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复活》读后感/张国强
《复活》读后感/张国强
作者:张国强

《复活》是一部史诗性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是完全感性的忏悔录,小说开端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在法庭上,一名叫洛娃的妓女因被控偷钱而遭到审判,作为陪审员涅赫留多夫公爵一眼认出玛斯洛娃就是姑妈家早年收养的婢女卡秋莎。涅赫留多夫十六岁那年,在姑妈家度暑假就爱上了这位纯洁的卡秋莎。大学毕业成为军官后,变成一个贪恋酒色、贪图享乐的彻头彻尾利己主义者,再次来到姑妈家,临走前夜诱奸了卡秋莎并在第二天给卡秋莎100卢布的钞票而一走了之。五个月卡秋莎怀孕后,不得不从老姑娘家里出来到警察局长家做佣人,遭到老流氓调戏;后来在林务官家干活被林务官强暴。她处处被侮辱,不断被抛弃至使其堕落成为妓女。做为陪审员的赫留夫良心深受谴责。处于赎罪的心里他决定为被诬告的玛斯洛娃案件上诉。在为此奔波的途中,赫留夫亲眼目睹了俄国农民的痛苦与贵族的压迫。最后“救助”终末成功。于是,赫留夫决定与卡秋莎·玛洛娃同赴西伯利亚流放地。小说的结局,玛斯洛娃选择了西蒙松,选择了革命者,选择了遗忘过去,选择了开启崭新的生活。至此,玛斯洛娃在精神上真正完成了复活。同样复活的涅留多夫表示尊重卡秋莎的决定,并为她有这样的结果和保护人而感到欣慰。也正如小说中所说“要永远宽恕一切人,要无数次地宽恕别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无罪的,没有一个人不需要宽恕。”

阅读《复活》的过程是漫长的,主人公的一举一动牵动着读者的心。我为玛洛娃的悲惨遭遇而落泪,为涅赫多夫的艰难抉择而揪心,更为他们最后的“复活”而欣慰


《复活》的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俄国文学泰斗。1863年2月至1869年4月创作完成了《战争与和平》;1870年构思---1877年出版《安娜卡·列尼娜》;1889--1899年这部《复活》历时十年之久终于完成,作品是根据案例“科尼的故事”加工而成的。著名的法律活动家科尼到托尔斯泰家作客,讲了他担任彼得堡地区法院检查官时所经历的一件事:有一次,一个上层社会的年轻人奥尼找他,希望他帮忙把一封信交给狱中一位芬兰的妓女罗扎利亚·奥尼,而罗扎利亚被控告从一个喝醉酒“客人”那里偷了100卢布,然后把钱藏在女主人那里的真人真事。第二个素材是由卡拉布切夫斯基提供,内容是关于一个陪审员处于自己的社会观点要求法院允许他娶一个素不相识的16岁妓女犯人为妻子的真实素材。后来女犯人不幸却因患斑疹伤寒死在监狱的医院里,婚礼未曾举行。从那以后,奥尼不知去向,很多年之后,他竟在一张副省长的任命书上,看到了奥尼的名字,他当副省长了。托尔斯泰得到这一素材后,广泛收集相类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构思。采取主人公自述的方式,以此写成道德教诲小说《科尼的故事》的初稿。社会引发作者自身世界观的激变。托尔斯泰参加赈灾工作后深切体会到农民和地主之间的鸿沟,农民贫困是土地私有制造成的,他的世界观得以转变,把创作注意力集中揭露批判现存的制度上,将托尔斯泰主义植入到这部小说中,这就是最初的《科尼的故事》演变成了《复活》这样一部具有广阔而深刻的社会的社会内容和鲜明政治倾向的伟大长篇小说。

“复活”是全书的基本主旨,作者精心描写了涅赫留多夫和马斯洛娃的精神复活过程,预示着俄国通向复活的途径。作者在描写涅赫留多夫的精神道德“复活”过程极其细腻,层层深入,鞭辟入里。作为艺术典型,涅赫留多夫经历了大学生活、从军以后和重遇卡秋莎三个阶段。因此来说,涅赫留多夫的人物形象比托尔斯泰以前塑造的任何一个形象,都具有更为深刻强大的讽刺意味和批判力。在法庭上他与卡秋莎的相遇对他引起强烈的心理反应,这是他复活第一步。为卡秋莎案件奔忙过程中接触各官僚机构和整个社会的黑暗面,他对法庭法官腐败及整个司法不公的揭露,对监狱的黑暗和恐怖的描述,对上层贵族生活的奢侈糜烂和庸俗虚伪的厌恶和不满以及对那些饥寒交迫、濒于死亡的农民及广大劳动者的同情等等,仿佛使他回到了有理想的青年时代,这种立场观点的转变表明他已从对卡秋莎一个人的同情上升到对统治阶级的憎恨和对劳动阶层同情就是他复活的第二步;在土地认识上他意识到土地私有制不公是整个社会的罪恶根源,最终他精神上复活了。

而女主人公马斯洛娃是作者笔下的下层社会受凌辱的典型,从人物心理发展经历了“纯洁、堕落和复活”三个阶段。在被涅赫留多夫抛弃后,她不再相信上帝和善良。血泪告诉她,在这个世界人人都把她当作泄欲和赚钱的工具。当涅赫留多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叶卡捷琳娜·马斯洛娃,向她当面赔罪时,由于她精神麻木,完全不以为然,心里盘旋着用什么办法利用他一下。在这里书中写道,“如果可以的话,我向您借点钱……不多……十个卢布,多也不要。”她突然说。第二次探监时,涅赫留多夫提出与她结婚,用实际行动来赎罪并说,“在上帝面前,我应该这样做”。马斯洛娃几乎把埋藏多年心里的一切憎恨、一切苦水全部吐了出来,她厉声对涅赫留多夫喊道:“怎么又出来一个上帝呢?你根本言不由衷。上帝?什么上帝?你当初要记得上帝就好了……你给我走开,我是苦役犯,而你是公爵,你用不着到这里来。”她喊道,气得脸都变了样,把手从他手里抽出来,“你今世拿我取乐不算,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卡秋莎的狂怒使她的精神开始觉醒。而第三次探望时,马斯洛娃判若两人。用涅赫留多夫话说“她变了,她发生了对她灵魂来说很重要的变化”。变得态度平和知道关心别人,为别的犯人求情。特别是和政治西蒙松和其他政治犯们的接触,卡秋莎终于卸下精神枷锁,彻底复活了。列宁称托尔斯泰的《复活》作品是“俄国的一面镜子。”

复活在小说的艺术特色上,托尔斯泰善于运用详略互补的手法。譬如,开篇介绍玛丝洛娃的时候,对其被诱奸的事情一笔带过,后来在说赫留夫时才详尽的追述出来。对费朵霞、纵火犯母子的案件也是如此。这样自然使得小说内部有所照应,结构显得严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以托尔斯泰晚年纯青的老辣笔法,比起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和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这部史诗般的经典著作,堪称作“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读《复活》正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能够得到人性的灵魂洗礼。《复活》里面还有很多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去体会,等着我们进行精神的洗礼!就像涅赫留多夫通过阅读《马太福音》所领悟到“我们活在世界上抱着一种荒谬的信念,以为我们自己就是生活的主人,人生在世就是为了享乐。这显然是荒谬的。其实,我们是按某人的意志,为某种目的而被派到世上来的。可是我们却断言,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而活着。我们显然不会有好下场,就像那些不执行园主意志的园户那样。主人的意志就表现在这些戒律里。只要人们执行那些戒律,人间就会建立起天堂,人们就能获得至高无上的幸福。”

[上一篇] 乔红的妙笔

[上一篇] 任茹意:天赋铸就丹青魂 挥毫泼墨正青春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