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传说故事 > 百里求汤
百里求汤
作者:瀛洲居士

道光年间,清政府历经鸦片战争的血洗,国力日趋羸弱,远非康乾盛世可比。极不平等的条约和割地赔款,使中国人民的生活陷入极端贫困。加之湖广的瑶民起义、山西先天教、北方白莲教、东南各省天地会的武装起义,更加重了中国人们的灾难。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民不聊生,饿殍遍地,逃荒讨饭者不计其数。 

      1843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河间城“王记老豆腐店”外,寒风瑟瑟中走来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少年。只见他手提瓦罐,面带诚恳,窘迫地从口袋里摸出一枚铜钱,说道:“老板,请给我来碗老豆腐”。王老板忙于生计,并未仔细打量这位少年,起初误认为是讨饭者,但见其摸出一枚铜钱,便随手兑了老豆腐,任由他去。

      次日清晨,少年如期而至,复从口袋里摸出一枚铜钱,兑了老豆腐,便匆匆离去。接连数日,少年几乎总是比你先到,这不由地引起老板注意。

      这日,老板并未急着给少年兑老豆腐,先是盛了一碗说:“孩子吃吧,吃完之后我再给你往罐里兑”。

      少年一下子怔住了,喃喃自语地说:“我···我没有多余的钱啊···可以不吃吗?”

      王老板和蔼地说:“孩子,这碗是免费的,吃吧。”

      少年狼吞虎咽地吃下,还毫无顾忌地把碗舔干净,两眼直勾勾地望着老板,欲言又止。老板不顾客人的排队和等待,再给少年添了一勺子。少年又风卷残云似地吃下。

      之后老板给少年把罐子兑满说:“孩子你回吧,到家别凉喽。”    少年说:“我有棉布袋。”于是小心翼翼地把布袋套在罐子上,急匆匆地离去。

       久而久之,经常来王记老豆腐店的顾客们对这位少年都有了印象,不免要与少年攀谈两句,老板也试着细问端详。当人们听说少年乃北石槽村人时,无不为之动容!

       少年每日夜半动身,徒步而行,往返遥遥百里,只为病重的父亲求得一碗豆腐汤,真乃至孝也!

       少年名叫李德荣,家住河间北石槽村,据李氏族谱记载,裔居李氏第十八世。德荣生于1831年,正直道光年间(1821——1850),虽然没有赶上太平盛世,却也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节俭之风的熏陶。

       德荣的父亲李云奇属于清代处士,儒家思想文化造诣颇深,在举孝廉的历史制度影响下(明代以来以科举而代之,然推荐方式至今未能全部取缔),曾几度被举荐,但其置身仕途之外,津津乐道于族间开办私塾,以弘扬儒家文化和李氏之良好家风。

       李氏自明代迁居河北以来,数百年间冠居名门望族,李鸿藻、李鸿章、李大钊等名人贤士国家栋梁层出不穷。德荣自幼缠绕在良父膝下,耳闻目睹了父亲所作所为,并亲耳聆听了许多传统的教诲。

       在族家私塾中,其父常常选取《四书》、《五经》有关文章给孩子们讲解,并结合《弟子规》、《千字文》、《二十四孝》等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渐渐地“虞舜、子路、刘恒、董永、陆绩、黄香”等极具孝道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德荣的脑海里。

       一日,其父给孩子们讲解“孝感动天”的故事,且问大家有何感想?德荣第一个起身,反问其父:“虞舜孝感动天,大象为其耕地,飞鸟为其除草是真的吗?”

      其父笑答:“这既是古人对舜的充分肯定,也是尧禅让帝位于舜的主要依据呀!不过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

      又问:“那英国人打败了我们,还要给它割地并赔偿白银;舜其继母和异弟象一心害他,还将象封为诸侯,应该吗?”

      其父显得较比严肃:“家仇国恨不可相提并论,要学会分析,懂的区别,之后才能作出正确评价。”德荣点点头似乎是懂了。

      勤学好问的德荣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接连发问:“当下百姓的生活如此困顿,道光朝皇帝的生活又如何呢?”     

      其父耐心讲解:“道光皇帝虽算不上什么威武大帝,但他的节俭风尚还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皇帝登基之初,就颁发了一份上谕《御制声色货利谕》,以示节俭之律。同时以身作则,一是把每年的宫廷开销从40万两白银削减至20万两;二是办公只用普通低廉之物,诸如毛笔,砚台,纸墨等,与普通百姓无异。例如毛笔制作不用狼毫羊毫,改用兔毛;三是除龙袍外,其余衣物有所破损,就打补丁接着穿,衣非三浣而不易;四是每餐只有四菜一汤。皇帝的所作所为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的困苦局面,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奢靡之风的蔓延。四菜一汤取代了满汉全席,老百姓勤俭持家、吃苦耐劳蔚然成风。”

      德荣听后频频点头,且说:“真是一位好皇帝啊!他还创造了四菜一汤,我们是否可以尝试一下?”

      其父微笑着:“我们贫民百姓之家,怎可与皇家相比。四菜一汤虽不算奢侈,但对于我们来说还是遥不可及的。不过我们可以试着做一下。”

      于是德荣和伙伴们一起,在父亲的指导下,在母亲的帮助下,做出一套另类而别具一格的四菜一汤:凉拌山芋梗、水煮蘑菇艼、西红柿蔗糖、茄子炖辣椒、农家鸡卵汤。

      大家欣喜若狂地享受了这顿大餐,并不住地欢呼:“我们也吃到了四菜一汤,可以做皇帝喽!” 孩子们的率真得到了尽情释放。

      其实这些菜有其母野外用刀剜来的,有当院种植的,鸡卵是自家母鸡下的。

      饭后,其父说:“道光皇帝最有意思的一件事,你们想听吗?”德荣和小伙伴们高喊“想听!想听!”并拍手以待。 其母笑呵呵地说“你们听吧,我去拾掇桌子了。”

       “皇后是皇帝的贤内助,一直附和着皇帝过节俭的日子。这年皇后过生日,皇帝决定摆宴为皇后祝寿。召令之后,满朝文武皇亲贵胄特意换上旧袍子,把礼品藏在贴身处,前来祝贺,估计怎么也得好好享受一回。但到开了席,大家都傻眼了,每人一碗打卤面!这下子礼品也不敢掏了,害怕皇帝降罪啊!”小学友们听了笑地前仰后合,直说“风趣、风趣得很哪!”

      德荣就在这样的家族私塾里,聆听着父亲的教诲,享受着母爱,与小学友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着,把生活的艰辛和困苦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

      再说德荣出生那年,其父以致天命之年,可谓老来得子,如获至宝。一对恩爱的老夫妻,厮守了大半辈子,两个女儿也都出嫁了,生活也算是有了新的寄托,因此更加无心仕途,决意招揽族家弟子,把毕生所学免费传授给孩子们。

      十余年间,这座小小的家族私塾,培育弟子柒十余人,有的成为秀才,有的成为举人,也因此声名远播。其父也成为闻名遐迩的私塾李先生。

      德荣年满十二岁时,虽未饱学,却也在国学的圈圈内游刃有余,之乎者也运用娴熟。《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烂熟于心,一口气能够讲完《二十四孝》。其父也因此甚得欣慰。

      此时其父已过花甲,身体每况愈下,躺在病榻上,尚不忘传道受业。偶然问及德荣:“百里负米的故事你是怎么理解的?”

      德荣回答说:“子路性格果敢,雄才大略,学富五车,忠孝两全。早年家中贫穷,常采野菜为食,有时不得不百里之外去籴米。学成之后,远离父母为国家效命,但心中仍时刻挂念着父母,所以经常身负米袋,往返百里回家尽孝。因此深得孔子赞赏和国家重用。后来身居高官,成为一代名人,流芳千古,最重要的一点是孝心使然。”

      “国家选贤举能,其中一条重要标准应该是孝道,连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怎么能够堪以大任、为天下庶民谋幸福呢?”

      其父听后欣慰地说:“做人要忠厚,为家要尽孝,为国要尽忠,这是几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任何人都不可僭越啊!”德荣点点头说:“父亲,我记下了。”

      忽有一日,其父缠绵于病榻,似睡非睡、似梦非梦地说:“民以食为天,人生的第一要义是吃饭穿衣。尽管现在人们生活困顿,然我们河间仍有美食可以分享。记得有一年进城谒见毛公祠,偶然发现有一小吃店面——王记老豆腐,恰巧腹中饥饿,就进店吃了一碗,现在回味起来,那滋味犹在嘴边,美味啊、美味!”

      德荣听后默记心间。因此就出现了“百里求汤”的一幕又一幕。

      掌顾之间颇为熟悉了,老板与德荣渐渐成为忘年交。

      王老板深情地说:“孩子,想不到你这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孝心,完全可以入选新《二十四孝》了,好样的!从今天以后,你尽管来拿豆腐,天天免费。”

      德荣急忙打躬作揖:“使不得、使不得!您这是买卖呀,如此便亏本儿了。现在我已长大,能够自食其力,下地劳动、打个短工什么的都行,只求父亲早日康复。”

      老板有些急了:“这孩子,我知道你坚强,不然怎会徒步百里到我这买老豆腐呢,这样吧,就算你佘我的,行吧?”

      德荣再也无法拒绝王老板的善意,只得点头“嗯、嗯。”

      从北石槽到河间五十里路;从河间到北石槽还是五十里路。就这样德荣每天往返百里,大约持续了月余,直到德荣的父亲慈祥离世。

      其父葬礼“百日”以后,王记老豆腐店内再次出现了德荣那熟悉的身影。老板觉得诧异:“孩子,这些天怎么没见你呀?”德荣回答说:“父亲走了,他临终时告诫我,不要昧了良心,一定要要把欠款还上。”说话间从布袋里抖出十几枚铜钱放在柜台上。

      王老板热血喷涌,几乎流下泪来:“孩子,这钱断不能收啊!不差这几个子儿,你留着孝敬你母亲吧。”德荣拗不过老板,只得千恩万谢地离去。

      其父去了天堂,所谓私塾也就不复存在了。德荣与小伙伴们惜别之后,便勇敢地担当起了家务。

      他每日起早睡晚,担水劈柴,烧锅做饭,下地劳作,终日不闲,生怕母亲饿着累着。他觉得有母亲相依为命就是最大的幸福。自己已有能力照顾母亲,决不能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也绝不能让母亲跟着讨饭吃。

      左邻右舍见了德荣母亲,都夸奖她修下了一个宝贝儿子,人们羡慕目光也使其母生活的更加有滋有味。

      转眼间德荣以致二十岁,到了加冠之年。母亲便与族长商议着为其加冠,简单的仪式之后,又择一吉日,为其完了婚。自此德荣有了一个完整的家。其妻为邻村梁氏,出身布衣家庭,虽没有多少文化,却也憨厚老实,恭谨孝顺。其母也为遇上了一位好儿媳而津津乐道。

      1850年,道光皇帝驾崩,从政三十年而节俭了三十年的懦弱皇帝,把一个百孔千疮的朝政交给了儿子咸丰。咸丰即位后,尽管急于振作起来,但国家形势一时难以好转,人民生活仍旧陷于困顿之中。德荣母亲也在一场瘟疫中驾鹤西去。

      德荣夫妇勉力持家,虽说不上富裕,但也生活稳定,能够自给自足。当其长子七八岁时,德荣重拾父亲遗志,再度兴办了李氏宗族私塾,从此便与教育产生了不解之缘。

      他的私塾一办就是数十年,而且全部是免费的。无论李氏弟子、崔氏弟子,还是其他姓氏的弟子,只要能够自备桌凳和文具,就可入学,使儒学之风不仅在李氏宗族之间,在整个桑梓之林得以薪火相传。

      1913年,82岁的李德荣见证了辛亥革命的伟大胜利,满载国学教育的殊荣,无疾而终。一代大师如星陨落,但其英名长存,特别是“百里求汤”的故事代代相传、享誉后人。

责任编辑:赵献刚

[下一篇] 李先念副主席视察深州市后屯村纪事

[上一篇] 舍生忘死 救八路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