。该堤位于黄骅市东南侧,北起沈庄,向南过孙村南延约1.5KM。
(2)苗庄一同居贝壳堤。该堤位于黄骅市东南约3KM处。
(3)许官--武帝台--沙井子贝壳堤。该堤从中捷农场三分场境内通过呈SN走向。北起天津巨葛庄,南抵黄骅的许官多呈埋藏状态。
(4)脊岭泊刘洪博贝壳堤。该堤位于黄骅关家堡以西的脊岭泊西侧,呈SN走向,绵延长达3公里多。
(5)歧口--狼坨子贝壳堤,该堤分布在黄骅现代海岸高潮线,呈SE-NW走向。
(6)歧口--赵家堡低潮贝壳堤。该堤位于歧口高头村至赵家堡向海2.2KM的低潮滩贝壳堤。
资料介绍。贝壳堤是由生活在潮间带的贝类死亡后的硬壳经波浪搬运,在高潮线附近堆积形成的。黄骅1号贝壳堤形成的时代为距今6150-5340年。从开始形成到停止发育,前后经历了810年。在这810年中,该堤就是当时的海岸线。这一时期,没有大的河流在此入海,海水透明度高,适宜贝类生活。大量贝类死亡后遗留下来的贝壳,在波浪作用下被堆积在高潮线附近,开成1号贝壳堤。
在距今5340年以后,由于黄河在附近入海,海水混浊,泥沙淤积成陆,海岸线前伸,从而把1号贝壳堤遗弃在高处的陆地上。
由于黄河改道,入海泥沙剧减,海水澄清,淤积停止,海岸线趋于稳定,贝类大量繁殖,在波浪作用下又形成新的贝壳堤,即黄骅2号贝壳堤。2号贝壳堤的形成年龄为距今4740-3955年,距离1号堤15公里。该堤的形成经历了约785年。
黄骅贝壳堤的成因大致如此。6000余年来,黄河入海口摆动在渤海与黄海之间。黄骅沿岸的6道贝壳堤,都是大海和黄河的产物。从东向西平行分布的6道贝壳堤就像站成一排的6兄弟。排在最西面离岸最远的1号堤是这群兄弟中的老大,形成至今已有6150年。排在最东面的6号堤,至今仍在潮起被淹,潮落出露的高潮滩上,形成至今只有1030年。两者相距30公里,年龄相差5120年。六条贝壳堤说明,在距今6150年以来,黄骅海岸线由西向东,走走停停,处于剧烈的变化之中。贝类动物遗体可供测定地质年代。贝壳堤是海岸变迁和海平面变化的忠实记录,是沧海变桑田的实物佐证,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贝壳堤也有护岸作用和一定的经济价值。该保护区是渤海西岸七千多年来成陆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它的发育规模、时间跨度和包涵的地质古环境信息为世界所罕见,在国际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
1993年,荷兰与我国数位地质学家曾到这里考察,并提出了保护古贝壳堤的良好建议。1995年,陈超英等6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加强黄骅古贝壳堤保护”的提案。
全国人大办公厅将此提案交国家海洋局承办,国家海洋局又责成沧州市海洋局具体办理,并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调查情况,先行制止毁坏贝壳堤的行为;第二考虑建立地方级自然保护区。
根据国家海洋局通知精神,沧州市海洋局立即会同黄骅市海洋局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尔后,提出了有关古贝壳堤保护的具体意见,报告地方政府,并分别报送河北省和国家海洋局。
为保护古贝壳堤这一海洋生态遗迹,黄骅市政府建立了古贝壳堤保护组织,划定了保护范围,制作了界碑,配备专人现场巡视,并于1995年8月发布通告,明令禁止沿海乡镇和群众挖掘古贝壳堤。此时,黄骅市境内的6条贝壳堤均遭到严重破坏。地上的部分大多已不复存在,仅有现在所见的这不足1公里的地方了。1998年6月底,省政府已批准建立“黄骅古贝壳堤海洋自然保护区”。
读者朋友,讲完黄骅古贝壳堤的沧桑岁月,我再给你讲一讲古运河里的宋代沉船。
文章以意新为上,文物因年久成珍。1999年2月13日,由我和哈聪杰、卢合亭合写的《古运河里的宋代沉船》,先后在《沧州晚报》《旅游纵览》《晚报文萃》发表,引起多地文化界、收藏人的极大兴趣。运河文化源远流长,迷人的故事个个神奇。1998年春,干涸的大运河道正遭遇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愚昧的庄户人用极粗暴的方式掘开沉睡了千百年的历史。古运河愤怒,怒而无语,古运河哭泣,泣而无声。
我的《宋代沉船》诗道:文章搜古迹,博物探原宗。河底沉船泣,村民探宝凶。千年人竞渡,百货物流通。南水今朝断,空留岸上松。
1998年5月18日。在大运河东光县码头镇桥东侧河堤下。众多的“挖宝者”被眼前大批的文物惊呆了——运河文化源远流长,迷人的故事个个神奇。本文作者之一卢合亭是一位文物工作者,亲自参加了挖掘宋代沉船的全过程。
1999年2月13日《沧州晚报》《旅游纵览》《晚报文萃》全文发表了我与卢合亭先生、哈聪杰记者合写的通讯:《古运河里的宋代沉船》。请看:
(小标题一)乡民挖宝
1998年春,干涸的大运河道正遭遇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愚昧的庄户人用极其粗暴的方式掘开沉睡了干百年的“历史”。
古运河愤怒,怒而无语;古运河哭泣,泣而无声。
笔者当时在大运河东光县连镇段挖掘现场见到,古运河里20余名男女老少正挥锨奋战。一位老者告诉我们,这些人大都是居住在河两岸的农民,其中,有河东岸的东光人,也有河西岸的衡水人。只见河底、河堤深坑密布,一片狼藉。老者说,开始是有人在河里挖出了好玩艺儿,于是大伙都来挖。当笔者问挖出了多少值钱的东西时,他说,挖出的大多是铜钱、铜板,也有人挖出过银耳环、瓷器什么的。据悉,由于滥挖坑洞,坍塌现象时有发生。沧县兴济镇的一个村民,就是在挖宝时遇到塌方,被砸死在了洞里。对此,沧州市文物管理处会同水利部门曾多次前来制止,但有人却与执法人员展开了“游击战”。他们白天不敢明着挖,就在夜里偷着挖。
5月18日深夜,一批盗挖者借着月光,在东光县码头镇桥东侧160米远的河堤下开始挖掘,“咔嚓”一声,挖出几块残缺的陶瓷碎片。又一声钝响,几块橘红色的松木板夹杂着几枚直径约6公分的铁钉被挖了出来。这些并没有引起挖宝人的注意,再往下挖,成荮的白瓷大碗突然出现了。挖宝人被眼前这众多的宝贝惊呆了……翌日凌晨,东光县水利局的人员获悉这一紧急情况后,火速赶到现场,立即驱散了盗挖人群,收缴了全部文物,并采取了保护措施。当日上午9时,沧州市文物管理处王玉芳处长带领全处工作人员赶到挖宝现场。经过对陶瓷残片的釉色、纹饰分析,他们断定这是北宋时期的白釉划花大瓷碗。看着洞内被挖出的松木和船钉,勘查人员的心中猛地一震:在这大堤底下压着的莫非是一条古代沉船?
(小标题二)专家救宝
运河堤下挖出沉船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四面八方,成群结队的人们纷纷前来观“宝”。文物工作者意识到,如不立即对沉船进行抢救发掘,国家文物随时都有遭到哄抢和破坏的可能。国宝不可失!东光县文保所立即派人守护,沧州市文物管理处将在运河堤下开挖国宝的请示报告及时呈送到了市水利局。1998年5月22日,市文物管理处副处长卢瑞芳,率领5名技术人员在运河堤上安营扎寨。
时任沧州市委书记薄绍铨对抢救国宝的工作极为重视,他多次打电话询问此事,并指示一定要把国宝发掘好,保护好。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研究员谢非,省文物处研究员吴东风等著名专家也亲临工地现场,指导开挖和清理古文物工作。
挖掘工作吸引了周围近千名围观的群众。为防止发生意外,东光县公安局专门抽调公安民警维持秩序。东光县教育局还为施工队配备了面包车,日夜运送人员和物品。卢瑞芳、石新民、郑志利和卢合亭四人昼夜吃住在工地上,他们一边挖掘,一边清理,一边登记,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这些常年坐办公室的学者们,乍一长时间的劳动,还真有点不习惯。年过半百的石新民,两个腿肚子肿得像碗口一样粗。很多人的手都被锋利的瓷片划得鲜血淋漓,但他们谁也没有离开过工地半步。1998年5月27日晚,突降大雨,运河底积水达50毫米。在雨水的浸泡下,河堤出现了裂纹,巨大的护坡石随时都有滑坡伤人的危险。此时,民工们都回家了,石新民、郑志利、小卢和东光县文保所的李天锋都在值班。为了抢救文物,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进入3米多深的洞内,用借来的脚手板和钢支架支住洞顶,在泥土中又小心地“抢”出了两荮宋代瓷碗。他们躺下休息了一会儿,心里又觉得不踏实。小卢身披雨衣,穿着裤衩来到洞口,发现了一片杂乱的脚印和三条深深的车辙痕迹。他心里一惊,再仔细一检查,脚手板和钢支架不见了。小卢顺着车印追了下去。他步行了三四里路,终于在衡水境内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了偷盗者的家门。然后,他到当地派出所报了案。在东光县公安局码头镇派出所的协助下,此案仅用几个小时就侦破了。
(小标题三)喜得珍宝
1998年5月25日,工作人员在船舷西侧清理出数十枚“崇宁通宝”、“宣和通宝”、“政和通宝”等宋代年号钱币。在距船舷30厘米处出土了一件锲“大宝十六年”铭文的金代铁权,还出土了小金刀、金簪、骨簪、白瓷盏等小件器物。5月26日,在向北扩挖时,发现与沉船同地层的上半部是40厘米的粗砂碎石瓦块地层,下半部是30多厘米的纯细黑泥沙层,其下是红褐色胶土层,说明已挖到河道最底部。丈量结果,河底距河床3.5米,距运河大堤顶部12米。在该沉船舱内,得到白瓷瓜棱型短流执壶1件(稍残)、骨质刷柄1件、白瓷骰1枚、黑白色围棋子数枚、陶瓷仕女1件、宋代年号钱币数十枚,尤其是骨质刷柄(象骨或象牙制成)钻孔细密均匀,加工精致,实属罕见。同时还挖出完好无损的磁州窑系白釉划花大碗40多个。其中。直径27厘米的大碗10多个,直径21厘米的大碗30多个,大量瓷片可修复成器上百件。这些瓷器和瓷片出土时大多成荮,直径27厘米的每10只一荮,直径21厘米的每20只一荮。出土时,绑绳纹理完好如初。出土缸胎青釉荷花鱼图纹饰大盆3件、白瓷盖器4件,随船的铁釜、陶灶、铜饭勺、碇石(石锚)、压舱石、洗衣石、铁链等文物也悉数出土。在盖有木板的舱底,清理出了“崇宁通宝”、“元丰通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等20余枚北宋年号钱币。令人惊讶的是,船舱里的黍子并没有霉烂,形状和现在的黍类无异。这次共出土文物上千件,仅碎瓷片就装了十几袋子。出土文物之多,质量之好,价值之高,在我国北方是独一无二的。
5月27日,船体尾部挖出来了。经丈量得知,这条船宽4米,舱底宽2米,沉船暴露部分长7米。舱底每间隔40至50厘米有一宽约7厘米的方型横梁。横梁下是舱底,舱底板平铺。船两舷出头约30厘米,船舷两侧是护板,舷外用直径6厘米的锻铁铆钉铆成,铆钉之间相隔约30厘米。船板用锻铁把锯加固,每块船板用两尖钉互为连接。沉船木质为南松木,木船虽被水浸泡多年,但没有腐烂,断茬颜色呈橘黄色,木纹清晰可见。清理部分的船体除两舷中部有1米多遭受破环外,其余均完整。
据考古专家介绍,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船只极少,宋以前的古木船仅有浙江宁波博物馆内一只南宋时期海船的残骸。史书记载宋代的海船和内水船形状不同。海船是抗拒风浪吃水较深的“上平如衡,下侧如刃”的尖底船。内水船则是平底。仅仅依据沉船的形状特征,在无实物可供参照的情况下,单凭一些资料或按图索骥来断定其年代似嫌牵强。足可佐证的是在船舱底部清理出的宋代年号钱币,由于舱板的遮盖,不存在后来的打破关系,这就为专家们断定该沉船的确切年代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实物依据。船舱中最晚的年号钱币是北宋徽宗年间的“政和通宝”。它自1111年(辛卯)至1115年(乙未)铸行5年。文物专家认为,后世可流通前代钱币,但前代绝不会出现后世的铸钱。由此推断,这艘沉船的年代最早是1111年,最晚1115年,即在宋徽宗赵佶11年和15年之间沉没。再者,船上出土的其它器物也可提供佐证,白釉划花荷花图纹饰大碗,无论是在釉色、纹饰特征以及器物造型上都是典型的宋代特征。再如白瓷瓜棱型执壶、白瓷盖器、青釉大缸盆等器物,也都具有宋代特征。
(小标题四)迷人奇宝
据专家讲,从清理出的各种文物及其船体形状断定,这是一条中型商船,它的长度在15米左右。偌大的一条商船,它是怎么沉没的呢?专家们进行了下面的分析推测:
一是被漩涡吞没。南运河素有“铜帮铁底,九九八十一道弯”的俗称,懂得“水直好行船”的人们自然不会人为地把河道弄出这么多弯儿。那么这些弯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南运河是引黄河之水北上,受北半球地磁偏力的影响,加之“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巨大水势,形成许多巨大的漩涡。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许多的弯道。这条装满货物的大船,在经历了重重艰难险阻之后,来到东光县境内,船破漏,水进舱,终于被风浪吞噬。
二是战乱所致。北宋末年,战乱频繁,内有农民起义,外有金辽之战。此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不思殚精救国,却只顾沉湎于酒色,搜刮民脂民膏,直弄得民怨如沸。1114年,金辽开战。东光县正处战乱之地,散兵游勇横行乡里、码头,杀人劫货,生灵涂炭。这一艘装满瓷器的大商船行至码头,被盗贼劫持。盗贼杀害船主,掠夺财物,沉船逃遁。
三是贪色杀人。宋时船商多是南方人,船上常常跟随年轻女子。据沉船上发现的洗衣石去推测,此船内必有女人。而随船远道经商的,当为年轻女子。或有同行商人见美女遂生歹意,杀男夺妻,造成船祸;或有盗匪奸淫船上女人后杀人沉船。或有……
以上只是几点推测,从沉船年代来看,后两种的可能性较大。然而,真正的沉船之谜,还是留给专家们去考证吧。
古运河里的宋代沉船,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谜之一:目前发掘的是沉船的后舱,谁知前舱及其它部位还有哪些文物呢?仅以精细美观的骨制刷柄为例,文物专家对它的考究特有兴趣。古人用这种毛刷干什么用呢?是用它刷牙、描眉,还是用它梳头油呢?如果是用它来刷牙的话(此刷与现代牙刷极为相似),那么,中国人的刷牙史将追溯到宋代,从而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刷牙民族。“中国人向外国人学刷牙”的说法就不攻自破了。谜之二:这条船的整体形状是什么样的?船到底有多长?在船的尾部为什么没有发现桅杆呢?谜之三:在沉船部位没有发掘到宋代之前的东西,那么古运河的主河道究竟在哪里呢?
这些,都亟待有关专家进一步发掘研究。
(小标题五)以法护宝
由于沉船大部被压在河堤下,探沟内已经出水,东壁时有大块土方塌下,上面又出现了一道裂缝,虽有支架加固,仍有塌方的危险。如果发掘出全部的沉船,必须开堤切坡,工期难料。汛期迫近,时间已不允许。为此,只好填平坑洞,掩埋沉船,夯实河堤。再说,如将沉船全部取出,既无存放的馆所,也没有脱水烘干等技术设备。工作人员经请示省文物局领导,暂时停止了沉船的挖掘工作。然而,眼下盗挖盗采现象依然时有发生。为此,有关人士强烈呼吁:要立即停止盗挖行为,不要做扼杀人类文明的刽子手!据《河北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发现文物隐匿不报,不上交国家的,由公安部门给予警告、罚款,并追缴其非法所得的文物。然而,有些人为谋一己之利,却不惜以身试法。令人担心的是,最近,在古运河沉船处,又发现了一些盗洞。文物法规条例指出:故意破坏珍贵文物、名胜古迹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四条规定,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在此,我们提醒那些想发文物财的人们:你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是在犯罪,赶快停下你们罪恶的双手!
有道是:
贝壳垒坝世间奇,千载海滩变古堤。
村汉改田营稼穑,当今学者叹无知。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槐卿人生·第二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