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读《浮士德》感悟 张国强
读《浮士德》感悟 张国强
作者:张国强

   荣格也曾经这样评价“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由此可见《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这也是我最近这段时间读书的体会,我越来越觉得要读书就读一流的,翻阅十本平庸的书不如读一本经典之作的切身体会。有人说过,不提到歌德就写不成一部世界文学史,同时不读《浮士德》也难以理解歌德所以是歌德。《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的代表作,他从1768年开始创作,1808年出版了第一部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的作品,直到1832年——前后一共64年,即歌德逝世前一年才最后完成全部作品集。这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浮士德》的构思和写作,贯串了歌德的一生,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其实浮士德一生有许多追求,但最终都无疾而终。他的悲剧都来源于个体有限性和欲望无限性、现实不可控性之间的矛盾。正如他自己所说:“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胸中,它们总想互相分道扬镳;一个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另一个却拼命要脱离尘俗,高飞到崇高的先辈的居地。”

  魔鬼梅菲斯特与上帝打赌:上帝认为,虽然人类会不断的犯错,但他们积极进取,永远向上的。而魔鬼梅菲斯特则相信,施展他的魔力,用权势、财富、名誉等能引诱人类走上怠惰、堕落的道路。他利用浮士德对书斋生活的绝望之情进行诱惑签约承诺,浮士德活着的时,魔鬼梅菲斯特就是他的仆人,满足浮士德的一切需求。但只要浮士德在表示满足的一瞬间,他的灵魂就归魔鬼所有--永远做魔鬼的仆人。作为浮士德为了“今世”的学才放弃了自己:“我才向魔法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能否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汗流浃背,去探索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学的热爱已到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这部作品主人公浮士德被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善良与邪恶的矛盾体。他的一生经历了书斋、爱情、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的五个阶段。对学识他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学,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研究。”甚至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浮士德虽然肉体毁灭了,但是他的精神得救了。

  浮士德与玛加蕾特的爱情注定就是一场悲剧。而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根源就在于自由爱情与封建势力之间存在的激烈的矛盾冲突。浮士德的恋人玛加蕾特出生于一个小市民阶级,她是一个要求个性解放女性。浮士德的性格和玛加蕾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浮士德不断地追求,对玛加蕾特的示爱疯狂而痴迷的表白:“唉,我就不能在你怀里安安静静呆上个把小时,胸贴着胸,灵魂搂着灵魂?”他不相信宗教的权威,随遇而安的个性使玛加蕾特时刻不忘自己的宗教信仰。哥哥在与浮士德的决斗中,受伤不治身亡。而她的母亲也因为误食了过量的安眠药,也走向了死亡。玛加蕾特逐渐意识到,她与浮士德的自由爱情,是得不到宗教和法律的认可的,她成为了一个罪人。在众人的谴责中昏迷,后来被关进了监狱,判处了死刑。由于她是在基督教和封建伦理的教导下长大,她在追求的爱情自由时,却遭受到了两股势力的否定,最后在诋毁中走向了灭亡,她的死亡给浮士德造成了十分沉重的打击“到我这儿来”与“被拯救了”两句话暗示着浮士德与玛加蕾特还有待继续。由个人的欲望、情感、志趣等构成浮士德的“小世界”至此戛然而止,那边还有一个“大世界”浮士德将由梅菲斯特陪伴着,去经受涉及社会、政府和人类命运的种种利害和激情的考验。

  浮士德本想为罗马帝国服务,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他还帮助罗马皇帝解决了一系列政治危机。但是久而久之他发现封建王朝是腐朽不堪的,于是想颠覆罗马帝国的统治,但是这并未能实现。这就说明资产阶级有意把斗争的矛头指向腐朽堕落的封建王朝,但是资产阶级自身发展还未完善,具有政治上的妥协性和思想上的软弱性,所以对于封建统治的颠覆仍属于政治的幻想阶段,浮士德的政治生活,同时也反映出了资产阶级对于政治的探索并不是反抗,而是迁就退避。资产阶级身上带着强烈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就是浮士德的政治悲剧这一个阶段的描写,是歌德根据自己在魏玛宫廷的现实体验改写的。通过这个阶段的描写,歌德批判了整个德国封建王朝的腐朽黑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纯粹金钱关系。

  《古典的瓦尔普吉斯之夜 展示了一个陌生化的古希腊。它阴森混沌、杂乱怪诞、淫荡无耻,完全有悖于人们对高贵、纯净的古希腊的想象。浮士德在瓦尔普吉斯之夜寻找海伦揭示了古希腊美的虚构性。在古典审美中,海伦既是古希腊美女,也是美的概念的化身。她当然不可能出现在瓦尔普吉斯之夜整个浮士德戏却围绕寻找海伦而展开其中着墨最多之处就是浮士德的梦和幻境以及他与马人喀戎的对话梦和幻境解构了浮士德寻找海伦的崇高动机,对话以滑稽和夸张的形式表明海伦不过是学者虚构的形象。浮士德对于海伦的追求以失败告终,这说明以希腊的古典美来构筑社会、影响世人的办法是行不通的,进而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此外,浮士德对于海伦的追求掺杂了强烈人性私欲。他对喀戎坦白说:“……今天我见到了她,美得令人销魂,美得让人朝思暮想!而我今天的心灵、我的肉体已被紧紧捆绑:要是得不到她,我就会活不长久可见浮士德无比渴望占有海伦,而不是单纯的瞻仰,这种狭隘的私欲也导致了他的失败。

  人活着为什么?浮士德说:“我只是匆匆走在这世上,任何欢乐都抓紧尝尝,不满意立即将之抛弃,抓不住的干脆将它释放。”他认为人生就是不断体验,不断追求,永不满足!他们的孩子欧福里翁在参战时不幸去世海伦对浮士德说:“福与美原来不能持久地两全。爱的纽带断掉了,生命的纽带跟着也要断;我为二者悲叹,痛苦地道一声再见,再一次投入你的怀抱之中。--珀尔赛福涅,请把孩子和我一起收容。”海伦的离去,意味着古代的美与现代社会是无法共存的。浮士德对于古典美的追求,只是一种空想,由于脱离了现实,是不会有结果的。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将使其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浮士德经历了海伦的悲剧后,他想干一番填海造田、为人民建立理想乐土的大事。于是,他帮助国王平定了战乱,并获得了一块位于海边的封地。浮士德召集了大量的人民参与到填海造陆的活动中来,并开辟了广阔的土地,修建起了村庄。为了开凿运河,浮士德让恶魔梅菲斯特想办法让两个老人移居到其他的地方去住,之后恶魔烧掉了教堂和房屋,在浮士德发展海外贸易时,恶魔梅菲斯特便采取海上强权政策四处抢劫海船这些情节暗示了资产阶级在进行原始积累时的罪恶浮士德身上的矛盾在于,他不断地被恶魔引诱,又不断地战胜恶魔的引诱。这也是在实践过程中战胜自我的过程,歌德通过这样的描写,鼓舞着人民参与到与反动势力做斗争的过程中。这种精神也是浮士德思想的精华。当浮士德老迈年高时,他对于自己创造的海边王国十分满意。而这个时候,浮士德临终独白,“一片沼泽在山下向这边漫淌,污染了已经开拓的所有地皮;还有把臭水坑加以排放,这是最后也是高的业绩。我为几百万人开辟了空地,虽说不上安居,倒也行动自由,生活写意……那时我才可以对正在逝去的瞬间说:‘停留一下吧,你多么美呀!我的浮生痕迹才不至于在永劫中消退'说完这句话浮士德就去世了,他的灵魂被天使接到了天上。

  这部作品基本结构形式是大悲剧套许多小悲剧,其中有些小悲剧可以独立成篇比如“玛加蕾特悲剧”。在艺术表现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并用,第一部以现实主义为主,第二部以浪漫主义为主,神话、传说、幻想等交织在一起组成多彩色调。语言是多变化的,有时讽刺,有时嬉谑;有时严肃,有时诙谐;有时押韵,有时不押;有时民歌体,有时希腊悲剧诗体、亚历山大诗体。因此,人们完全有理由说:这部巨著是一座丰富的精神宝库。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我们生活中,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顽强向上、热爱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的品质。

 作者简介:张国强,70后、陕西商洛人。《中国传媒新闻网》采编、《台湾好报》记者、《谛印中国文化艺术网》陕西通联站、《采风网》会员、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市场报网络版》《人民日报市场报网络版·法治周刊》《经济日报·旅游中国报》《台湾好报》《北京青年报》《中国传媒新闻网》《中国法制西部网》《陕西法制网》《陕西电视报》《西安商报》《商洛日报》《三秦电视报商洛版》《采风网》《泾渭文艺》《谛印中国文化艺术网》《天水之网》《中视网》《书海》等杂志报刊、网站刊发转载!

[上一篇] 乔红的妙笔

[上一篇] 读《逃亡,布尔加科夫剧作集》感悟 / 张国强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