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文坛资讯 > 北京采风(总第69期)
北京采风(总第69期)
作者:河北省采风学会第一分会


本  期  导  读
【新闻资讯】
★张仕芳编剧创作的电影《红色的记忆》荣获国际微电影盛典十佳
★远山、张仕芳编创的电影《巴山绝恋》获第八届亚洲微电影盛典好作品奖
★远山担任电影《龙之脊梁——红旗渠》导演、制片人
★作家张玉良参加“温馨家园爱之声杯”诗朗诵总决赛
★密云作协召开魏宝银诗文集《岁月留痕》研讨会
★全民悦读品书香——“琴韵书声朗诵会”圆满举办
★张亚祥、郑景泉参加文化助残活动

【人物风采】
★四名作家荣获第一届“香公杯”乡愁全国散文诗歌大赛相关奖项
★郝红艳的国画《丰收曲》获首届“京颐杯”优秀奖
★作家王鹏等四人加入河北省采风学会

【创作漫谈】
★让军旅文化在大海中开出绚丽的花朵——浅谈军旅散文的创作和思考

   【新闻资讯】
张仕芳编剧创作的电影《红色的记忆》荣获国际微电影盛典十佳

       11月15日,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张仕芳女士编剧创作的红色微电影《红色的记忆》荣获第四届刺玫瑰国际微电影盛典十佳。



       据悉:11月15日下午,2020年第四届“刺玫瑰”国际微电影节颁奖盛典在中国承德大剧院隆重举行,刺玫瑰国际微电影节是承德市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着力打造的文化产业项目,经过近几年的打造,刺玫瑰国际微电影节在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刺玫瑰微电影节是由中共承德市委宣传部作为指导单位,由中共承德市双桥区委宣传部、承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德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主办;民进承德市委员会,承德市双桥区工商联、承德市微电影协会、北京涵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华启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承德博杰影视策划工作室承办。本届大奖赛在1300多部参赛作品中评选出最佳组织单位奖、优秀作品奖、创投单元创投奖、创投优秀作品奖、十佳作品奖、最佳动画奖、最佳视觉奖、最佳灯光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制片人。(远山)

远山、张仕芳编创的电影《巴山绝恋》获第八届亚洲微电影盛典好作品奖

       11月7日晚,由“强力集团”总冠名的“强力之夜” 第八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年度盛典在临沧体育运动中心体育馆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嘉宾、艺术家、微电影获奖者齐聚临沧,共同感受微电影人的光荣与梦想,一同见证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的“一路芳华”。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组委会主席、中央新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姜海清,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高健,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组委会副主席、中央新影集团副总经理郭本敏,著名演员斯琴高娃,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分党组书记、主席张波,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宣传中心副主任黎伦和,云南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伍皓等出席年度盛典。
       在来自20个国家5019部作品参赛作品中,由河北省采风学会理事远山、会员张仕芳编剧创作的微电影《巴山绝恋》荣获第八届亚洲微电影盛典好作品奖。本片导演何翔宇代表剧组参加颁奖典礼,与获奖者们共同登上了颁奖台,并在颁奖现场接受了云南日报、新华网、云南卫视等多家媒体记者专访。(远山)

远山担任电影《龙之脊梁——红旗渠》导演、制片人

       著名作家、编剧、导演,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远山,被北京万琪盛世影传媒有限公司聘为电影《龙之脊梁——红旗渠》导演、制片人。



       导演何文明(笔名:远山),男,电影剧本作家、导演。 1952 年3月3日出生于四川巴中市,现住北京市通州区,为中润海天传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主要著作有长篇历史小说《扬雄外传》(中国社会出版社常规出版)、电影《远山在呼唤》(由中润海天传媒拍摄、已公映)、电影《巴山女红军》(由中润海天传媒拍摄、已公映)。曾荣获四川省九六年度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编剧导演的电视剧《一个打工仔的故事》荣获国家电视星光杯(九六年度)二等奖。(刘维嘉)


作家张玉良参加“温馨家园爱之声杯”诗朗诵总决赛




       党群同心、残健共融,第二届北京“温馨家园爱之声杯”诗朗诵总决赛,在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于10月31日线下线上同步举行,线下比赛现场200多人参加,线上观看直播浏览量近37万。残联领导、演讲与口才学会领导、中国狮子联会有关负责人,以及来自各区的残疾人代表参加。10组进入总决赛的选手声情并茂的朗诵,博得评委及所有观众的好评,经过激烈角逐,产生的冠亚季军和佳音奖。河北采风学会第一分会副会长张玉良创作并与人合作朗诵的《有你,我不怕》荣获最佳风采奖。(杨梓)

 密云作协召开魏宝银诗文集《岁月留痕》研讨会

       11月8日上午,北京市密云作家协会在区文联会议室召开魏宝银诗文集《岁月留痕》研讨会。17名作协会员参加了此次研讨活动。区作协副秘书长郭冠荣主持会议。




       区作协主席于连贵、副主席郝洪艳出席研讨会,对魏宝银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
       魏宝银,笔名“浮地”,现为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密云区作协会员。2016年6月于密云国税局副局长职位上退休。退休后,潜心文学创作,用笔用心抒写家国情怀以及人生哲思。短短的四五年间,出版一本厚厚的诗文集《岁月留痕》。此书分为古韵诗风、现代诗话、散文杂叙三编,收录古体诗300多首,现代诗200多首,散文、杂文和随笔70余篇,全书近17万字。(张丽)

全民悦读品书香——“琴韵书声朗诵会”圆满举办

       11月14日,2020北京市大运河文化节系列活动之琴耕书苑奏雅韵,全民悦读品书香——“琴韵书声朗诵会”在通州区图书馆成功举办。



       本次朗诵会由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和全民悦读北京通州运河朗读者阅读会联合开展,由全民悦读北京通州运河朗读者阅读会刘爽和高江瑜共同主持,30余名文化志愿者以运河和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把对运河、对通州的热爱通过古琴与朗诵的巧妙结合,用悠远的声韵,新时代的妙曲正音,呈现出通州的历史与运河的千年文化魅力,一场古琴和诵读诗意般的碰撞,在这个周末为前来观演的广大市民带来一场文化+文艺+文学的精神大餐。
       朗诵会在琴耕书苑老师演奏的古琴曲《云水禅心》中拉开帷幕,全民悦读北京通州运河朗读者阅读会主席张文娟带领文化志愿者们把反映通州历史文化和运河文化相关的通州歌谣、通州古诗词以及通州作家王梓夫、刘祥、徐伟成的原创诗歌、散文进行了精彩的朗诵。
       其中,《运河歌谣》由全民悦读北京通州运河朗读者阅读会童谣班的小文化志愿者,用稚嫩的童声诵读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这些歌谣。张文娟、高雅丽、金淑清、关建杰、陈宁、赵轶婷、商立芹、周学军、李兰珍、李晓青等人深情朗诵了通州作家的作品:《我的大运河》、《通州姑娘》、《月光下的张家湾》、《运河》等,既有对大运河历史文化的记忆和赞美,也有对家乡通州的热爱。在本次活动中,古琴与朗诵合作的古诗词情景诵读《古韵通州》将朗诵会推向高潮,文化志愿者们把《古韵通州》这本书中流传下来的有关通州历史中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古建筑的古诗词进行了完美的诠释,琴声与诵读声相得益彰,让人久久回味……
       初冬的午后,文化志愿者和观众或抚琴奏雅乐,或诗歌颂情怀,把朗诵艺术与古琴艺术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带领观众走进一幅幅美丽的历史文化画卷,既有琴声悦耳,又有诗书悦心。朗诵会在张文娟创作的大合诵《我们是运河朗读者》圆满结束。
       通州素有“文学之乡”之称,通州更因为有一群热爱通州文化、运河文化的运河朗读者,给“文学之乡”增加了更多的文化交流平台和机遇。文化志愿者们将丰富的历史文化、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刘绍棠、刘白羽、王梓夫、浩然、高占祥等,在这片文学沃土上勤奋耕耘的知名作家的一篇篇精品文学作品,带进一个个社区和通州大大小小的舞台,在书香与诵读声里把通州故事和运河故事传向四面八方。(张文娟)

张亚祥、郑景泉参加文化助残活动

       11月22日,河北省采风学会第一分会副会长张亚祥,河北省采风学会理事郑景泉,来到通州区容孚残疾人服务中心参加文化助残活动。


       通州区容孚残疾人服务中心是北京市通州区残疾人联合会主管的、通州区民政局 登记管理的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参加本次慈善笔会和文化助残活动的书画家们,纷纷挥毫泼墨,为容孚残疾人服务中心创作了很多书画作品,支持该中心的发展。在活动中,通州区容孚残疾人服务中心、名家艺韵在线共同向各位艺术家发了“名家艺韵在线助残书画名家慈善笔会公益爱心大使”证书。(金凤)

       【人物风采】

四名作家荣获第一届“香公杯”乡愁全国散文诗歌大赛相关奖项

       10月26日,由河北省采风学会、南皮县文联、南皮县香公文化产品有限公司主办,沧州市作家协会鼎力支持的第一届“香公杯”乡愁全国散文诗歌征文大赛评审结果揭晓。一分会有四位作家获奖:作家瑞娴的《故乡,谁弄丢了我的童年》荣获一等奖;作家吉木的《一株老桑树》、作家孙振彦的《故乡的声音》、作家刘朝东的《相识张之洞》荣获优秀奖。(任淑敏、张德虎)


郝红艳的国画《丰收曲》获首届“京颐杯”优秀奖




       11月25日,由北京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主办的首届“京颐杯”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书法绘画摄影展在网络平台隆重亮相。展览以“讴歌党的领导 用笔墨书写中华民族一往无前、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品格”“讴歌新时代 用画笔绘制首都山水之美、人心之美、文化之美”“讴歌向上向善的社会活力 用镜头记录北京人民砥砺奋斗、逐梦前行、众志成城的感动瞬间”为主题,在全市16个区,通过文联、镇街向退休职工广泛征集书法、绘画、摄影作品。至征稿截止,共收到推荐作品千余件,其中密云作品88件。北京作协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密云区作协副主席郝红艳的国画《丰收曲》获首届“京颐杯”优秀奖。(张丽)

作家王鹏等四人加入河北省采风学会

       12月1日,采风网发布了河北省采风学会第64期公告:“根据本人申请,经我会常务理事会研究,批准王鹏等10位同志加入我会,成为我会正式会员,现予公布。”其中有第一分会推荐的王鹏、徐春艳、张文国、赵宝娣四名作家艺术家。


       王鹏,笔名村夫,作家、诗人,1981年5月出生,现居北京,祖籍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现供职于北京诚和致远商业集团有限公司,担任会计师。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天津市诗词学会会员,山西省忻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繁峙县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繁峙县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喜欢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累计创作八百余首诗词作品。发表数十篇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作品散见于《文化繁峙》《平型关》《滹源流韵》《墨雨诗刊》《秀容艺苑》《大连日报》《大连楹联报》《秦皇岛草根作家期刊》《诗海选粹》《清莲碧波》等报刊以及星云文学社、雨花石文学社、红崖艺苑诗社、五星文学网、凤凰诗社,国际诗词文化传媒等网媒。


       徐春艳,笔名瑜苑,女,作家,河北省三河市人,现为自由撰稿人。中国作家文学教育中心创作员,中国大众文学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廊坊市作家协会会员,三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浩然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自1990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已在《人生杂志》《中外企业导报》《诗歌报月刊》《世界华文诗报》《廊坊文学》《闾山》《苍生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随笔等作品数百篇(首),许多文学作品在全国各地获得过一、二、三等奖等诸多奖项。出版了诗集《三叶集》(合著)。自2002年起在北京从事社科类题材的畅销书写作,出版了成功励志题材的《压力》《习惯决定命运》《摔了跟头笑一笑》以及培养教育类题材的《成就孩子一生的88个习惯》《80后父母的独二代教育攻略》等十余部,其中《80后父母的独二代教育攻略》一书荣获第一届三河文艺繁荣奖。

       张文国,男,书法家,1957年7月出生,北京市通州区人,高中文化。系中国楹联协会会员、北京市通州区书法家协会会员。这些年,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市区书法作品展,在市区举办的书法作品赛事中获得十多个奖项。有书法作品入展“大美京郊”第七届北京美丽乡村书法艺术展;在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市文联举办的“德耀北京”2014年春联征集活动中,书法作品获得二等奖。

       赵宝娣,笔名是海川、茉莉,女,作家,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就职于河北省怀来县中学。系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民俗文学会会员、河北省音乐文学会会员、河北省教育学会会员、张家口市作家协会会员、怀来县作家协会会员、怀来县文艺联合会会员。从小热爱文学艺术,喜欢诗文。从上高中开始,经常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专著和诗集,并不断写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在《怀来报》《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乡音》《家庭》《做人与处事》《莫愁•时代人物》《当代老年》《老人世界》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和纪实文学作品100多篇。其中代表作有:《凤凰城上凤凰飞》《龟神庙会好热闹》《“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让中国谷子飘香世界》《病房里的草莓》《郝铭鉴:汉字守门人》《木棉花开相映红》等。著有《用年表轻松读懂世界史》(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刘维嘉、任淑敏)

       【创作漫谈】
让军旅文化在大海中开出绚丽的花朵——浅谈军旅散文的创作和思考/韩红月
       从事《人民海军》报水兵文学版很长一段时间了,收获很多。在此之前,我也一直在阅读古今中外各类的文学作品,从中不断汲取营养,并研究书写着散文。
       每天电子邮箱里都能接收到不少基层官兵的文学稿件,有很多人喜欢散文,阅读散文。这对于我一个办报的人来说是很欣慰的。就水兵文学这个版面,我对所发表作品进行了一下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总的来说是可喜的。来稿量比较大,能够满足版面,说明作者群比较踊跃。但还是不尽如人意。体现在哪儿呢?我觉得,主要是海味不足。我们海军,是跟大海打交道的,我们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散发着浓郁的海味,这方面的好作品有,但是不多。
       据我不完全统计,来自一线作战部队的作品比较少,作者群相对集中在工作环境比较稳定的单位,因为他们的生活比较有规律。一线部队确实好像不太适合写春花秋月的文学作品,但是,我不这么看,有句话: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对我们军人来说,那种安逸、悠哉的生活,是难以出好作品的。越是那种紧张火热激情迸发且充满碰撞的生活,越是能够孕育出好的文学作品。比如历史上特别是唐代,很多的军旅诗至今脍炙人口。毛泽东就在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活中写出很多大气磅礴的作品。历史上比如岑参、王瀚、王昌龄、岳飞等等都有这方面的优秀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我们海军也有这方面的作品实例,比如,陆颖墨写的《海军往事》,王棵写的《礁楼四重奏》,陈俨写的那些关于西沙的文章,都是来自他们的一线生活经历,既散发着浓郁海味,又都很有各自特色,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个人觉得单调、寂寞、乏味的生活和环境,可能在另一个地方的人的眼里却具有异样的魅力。用陌生的眼光来看你已经熟视无睹的环境,就可以挖掘出其中的独特的美。比如潜艇兵下潜海底的生活,绝对是其他人没法体验到的。飞行员、守礁官兵等等亦是如此。海军部队各行各业各个岗位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南方产橘子、香蕉,北方产苹果、梨,这些绝对都是得天独厚的。何况,每一个个体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
       散文这类文章,有很大的开放性,门槛低,谁都可以写,这是它的优势所在。但是,也许正是因为它的门槛低的缘故,使得很多人不太把它放在心上,觉得散文就是那么回事,拿起笔来写就行了,只要把脑中的所思所想、心中所感所悟、眼睛所看所见写下来就行了。有些战友也跟我这么探讨过。其实我的看法正好相反,正是因为写的人多,也才所以难写。道理很简单,大家都能干的事,如果不认真进行钻研,肯定写不出好作品。
       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要根据作者自己的擅长和素材取舍。很多独特的原生态的故事,对其进行雕琢,艺术加工,就完全可以成为优秀的小说或者散文。那些战斗训练中的斗志豪情,部队日常生活中激动或困扰着官兵的感情,和对生活进行咀嚼和品味而生发的感悟,就是散文或诗歌的很好的素材。
       使命和责任,激情和梦想,理想和现实,得意和失意,成功与失败,友情、爱情与亲情,大家与小家,别离与相聚,眼泪和欢笑……文章在哪里?就在这里。在矛盾的碰撞中,在感情的迸发中,在对生命的感悟中。
       其实,写作的过程,就是我们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对生活意义的发现,也是人生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写作就是在生活的土壤里精心培育鲜花,这种精神的花朵必将对我们的生活进行反哺,把芳香弥漫我们的生活。
       读文学作品,其实是一种审美活动,散文讲究气、韵、趣、味。我觉得写文章,重要的是让文章有生命,什么时候拿起来看,都能感觉到里面有生命的气韵在自由流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就让人有这种感受。
       有些人说,我们部队是个封闭的环境,整天就那么大个圈,就那么点事,跟那么几个人打交道,也没有什么值得写的事情发生。原因不在于所讲述的事情的大小轻重。有些人写的稿子,写的比较大的事情,比如重要的演习,执行重大任务等等,但是细小的事情也能体现作品的品味,大有大的学问,小有小的味道,都是美。
       其实美是方方面面的。大的事件,可能展现出雄伟壮阔的美,但是,小的人物平凡的生活,其中也有自己的美。就像一株小草,有一种绿意的生动,一朵野花,也有一种独特的美。不要小看了这个小,一滴水,就是一个海洋,一个小生命就是一个世界,有的作家就有这种以小见大的能力。所以,我们即使写一个兵,写得好了把握得准确了,这个兵就可以代表所有的兵,就可以看出我们整个部队。美是平等的,就像人是平等的一样,就看你能不能挖掘展现出美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每一篇都感觉很独特,很优美空灵。李白的《静夜思》,多么简单的一个小场景,但是他精准地把其中的美捕捉住了,于是就成了流传千古的诗文,你能感觉到一种淡淡的忧伤的美就在这个场景中氤氲流淌。王安石的《伤仲永》,也只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事,则有一种真理的美,让人警惕,催人进取。千百年来,流传下很多这样优美的散文让人回味悠悠。这是他们深厚的功力,长期学习、写作、思考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坚持自己个性,不随波逐流的结果。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写得浮泛,甚至有那种假大空的趋势呢?我想可能是因为闭门造车的原因。投稿的作者里面,以机关的居多。我想他们的素材来源,有些并不是自己亲身经历、有自己亲身感受的,很多一些是道听途说来的。而且受浮躁之风影响,不急不躁平心静气精心思考、写作、修改的少,急就章多。在写作过程中,从概念出发,兜了一圈之后,再回到概念。在封闭的自我中,寻找一点小灵感,玩弄一点小技巧,好像这样就是把生活升华为艺术了。他们脑中有一些先入为主的思想和概念,那些他们想表现的英雄主义啊什么的,随着他们固定的思想在流转,然后被他们的思想强制性地想当然地进行升华。其实严格来说,那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不是情感的自然升发。在实际上,官兵也许不是这样说的想的,他们也许有些抱怨喝牢骚,因为他们是普通人,当然会有普通人所有的抱怨牢骚,有些工作和任务,可能官兵们开始并不是很情愿地接受的,也有可能在接受后心理上是有抵抗情绪的,这些个矛盾,在我们的散文作品里很少看到,有可能被他们有选择的忽略掉了。
       散文,必须有自己的生活,有亲身体验,有深刻感受。坐在屋子是写不出好作品的,但是,如果一定要写,也总是隔着点距离。就如透过玻璃往外看,室外的冷热,你是感受不到的。这样的创作,不可能形成共鸣。越是艰苦的、火热的生活,越是存在着有待提炼的丰富的矿藏。艰苦的奋斗,执著的追求,矛盾,痛苦,思念,种种碰撞的火花,捕捉到文字里面,就有可能成就一篇好文章。
       军旅散文与其他题材的散文一样,必须着重于表达官兵的内心体验,深刻烙下作者的感情与思想的印记。所以我们在写军旅散文的时候,必须戒除好高骛远的心态。总觉得只有写那些容易抓住人眼球的事情,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才是好的散文,其实不然。如果把着眼点放在那些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小事物上,都可以从生活细节中提取散文创作的微元素。譬如妻子的一条关心的短信,班长的一句承诺,退伍前的最后一次留影,训练场上相濡以沫的一段感情等,并不需要做过多的修饰和渲染,人为的拔高,这些很朴素简单的东西,只要恰到好处地写出来,就能显得朴素、温暖、真实,就能焕发出其中的美来的。高明的作者善于从平平常常的生活里,提取他所需要的某种气味、色彩、情调,也许还有某种微妙的心情,一点与众不同的见识。比如,老舍的《养花》,平凡真实乐在其中的美感,让我们心生淡淡感动。比如《朱德的扁担》,让我们感到的是伟大人物的平凡又不平凡。贾平凹的《丑石》,内里蕴含着一种生活的哲理。我觉得,我们的有些作者,总把眼光盯着崇高、伟大得多,即使写小人物,也喜欢往伟大里写,往苦难辉煌里写,这种好高骛远的写法不好。
       我们所追寻的思想、意义、人情、人性的美,就藏在芜杂、纷乱的生活之中,假如我们浅尝辄止,缺乏洞幽发微的眼光,那生活只能是庸常的,琐屑的,无趣的。那么我们忽略的,也许正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对一个散文写作者来说,需要具备一系列的能力,比如写作的能力,这个不用说,你想写作,这个能力必须有。还要有发现的眼光。有人说过,世上并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我们到哪里去寻找素材,寻找写作的资源?
       其实我们有着丰富的素材库,需要我们去挖掘开采。比如高山、海岛生活的寂寞,我觉得没有人很好地写出来,高空之上的飞行员,大海深处的潜艇兵,他们的生活很有独特之处,这方面的作品也少。基层部队的官兵,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们如何面对,在平凡的生活中他们如何坚守,如何面对各种压力,如何面对乏味的生活,如何实现梦想,等等,了解他们,熟悉他们,写出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文学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活动。而美,并不只是赏心悦目看起来好看的就是美。不是只有花朵才是美的。各种物品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可以写部队生活的艰苦、险恶,与孤独、寂寞的斗争等等。凌仕江的《一个人的哨所》《天天天蓝》,都是有着自己深刻的感受、体悟和思考的。杨献平的《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中所写的沙漠生活,也有着个人独特的深刻的感受在里面。没有这样深刻的(对他们来说差不多是刻骨铭心一生难忘了)感受,只是走马观花的旅游似的走一遍看一看,那是写不出这样的散文来的。必须深深扎下自己的根,从脚下的土地中汲取养分。
       就目前整体的文学创作来看,我们的文学味还远不到位,远不够生动,很多官兵的情感都没有表现出来。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的问题。作者们要在感情上跟部队各个层面的官兵沟通、交流,触碰他们的困惑,分享他们的欢乐,所以,作家无论人在何处、家在何处、工作岗位在何处,心一定要在下面,下面是基层,是普通官兵,是我们的写作的基础。我们部队有着火热的生活——艰苦的生活、紧张的生活、激情的生活、寂寞的生活、枯燥乏味的生活……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资源。而不同材料、不同对象和不同的内容都会导致手法、视角的变化,可以推动散文的发展进步。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体制改革也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上的触动和变化,使得军旅写作更有活力。高科技的发展,不但改变着军营的传统结构,而且也改变着军营的精神生活方式。比如网络的普及,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冲击。网络文学迅速崛起,形成了文学的新格局。我认为,网络文学方面,我们军旅文学是又落后了一步。因为保密等原因,我们对网络的态度是谨慎的,不像地方那样,由开放,而搞活。粗一看,军旅文学在地方网络上还是有些红火的。其实不然,地方网络上的军旅文学,主要是由以前退伍、转业和地方的人根据史料、想象在写,写的基本是过去的生活。而描写当下军旅生活的,基本没有。部队内部的军网的文学,因为其独立性,也只能是自娱自乐自得其乐,而不能与民同乐。是亦步亦趋地跟在地方网的后面的。
       现代军营,尤其近些年新军事变革、职业化改革过程中,发生着巨大变化,不断呈现出大量新的质素。全球化、高科技化、网络化,操作高科技武器的官兵,不再像以前的军人那样持枪冲锋,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虽然破坏性更大、更凶险,但复杂电磁环境什么的战场元素,更难以把握和描述。而且,由于专业性更强,写作者常常被限制在外边,只能隔着围墙望一望,其中的微妙处感受不到。现代军人的喜怒哀乐是什么,所思所想是什么,面临的困惑是什么?写作者们面临着一个再认识再发现的问题。怎么转移自己的视角,运用好自己的笔触,把当代军人的形象鲜活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也需要我们进行探索、摸索、革新。
       虽然有上述问题,但我们军旅文学也迎来了自己的发展机遇期。部队正值改革,其中也有一项,是文风的改革,这也是对我们文学创作上的要求。
       而且,我们有着很好的军旅文学传统。因为战争的历史一直是陪伴着我们的。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比如诗歌来说,就有《无衣》、《国殇》《念奴娇》《破阵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出塞》等等,不可胜数。散文方面,同样成果丰硕。《左传》《战国策》《史记》《国语》等这些书,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等等关于战争描写或战争思考的散文,同样不可胜数。我们应该重新学习认识,消化吸收。我国历史上也有文学改革运动,唐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五四时期的文学改革,等等。欧洲有启蒙文学运动等等,都是我们应该借鉴的。
       改革之风来了,军旅文学的春天也来了。春天是充满希望的,一定会萌发出很多的新芽。我已经准备好了《水兵文学》这个园子,略尽灌溉和培育的绵薄之李,让军旅文化在大海中开出绚丽的花朵。

       作者:红月,河北沧县人,军旅作家、诗人,爱好摄影、喜欢书法。现任某报社记者,海军上校军衔。
       2014年散文《美国纪行》荣获首届林非单篇散文奖;2015年散文《我听到了海的声音》荣获人人文学网最佳散文奖;《母亲的手》被中国报纸副刊学会评为年度美文二等奖。2016年《中华英才》第九期“军旅之星”刊登采访文章《携笔远航梦飞扬》。两次接受河北沧州电视台《沧州人物》专访,多次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评审嘉宾。两次荣立三等功,一次集体三等功。   
       作品有:《现代家庭平安宝典》《每天读点礼仪学》《在驿动的温情中行走》《在驿动的诗行中行走》《在驿动的大洋中行走》《在驿动的城市中行走》《大国力量》,主编《影像人物》《永远的连队》等。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下一篇] 沧州市诗联学会授予青县农民诗人韩中清“诗联之家”荣誉称号

[上一篇] 房山区残联在国际残疾人日举办2020年“同在阳光下”原创歌曲大赛获奖节目展演活动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