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居住的京西石景山区中部, 有一个千年古镇北辛安。70年的沧 桑,使它从一个历史悠久、风雨飘摇 的棚户区,华丽转身为一个现代化文 明新城区。虽然,它消逝了曾经的辉 煌,但浓厚的历史积淀依旧闪光,它 的涅槃重生见证了百姓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从梦想变为现实。
北辛安古称新安里或辛安里,是京西较早形成的古村落之一。该地原有田薛两村,村间有一条人工河叫金口河。元至元三年(1266年)第一次开河时,当时的太史郭守敬恐大水冲没田薛二村,故祈祥瑞,改河北薛村为北辛安,河南田村为南辛安。到了元至正二年(1342年)第二次开河时,因坡度大,河流湍急,将南辛安冲毁,故今只有北辛安。早年的北辛安穿过今北辛安路,直至首钢公司厂区内。新中国建立初期,北辛安已成为京西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地处京西古道的北辛安,是京城与山西、内蒙古的重要通道,南来北往的人流使这里的各类店铺林立。铁壁街36、38号院门为如意门,冰盘砖雕雅致,门墩雕刻精美,门簪上镌“平安”二字,是京西最大的骆驼店——悦来店。
1919 年,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石景山炼铁厂和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石景山发电分厂相继动工修建,北辛安镇的人口猛增,在北辛安镇开业的店铺日渐增多。解放以前 ,北辛安大街有“三里商街”之称。大街两旁商铺林立 , 有商号 70 余家,摊商 170 余户。
在石钢当车工的父亲见证了北辛安的繁华。解放后,石景山区区委、区政府迁到和平街 3 号,随后区财税局、粮食局,及教育、环卫、交通、房管等职能部门相继入驻。作为经济中心的北辛安自然成为石景山的政治中心。
“20 世纪 50 年代初至 60 年代末,我见证了石景山第一座剧场、第一座电影院、第一家国办医院、第一家国营粮店、第一家银行的开业,南来北往的人将这里当成了京西的‘小王府井’和‘小西单’。每月一开支下班后,我和工友们就去那里聚餐、解馋。”今年 91岁的父亲一提起北辛安就打开了话匣子。
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指引下,区政府加快了商业网点的建设。镇东部的北辛安生产资料门市部成为工人、农民购买生产工具和种子、农药的必去场所。北辛安大街北侧开辟的人民市场,有连家铺和摊贩近百家,经营店铺有理发、修表、旅店、玩具和各种小吃摊点,市场经营火爆。
在笔者的记忆中,一家两代人在节假日都要到北辛安去逛街、去买时髦的衣服、买大件。我大姐当兵、三姐到山西插队前,全家都要穿上过节的衣服照全家福。小时候,看的第一部电影《小兵张嘎》是在露天剧场——工人俱乐部看的,抗美援朝电影《打击侵略者》是在铁路南的室内电影院——北辛安电影院欣赏的。
在北辛安大街 95 号,大街西的把角处,1952 年 10月开设了新华书店石景山门市部。1965 年,成立新华书店石景山区店,扩建后营业面积达 200 余平方米。当时,我没钱买书,就在放学写完作业后,到那里去蹭书看。我拥有的第一本小人书《平原游击队》、第一部小说《烈火金刚》都是当兵的姐姐用津贴在这个书店买的。
在“一大二公”左的思想影响下,个体商贩被作为“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国营、代销合作社的经营网点大为减少,进货渠道单一,花色品种单调。群众购物难再度出现。当时,最流行的服装是军人国防绿,就连葵花籽和花生都是春节凭证供应,平时很难买到。我母亲为了留住这点稀罕物,好在过节时招待客人,把它装入布书包中,用铁丝钩的一头钩住书包,蹬在凳子上,将另一头挂在房梁上。要想吃,必须干出让母亲满意的事,才能奖励一小把。否则,就别想吃。
伴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由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石景山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于 1978 年迁往石景山路 35 号。从此,北辛安失去了石景山区政治中心的地位和政治影响力;进入 1980 年代,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石景山区经济、商业、文化机构也相继迁出,北辛安开始由盛转衰。
由于人口的增加,住房紧张,原来能过汽车的路,后来家家盖房,变得很窄了。到了 21 世纪,北辛安受建筑形式和空间格局所限,逐渐沦为棚户区。密集的危旧平房和结构简陋的企业厂房充斥,私搭乱建现象时有发生。街道狭窄,居住、生活环境很差,市政基础设施不足,配套设施老旧,外来人口群租现象突出,安全隐患越来越大,逐渐沦为北京市最大的棚户区。
“在 2012 年北京‘7·21’大水中,北辛安南岔、五道口地区因民居密集,排水设施不完善,道路已经完全被齐腰深的积水淹没,最深的地方已经超过 1.5 米,多户居民家中被淹。在现场,有多台机动车被困在水中动弹不得。”我的一位住在这一地区的发小在说到这段经历时难过得哭了出来。
2019 年 5月,在北辛安安置房的东南门,一拨拨居民像走马灯似的来到这里,仰望着建设的高楼,盼望着早日住上高楼,改善住房条件 ;盼望着生在此、长在此的故乡北辛安古镇涅槃重生,再现往日的繁荣和辉煌。我也用车拉着我的老父亲来到了这里,感受古镇的变迁。
在蓝天白云下,放眼望去,北起阜石路、南至石景山路,西起北辛安路、东至特钢厂区,在 142 公顷的土地上,11 个居住区,69 栋、137 万平方米的安置房高楼大部分已完成主体结构,内外装修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
在工作人员小张的陪同下,我们来到刚装完的安置房前。我那位原来住五道口的发小仔细端详了起来。独立入户大堂,可视化门禁,大开间、小进深的设计手法让他有住商品房的感觉,南北通透的户型,大堂内部墙体、地面、顶部整体精装,使他有了大气高端上档次的感受。
“石景山区委、区政府将北辛安 2.6 万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目标,以‘原地上楼’‘原地圆梦’为宗旨,不仅要住好,更要在教育、交通、医疗、购物、物业等各个方面,为老百姓提供最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务,全面提升北辛安老百姓的居住、出行、教育环境。”小张的介绍使同行的人都伸出了大拇指。
来到北辛安棚改区南侧,我父亲指着近处的一排建筑激动不已,“将老新华书店易地重建,这一决策太英明、太为我们着想了。看着这些老建筑就使我想起了古镇的风貌,想起我的青春岁月。”
顺着老父亲手指的方向,我看到,原区政府、北辛安生产资料门市部、工人俱乐部、新华书店等老建筑,按原材料、原结构、原形制、原工艺又重建完成!
“刘爷爷、刘叔叔,这是未来的城市记忆博物馆。北辛安安置房建设延续了北辛安的文脉与温情。通过梳理文脉,石景山区共确定了区政府旧址等 5 处记忆性建筑,并进行了异地重建。这也有助于我们年轻人学史鉴今。”
“大家再往南看,这块 17.99 公顷的空地是北辛安棚改拆迁腾退的绿地公园,西侧与‘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首钢园区和冬奥组委办公区相邻。公园以森林、记忆、生活为主题,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形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交互辉映。城市记忆博物馆作为小区公园的文化景观,将成为石景山区居民追思乡愁、品味流年的倚阑望乡处。”小张的介绍使同来的人看到了北辛安从千年古镇,蜕变成现代文明新城区的壮丽景象,大家不由自主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走出安置房区域,行驶在四通八达的马路上,小张对未来北辛安的介绍和所见所闻在我脑海中回荡,新北辛安的房屋高端、实用,交通便利,生活方便,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未来北辛安的老百姓将过上安居更优居、住得下更住得好的生活。
从北辛安 70 年的变迁中,北辛安的命运与伟大祖国连在一起。它的发展见证了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亿万中国人民的双手,已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生态宜居的新中国。我为祖国70 年的成就而骄傲!(河北省采风学会第一分会作家作品选登)
作者简介:
刘会生,男,1959年7月27日出生,籍贯河北省献县。大学本科,法学学士,高级政工师。北京市石景山区残联主任科员(退休)。
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家协会会员、副秘书长。
先后在《中国残疾人》《社区》《北京地方志》《北京纪事》《挚友》杂志发表作品近200篇,共50万字;在《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劳动午报》《北京社区报》发表作品近100篇,共20万字。
在北京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等5部门举办的“学习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征文中,《创新基层党内民主,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一文获一等奖;在中国残联和北京市残联举办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评选中,他写的并发表在《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劳动午报》上的《情系中国结》《易拉罐上巧作画》获“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北京市评选文字类二等奖;在北京市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北京作家协会举办的2018年《首都公共文化》“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和首都公共文化发展”征文评选中,作品《我与图书馆的不了情》荣获二等奖;在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图书馆联合举办的第三届、第五届北京市最美书评征集评选活动中,《苦难辉煌点亮我的人生》《读红高梁家族随笔》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著有报告文学作品集《爱的故事》;参与编写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战争记忆》,收录6篇作品;参与编写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模式口记忆》,收录8篇作品;参与编写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的《让温暖与坚毅相伴一生》,收录11篇作品。
责任编辑:赵献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