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参观鲁迅博物馆
参观鲁迅博物馆
作者:刘洪云


参观鲁迅博物馆

文/刘洪云
      2020年9月18日晨,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乘101公交车来到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慕名来到鲁迅博物馆,该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是在当年鲁迅在北京生活的最后一处住所(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迅在此居住)的基础上扩建发展起来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扫健康码,凭身份证入院,门楣上有一行娇小玲珑的【北京鲁迅博物馆】匾额,是1980年3月14日叶剑英同志为之题写的馆名。正对门口矗立在鲜花丛中的鲁迅先生半身塑像,在秋阳的普照下生神采奕奕,尤其是他那双穿透社会、注目远方的眼晴,始终保持了“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微,看得远”的斗争精神和战斗姿态。

       领了几份宣传材料和鲁迅纪念章,走进《鲁迅生平展》,仔细全面地观看了鲁迅一生的业绩,我认为是最详细的个人资料收藏展。

       鲁迅生于生于1881年9月25日,浙江绍兴市。1898年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学习。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文。(1904-1906)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1906年放弃学医,回东京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任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教员。1910年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生理学教员。1912年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到五月,随部迁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教育部佥事。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笔名。1920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等学校讲师。1926年赴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国学研究院教授。1927年赴广州,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十月,到达上海。1930年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11月赴京省亲,在京作五次演讲。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为上海分会执行委员。1936年十月十九日五时二十五分因病逝世。

        鲁迅 经历了光绪、宣统(溥仪)、民国,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毛泽东选集》第2卷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据称,鲁迅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其思想和作品享誉世界文坛。

        也包括鲁迅在这座故居里完成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等文集和《彷徨》《坟》《朝花夕拾》中的部分文章。 序厅正中雕塑上刻鲁迅手书自传;展厅分上下二层,表现“什么是路”、“铁屋中的呐喊”、“麻木的看客”和“这样的战士”四个主题形象,为理解鲁迅精神提供启示;展览结尾为鲁迅葬礼盛况大幅照片。鲁迅55岁的短暂生命里发出的阵阵呐喊,喊出了底层劳动大众的最强音,绽放出了世上最绚丽的光彩-民族魂。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

        有一组图文特别令我新奇,就是方志敏用米汤写成的三篇狱中文稿,其中第一篇密写稿是写于1935年6月11日的《给党中央的信》。该信介绍了自己的情况,罗列了8篇狱中文章的题目,又对“狱友”、国民党元老胡逸民的情况作了介绍,并写道:“这些文稿,都寄存胡罟人君(即胡逸民)处保藏着,他答应在他出狱后,送交中央。”
        据胡逸民回忆:“我夫人经常带些吃的东西来探望我,我也拿些给方志敏。我介绍夫人与方志敏认识。有一天,方志敏试探性地问我,能否为他捎一封信,我满口答应,保证由我夫人送到。第一封信的任务完成,他对我更加信任了。”
  至于收信人,方志敏想到了鲁迅与宋庆龄。方志敏没有见过鲁迅与宋庆龄,但信任二人,并确信他们一定与中共地下党有联系,于是给鲁迅、宋庆龄也分别密写了一封信。此后,方志敏将密信交给胡逸民,后者交给其妻向影心,送出了监狱。
  后来,上海中共地下党收到了信。当事人胡风回忆说:“1935年四五月间鲁迅从内山书店接到一封信,打开一看是几张白纸,鲁迅弄不清是那里寄来的,把白纸拿给我看,我也不认识。我去找吴奚如同志,他说可以拿碘酒擦一下试试看。回来后,我买了碘酒,擦后果然显出了字,即拿去给鲁迅看。”
  对于狱中文稿,方志敏非常珍惜,每次只让带出一至二篇。当方志敏清楚自己“时日不多”时,决定加快带出的速度。此时,监狱文书高家骏被方志敏的坚贞品格所感动,对革命产生了同情心,表示愿意为方志敏做些事情。他答应方志敏:托女友程全昭帮助将文稿送出去。
  于是方志敏又用米汤誊写《在狱中致全体同志书》、《我们临死以前的话》两篇文稿。不久,程全昭来到南昌,并于7月初将这两篇文稿送到上海,交给了地下党。
  1935年8月初,包括陈云在内的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中共代表从上海去莫斯科,这两篇密写稿就被带到莫斯科。1935年12月14日,在《救国时报》上发表了《我们临死以前的话》。不久,《救国时报》出版纪念方志敏的小册子,将两篇文稿都收入其中。
  《给党中央的信》则与之不同。其时方志敏的部分文稿尚在胡逸民手中,国民党特务若看到这封信发表,可以轻易查获方志敏的文稿。因此,上海地下党将《给党中央的信》作为机密文件存档,留在了上海,新中国成立后,才将它移交给中央档案馆。
方志敏主要作品有等。方志敏狱中留下的十六篇计十四万字文稿。

       摘自中国艺术报“首届方志敏文学奖”获奖感言:我在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1年之后,又获得了“首届方志敏文学奖” ,并以今天能够获得这一殊荣而倍感荣幸!坛上驰骋纵横,是中国新文化的旗手,是我们的民族魂;一位既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又以其真精神真感情,写下了一系列如《清贫》 《可爱的中国》等不朽的名篇经典。他们在两种不同的时空中,毕其一生所能,或默默孜孜地、或轰轰烈烈地推动着历史前进的巨轮。

       北京鲁迅博物馆是为了纪念和学习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鲁迅先生而建立的社会科学类人物博物馆,自1950年3月,许广平将鲁迅故居及故居内的文物全部捐献给人民政府以来,文化部文物局从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了鲁迅故居,从上海鲁迅故居将鲁迅迅藏书装41箱运往北京,1956年郭沫若同志亲笔题写了“鲁迅故居”4个字,镶嵌在鲁迅故居大门右侧墙上。1980年3月14日,叶剑英同志为北京鲁迅博物馆题写馆名,1984年,由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共同创办的中央文学研究所,地址在朝阳区八里庄南里27号建立的校舍更名鲁迅文学院,主要担负着鲁迅遗著遗物的征集与保管、鲁迅研究与研究生培训、鲁迅文化的宣传与展示等任务;发展目标和方向是逐步成为以“三个中心一个园地”为理念的学习型博物馆,成为全国的鲁迅文物资料收藏中心、鲁迅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鲁迅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当代作家活动园地。还在1938年4月,毛泽东亲自参加创建了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学院以鲁迅命名,本身就包含着毛泽东对抗战文艺发展的期望。毛泽东与鲁迅素未谋面,但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文艺战士极为崇敬。他称鲁迅为“中国的第一等圣人”“现代中国的圣人”,自认“我算贤人,是圣人的学生”。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作报告,说:“在抗战时期中,我们不仅要为了抗日动员与利用一切现有的力量,而且应该去寻求和准备新的力量,这就是说:我们应注意抗战急需的干部培养问题。”“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这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我们决定创立这所艺术学院,并且以已故的中国最大的文豪鲁迅先生为名,这不仅是为了纪念我们这位伟大的导师,并且表示我们要向着他所开辟的道路大踏步前进。” 
  不久之后,毛泽东再次到鲁艺,就“如何做艺术家”提出了更具体的想法。他说:“我们的两支文艺队伍,上海亭子间的队伍和山上的队伍,汇合到一起来了。这就有一个团结的问题。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要好好地团结起来,进行创作、演出。”“要下去,要到人民生活中去。‘’
  鲁艺成立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和五周年,毛泽东都到鲁艺作重要讲话,毛泽东高度评价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毛泽东推崇鲁迅,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他的政治的远见”,“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微,看得远”;二是“他的斗争精神”,“他看清了政治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三是“他的牺牲精神”,“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他还说:“ 毛泽东将这三点概括为“鲁迅精神”。


作者简介: 

      刘洪云  女,1952年9月出生,河北唐县人。函授本科,退休前任职于国营企业党政干部,高级职称。现为河北采风学会会员,中原诗词研究会会员, 北京楹联学会会员,北京写作学会会员,北京丰台文学艺术家学会会员。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张行方美文:合肥行吟-雨巷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