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艺苑英才金笔润 剧坛老将妙文生
在我文字生涯的40余年中,我采访了若干重量级人物,石润生先生是其中之一。请看他的简历:石润生1951年生,河北省任丘市辛中驿镇张庄村人。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为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丶沧州市文联名誉副主席丶沧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丶沧州市艺术研究所所长。现为沧州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丶沧州市微电影协会名誉主席。
创作有大型戏剧作品二十余部,小品小戏四十多个。其中有《新车新房新媳妇》《风凰镇》《纪晓岚》《老嘎爷挡车》《苦水镜》《大洼中的女人》《西柏坡》系列(舞台剧丶电视艺术片丶戏曲电影)《古槐堡》《圣地风流》《倩魂》《大山的儿子》《何满子》《青楼奇女》《紫花丁》《儿子》《接亲》《大棚晨曲》《初上门》《武术郡守》等等。其中有十余部大型剧作由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数十部大中小型作品经排演后由国家丶省丶市电视台录制播出。十余部大型剧作参加了国家和省重要戏剧赛事及活动。
多年来,所创作品在国家丶省获奖数十次,其中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丶全国飞天奖丶全国金鹰奖丶中国评剧艺术节编剧一等奖丶全国群星奖金奖丶中国田汉戏剧奖编剧一等奖丶省文艺振兴奖(两次)丶省五个一工程奖(九次)丶省戏剧节编剧一等奖(七次)丶省优秀剧本奖(五次)等。其中,大型评剧《西柏坡》两次进京为中央领导演出。中宣部原部长刘云山给予该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高度评价。
由于工作成就突出,由市记功八次,被评为“沧州市优秀知识分子"、沧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沧州市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沧州能人”、"沧州好人"等。
2003年2月12日《沧州晚报》刊登我写的通讯《千锤百炼西柏坡——访我市著名剧作家石润生》。原文如下:
由我市著名剧作家石润生编剧的大型现代评剧《西柏坡》,在省会石家庄、北京中南海、全国政协礼堂和中央电视台演播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宣部、省委宣传部等有关领导就如何进一步千锤百炼《西柏坡》剧本做出了重要指示。
这天,我们采访了正在修改《西柏坡》剧本的石润生先生。石先生告诉我们,遵照党中央和省领导的指示,2003年3月下旬将新改好的剧本报省领导审阅;3月底报中宣部审定;4月中旬进入正式排练阶段,这期间邀请省委、省政府领导和有关专家现场观摩,并提出修改意见;5月中旬,完成整台剧目的排演,届时组织彩排;5月下旬,为纪念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55周年举办汇报演出;“七一”前后,配合纪念建党82周年正式演出,并在全省各地巡演。
石润生说,此时此刻他已经感受到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这次修改面临的困难很大,思想上的压力也很大。他决心变压力为动力,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向党中央和全国观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小标题一)接受邀请
西柏坡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不仅在战争年代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而且在建国以后,为了根治水患,确保京津和石家庄,西柏坡人民又顾全大局,为建设水库舍弃了自己的美丽家园,经历了感人至深的二次搬迁、二次重建的艰苦卓绝的生存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由石润生编剧的评剧《西柏坡》具有浓郁的燕赵艺术风采。尤其是把河北地方音乐特点和评剧剧种唱腔特色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使唱腔别具风格,既有燕赵地域文化精神,又有跌宕起伏的感人情节,令观众为之喝彩。
我们在采访石润生时了解到,《西柏坡》曾是我省戏剧创作题材上的一大难题。对此,石润生虽有耳闻,但未曾留意,因为总觉得与己无关。2001年初春,省剧目工作室的姜步瀛老师打来电话说,石家庄评剧院一团邀请石润生担任编剧,啃一啃“西柏坡”这块“硬骨头”。起初,石润生自认创作能力一般,不敢动笔。在大家的鼓励下,人称“拼命三郎”的石润生,终于上来了“啃硬骨头”的犟脾气,向《西拍坡》发起了冲锋。
(小标题二)精雕细刻
石润生首先将《柏坡魂》、《赶考》、《水库边上是家乡》、《乌克兰》等几个剧本反复阅读,认真分析他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石润生果断决定:另起炉灶,重写剧本。
就在石润生刚刚接过创作任务的同时,石家庄评剧院一团从沈阳市请来了著名导演杨晓彦。石润生、杨晓彦择日同时来到西柏坡,采访干部群众,了解当年搬迁的情景。石润生多次踏上柏坡岭,和西柏坡人促膝交谈,初步领略了西柏坡人的坚韧质朴,可亲可敬。他们对党和领袖们的真挚情意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坚定顽强的生存意志足以令人感动。
石润生在第一次采访中了解到,西柏坡人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都有很多“亮点”,这本不应该是一个难写的题材。但创作初始,难题便纷纷挤到了笔端。如果写毛主席、党中央驻于西柏坡的那个时段,写“三大战役”,写“七届二中全会”,必然要牵扯到众多领袖形象,这在当今戏曲舞台上很难表现,所以只得放弃。如果写西柏坡人在建国初期两次搬迁、两次重建的过程,则势必牵扯到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稍有不慎,剧本很难通过。因此,石润生只得避重就轻,写柏坡人在改革开放后如何脱贫致富了。
石润生在家里闭门谢客25天,写出了大型评剧《圣地风流》,虽然得到一些人的喜爱,但剧本的问题也显而易见;硬贴上去的西柏坡史实不足以反映柏坡精神。脱贫致富的题材、剧作比比皆是,《圣地风流》难以涵括“西柏坡”这个题材。
怎么办?石润生真正感觉到了创作《西柏坡》的难度。此时,已是2001年5月,离7月1日建党80周年还有两个月的时间。
省委宣传部领导指示,《西柏坡》一戏无论如何也要赶在7月1日之前演出。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沈阳的导演杨晓彦因有演出任务不能莅临石家庄,剧团只好聘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导演顾威担任导演。
石润生和剧本统筹姜步瀛、导演顾威,经认真研究探讨,提出了新的创作方案:迎难而上,写建国初期的柏坡人。模糊时间概念,只写柏坡人的奉献精神、生存意志,打破一线贯穿、一人一事的传统戏剧创作方法,采用全景式、散点式和史诗性的叙事风格。从平实中体现凝重,打造西柏坡人的英雄群像,吸取前几稿的经验教训,力争使极易概念化的题材不概念化。
创作方案确定之后,石润生和顾导演又一次来到西柏坡体验生活,采访创作。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这次到西柏坡必须在半月时间内拿出剧本来。这是死任务,没有半点回旋的余地!
石润生和顾威同心协力,背水一战。因时间紧迫,他们超常运作,编剧、导演、舞美、音乐、服装、舞蹈、演员等同时介入,共同攻关。
临行前,好抽烟的石润生和顾威先生,每人带上三条香烟。他们吃住在西柏坡,每人一间屋,昼夜加班干。石润生每天写一节戏,顾威就每天作一节戏的导演构思,他们几乎每人每天抽掉3盒烟。到第10天的深夜,石润生的最后一支香烟抽完了。当石润生敲开顾导演的房间讨烟抽时,顾威的3条烟也仅剩下嘴里叼着的最后一支了。
石润生、顾威互相观看着对方布满血丝的双眼、蓬乱的头发和长长的胡子,哈哈大笑起来。
2001年5月15日傍晚,是石润生终生难忘的日子。这天,他创作的大型评剧《西柏坡》剧本终于脱稿了。
“老石啊,咱俩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配合得太好了。今晚,咱们一醉方休!”
“好,顾导演干杯!”
“为《西柏坡》干杯!”
“为咱们合作成功干杯!”
石润生、顾威连干三杯。他们酒足饭饱之后,双双进入了香甜的梦乡。这是他们15天来睡的第一个囫囵觉。
剧组人员在石家庄排练过程中,石润生带着剧本第三次到西柏坡采访,向当地干部群众征求意见。根据大家的意见,剧中主要人物柏凤的丈夫病死的情节被删掉了,增加了柏凤一家人在特定时期战胜困难的那场戏。戏中的主要情节是“三块干粮”的故事。
(小标题三)戏震全国
2001年7月1日晚,大型评剧《西柏坡》首次亮相省会霞光剧院,石市领导吴振华等与千余名观众观看了演出。
舞台上,柏坡人甘于奉献的故事情节,敦实、粗犷的艺术风格,苍劲、凝重的音乐设计打动着在场的观众。尤其当剧中出现西柏坡女支书柏凤带领大家从水库区搬到山顶,面对没吃没喝没住的境况,还坚持把党中央旧址的门窗木料搬到山上去的动人情景时,台下一片掌声,不少人流下了热泪。
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日子里,《西柏坡》一戏在石市连演多场,吸引了几万名观众,场场掌声不断,好评如潮,创造了演出市场的奇迹,被誉为“省会献礼演出剧目中最好的一台戏”。
《西柏坡》到现在已演出了80多场,曾先后荣获第二届中国评剧艺术节演出“特别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和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岁末,中直工委邀请《西柏坡》到北京中南海演出。中直机关工委副书记伍绍祖在观看时泪流满面。他说:“现在曾经在西柏坡工作过的老人们不多了,自己也是一个1948年就在西柏坡工作过的老柏坡人。作为一个老柏坡人看这部有思想、有感情、有水平的戏,深受柏坡人民的精神感动,可以说老泪纵横。剧团今后要继续提炼这部好戏,多演这样的好戏。”
2002年4月,石润生又创作了戏曲电视艺术片《西柏坡》上下集,由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制作中心联合录制完成。2003年初,《西柏坡》连续7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2003年1月25日晚、26日上午,国家文化部邀请《西柏坡》在全国政协礼堂上演。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同志观看演出。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省委副书记赵世居等省领导,专程赶往北京陪同观看。演出结束后,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与剧组人员合影留念,并对该剧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
在这次进京演出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连续3天多次报道《西柏坡》演出盛况。《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文化报》《河北日报》等几十家媒体也对这次演出进行了报道。顿时,中华大地处处涌起了《西柏坡》热潮。
羊年初春,万物复苏。石润生关起家门,排除干扰,伏案挥笔,又开始了《西柏坡》的修改创作……
2009年7月《沧州日报》记者杨金丽,以《石润生:戏比天大》为题,再次报道了石润生的事迹。文章说——
在最近揭晓的省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我市剧作家石润生编写的大型古装剧《何满子》榜上有名。建设文化强市,精品创作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沧州自古就是士之渊薮之地,戏曲人才更是层出不穷。从元代“曲状元”马致远,到近现代“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从《天净沙·秋思》、《汉宫秋》到《红娘》、《荀灌娘》,名家名作穿透岁月,至今还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精品名作凝聚着作者的人生思考,其中很多是血和生命的结晶。每每谈起这些,被誉为河北省戏剧艺术创作“三驾马车”之一的石润生,都无限感慨。为了心中的戏,他拼命三郎般夜以继日地构思、写作,不断透支着健康;而在癌症手术刚刚结束、药线都没拆的病床上,为了心中的戏,他又投入了新的创作。如今,18年过去了,由他编剧的一部部大戏与观众见面,并斩获各项大奖……他自己的人生故事,完全可以和戏里那些惊心动魄、斑斓多彩的故事相媲美。
在戏剧创作界,石润生有个雅号:“拼命三郎”。写起戏来,他颇有点豁出命去的意味:一个人浸在书斋里冥思苦想,和戏中人同喜同悲。凝神、苦思、熬夜,一稿、二稿、三稿……他会因为一段精心设计的剧情而欣喜,更会为戏中人的遭遇而洒下一把辛酸泪。这样的结果是:在一部部精品不断涌现的同时,他也透支着健康。
2004年新年刚过,再一次精心打磨《西柏坡》的石润生病了,是喉癌。手术后,他发不出声,可心里依然惦记着戏。就这样,在病床上,他重新修改《纪晓岚》。那段时间,他把自己的全部精魂融入到角色身上。因为他不知道,这会不会是自己的封山之作。《纪晓岚》在全国戏剧创作的最高期刊《剧本》上发表了。石润生高兴极了,好心情像一剂灵丹妙药,让他迅速康复。医生却告诫他,数年之内应安心静养,不可操劳,否则有复发的危险。但他怎么静得了?一说戏,一写戏,他便把医生的建议、自己的疾病抛到了九霄云外。手术后一年,他接连创作了两部大戏:《倩魂》和《大山的儿子》。一部大型古装魔幻剧,取材于《聊斋》;一部现代戏,主人公是被国家领导人誉为“农村基层干部的代表”的李家庚。两部戏均获第九届省“五个一工程”奖。之后,他一发不可收,《何满子》成为他创作生涯中的另一个高峰。
癌症,是人们谈虎色变的一种顽疾。这顽疾,却让石润生跃上艺术创作的新高峰。
1995年,《老嘎爷挡车》获第四届省“五个一工程”奖。这是石润生获得的第一个省“五个一工程”奖。人们可能很难想象,这个戏曾差一点儿夭折。剧情是一个镇长把上级拨付给棉农的化肥截留后,卖给一个商人,用卖化肥的钱还了吃喝账。农民老嘎爷知道后,阻拦外运化肥的货车。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石润生,对农民非常熟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写戏时,他不由自主地将这种感情倾注笔端。一位正直老农与一个坑农镇长的对比,让有的人接受不了。戏排出来,一些人以种种借口阻挠公演。在省评委团的力争下,《老嘎爷挡车》最终被调入省里演出。省领导看后,给予高度评价,盛赞这部戏是“为农民说话的好戏”。直到今日,三农问题依然是中国的热点。石润生在17年前,就已经开始思考这些。
在第六届、七届省“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名单中,他编剧的《古槐堡》与《苦水镜》榜上有名。这两部戏,一部直指农村文化建设,一部写的是干部与农民的关系,主题依然围绕三农展开。需要说明的是,石润生获得了两个第七届省“五个一工程”奖,另一部是评剧《西柏坡》。该剧两次进京为中央领导演出,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观看,并为胡锦涛总书记调送了录像带。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了这部戏。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作出指示:“这是一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好戏,震撼人心,催人泪下”。后来,石润生又把这部舞台剧改为戏曲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四套、十一套播出近三十次。舞台剧先后获得了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河北省“五个一工程”特别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戏曲电视剧先后获得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等。此后石润生又把该剧改编为戏曲电影,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
关注现实、关注人性、贴近社会心理,是石润生精品创作的三大法宝。《大洼中的女人》、《倩魂》、《古槐堡》、以及没有公演的《凤凰镇》,都是鞭挞丑陋、歌颂人性之美的作品。如今,当“一个人摔倒了,该不该扶?”作为一个话题被不断讨论的时候,在10年之前的2002年,石润生就在《大洼中的女人》提出了这个命题。他说,自己不敢期待几部戏能够拯救灵魂、圣化人性,但起码要让进剧场看戏的观众心灵受到或轻或重的撞击,引发人们的思索。
2009年,《何满子》来了。这个家乡人并不熟悉的沧州名人,穿越历史,从大唐走来,以震憾人心的艺术品格,在真与假的交锋中,唱起一曲反映民生的真情之歌。当大幕落下,观者仍久久沉浸在戏中,不同的人从中读出了不同的况味。在第八届省戏剧节获得13项大奖后再传喜讯:在第十届省“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何满子》再获殊荣。这个奖,得来不易。在全省20多个梅花奖演员全力竞争、省市剧团大题材、大投入、大制作的背景下,小成本的《何满子》能与投资800万、2000万元的大制作剧目等肩同获殊荣,不能不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剧本。不久,《何满子》剧本获得了全国“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
有人说,在《何满子》上,看到了编剧石润生的影子。是的,在这部戏里,石润生让一个文人墨客多次着笔又语焉不祥的历史人物,活色生香地呈现在现代观众面前,并引发了强烈的共鸣。真挚、善良、豁达、坦诚……这些,是何满子的性格,又何尝不是石润生的性格?只是,一个生不逢时,一个生逢其时。是石润生,搭起了现代观众与古代歌者心与心的共鸣。此后,他又创作(合作)了大型现代戏《紫花丁》,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创作小戏曲《儿子》,获省文艺振兴奖;与何香久合作40集电视剧《风情迴马岭》正在筹拍中……
2020年6月22日,我再一次采访了石润生。“中清贤弟,你写的《千锤百炼西柏坡》已收录《石润生剧作选》,近日可与读者见面。”《槐卿人生》是你的自传,写我的内容太多了,喧宾夺主了,可删除若干,增加一些你几易其稿的内容。你也同样是《千锤百炼西柏坡》啊!
石先生患病后,我曾多次看望他,期盼他早日康复。为了保护他的嗓子,我常常给他发微信,或通过别人了解一下他的身体壮况。每当看到他乐此不疲继续在文坛耕耘时,我心里可高兴啦。
“一个祝福,让人精神气爽;一句善语,让人心旷神怡;一声问候,让人倍感亲切。”(李顺成语录)老天爷珍爱有才人,石先生的病痊愈了!祝贺《石润生剧作选》早日出版,祝愿石兄再次创作更好的作品!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槐卿人生·第二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