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后话有情
后话有情
即将付梓的“千江月文丛”系列之《花开凉秋》后记
作者:韩凤舜

       2019年年初时,孙女4周岁了。两天没见着我,晚上等到8点我还没回家,于是悻悻然从我家回到她家里给我发了个语音:“奇怪了,你属鸡,说是公鸡吧,一直没见你早上咯咯地叫醒过我。是母鸡吧,更没见你下过蛋,你给我下个蛋吧!有能耐你下个蛋!”我回家看到微信,点开听罢,不禁哑然失笑。虽然孙女已然身份大翻盘得就像是个爷爷,而我已若孙子样百般应承,但叫我下蛋的指令着实难以承接。就如我这年年底竟然产生了出版一本书的意念,不只是旁人,就连自己都如梦似幻般茫然起来,世上难道还真能砂锅捣蒜、公鸡下蛋不成?

       过去曾很被人羡慕的文学创作,现时已经蜕变为若说在家写书就好像让人觉得很幼稚可笑。出本书已不再是多么难得和无上荣光的事情,阅读纸质书卷也已经演变为极少数人的习惯。虽然如今看书空前大众化,但几乎全是端着手机拇指上推翻页模样居多,甚至多数人在戴着耳机登上“喜马拉雅”听一些有声作品。于是自花钱出书也倒颇坦然起来,把近两年来公众平台发表了的作品遴选收集整理成册,少印几本,有缘读友得到散发着墨香的作品集,连带着整体领略了作者的一些思索和阅历,也算是一种固态的留存和交流吧。这也是推动自己整理收编成此书的动力所在。

       网络的推力是难以想象的,退休后试着写了篇年轻时代的回忆性拙文,不像散文也难说是小说,发在朋友圈里,有个别好友看热闹不嫌事儿更大般笑言:“你这文笔完全可以投稿发表啦。”更主要的也是老脸已经固化再不怕被丢,反正也是无聊间弄着玩嘛。于是由QQ邮箱试探性地投到《大家文学苑》纯文学公众号邮箱。

       这里很想颂扬下近几年来微信公众平台的时兴,便利性和普及性真可以说是无与伦比,能让草根文学爱好者很快享受到文字被发表的惬意,及时的与读友互动留言更让写作者当下即感受到了理解、鼓励及品评的心声,这是确实让往昔的纸媒根本无法企及的。

       过不久,主编毕老师还真通知我,文章不日将推送发表,并把我拉进该公众号的签约作家群,参与讨论和学习。我的小文在群里受到几位老师的鼓励性评论,使我心里如沐春风似的温暖,竟然产生美滋滋的欣悦。

由此我开始了所谓的创作,按照公众平台发文的一般字数要求,着重写了多篇跟短篇小说靠近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由《大家文学苑》推送出来,每篇拙文留言处朋友和亲人们写了很好的文字,为了表达对各位师友友情留言的重视和感激,本集特意选择了一些留言和评论文字,心知肚明这部分文字大都是善意的鼓励和超出实际的褒奖,留存这丝丝情谊,也是一份念想。

在这段日子亦被文友拉入了其他一些文学群,也接触了很多爱好相同的朋友,其他公众平台也发了几篇稿件,一并遴选纳入本集。

       这里很想叙叙与《大家文学苑》编委几位老师建立起的友情,毫不夸张地说,这真是个有情怀、有格局的文友集体。那种开诚布公、那种心有灵犀、那种敞亮宽厚,真是够温馨够感动!文采飞扬素养深涵的李东辉老师及他身后几位个性明显又才气过人的兄弟姐妹们让我在学到文学创作知识的同时更领略到做人的潇洒和诚挚。如果说我现在写的文字与像个东西的模样更靠近了一点点,只能印证了身边“圈子”的重要性之攻无不破道理。

另一个对我起了促进作用的“圈子”是“河北采风学会”。自被吸收入会后,赞扬会长即将我拉进了作家群,当年(2018)在《采风网》上发了几篇拙作,就被评为年度“优秀会员”。第二年投稿参加“第三届河北文学艺术彩凤奖”活动喜获(小说类)三等奖,受邀参加了隆重的颁奖仪式,短短的三天时间里,与学会领导和很多会员有了很好的接触和交流。意外之鼓励是拙作《游清明上河图》未参评却入选了学会历届一等奖作品集《远方的风景》。

       凡是想写点什么的人大都总想通过抒发表意而给人以启示作用,不过,逆耳之言总不如甜蜜的颂歌那么动听,但如都来的是靡靡之音和泛泛之感,又何须费脑劳心!于是为了些许理念这里写了点不太很唱赞歌的现实文字,好在本集大部分文章都是励志内容,虽无有献媚字眼,但也充斥着杠杠的正能量。很佩服的一位朋友曾言,真正的写作是具有原创性的精神劳动和心灵之旅,所谓原创性,就是有自己的发现和表达,而这种彰显个性的发现与表达,如果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社会价值认同就更具有些许意义。好在作为学写点文字的人,我在家乡知名度分数的分母还是很巨大,于是在此我要告诉外地文友,凡到我的家乡,只要报上我的名号,绝对可以达到什么作用也不会起的目的。所谓人微言轻,在这里大言不惭也就脸不热、心不慌了。

       还是再回来说出书的事吧,从两年下来写的这些已被各文学公众平台推送发表作品中,选择编辑成集,经常关注我朋友圈的亲人朋友或多或少都看到过书中的文章。如今汇集起来,算是个小结。在确定书名上颇有点周折,也是学着按照人家名人的样子选一篇文章的标题作为书名,先选择比较像点文学样的《桃花红来杏花白》,倏然感觉这民歌词曲味儿标题,容易误导音乐爱好者拿起翻看,后果很可能引人家恼怒而愤然摔书;用青涩性十足的《在那青春如潮日子里》为名吧,又担心由于字数多而折行,如果成了“在那青春如潮日”,被人忽略掉拐下行的“子里”后,真怕产生涉黄嫌疑。于是特别想选择《遇见》为书名,遇见是缘,遇见是幸,珍惜相遇,感恩相知。诗人柠檬曾为《大家》文集设计的漂亮书签也选择了“遇见”二字,任何缘分都注定是今生今世的幸会和欣逢。正当带着沾沾自喜的心情拟定名之时,到图书馆留意一看,发现同名《遇见》的书还真不少,随便转转就见到六七个版本,一想还是别跟着大人物再凑热闹了。于是选用本书一篇小说里的小标题“此花开在秋凉季”缩为《花开凉秋》权作书名。也寓意退休后才开始习文拿笔借字抒怀,也算自己追随陶公借咏菊表脱名利之意似的,在退休岁月里哺育的一朵微小花朵儿吧。

借此也一并表达方方面面的感谢!感谢《大家文学苑》主编毕树志老师百忙中为本书倾情作序!感谢为本书顺利出版而受累的诸位朋友!(作者:韩凤舜

                                                                 二零二零年初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郊野雨中怀想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