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我喜爱的散文集
我喜爱的散文集
——读陆文夫散文集《陆文夫散文》
作者:马永欢

1

在《林间路》一文中,陆文夫说:“说来也很可笑,我在林间的小道上走过几次之后,似乎有所领悟:原来走路除掉用脚之外,还得用头脑来思考,来琢磨。”

我联想到,冬天的早上,我在我家附近的荷花公园散步,在阳光中散步。一边散步,一边思考:这样的散步,时间长了,总该写一篇散文,那么,应该写什么样的散文?就写我身临其境的散文。我身临什么情境?阳光照耀的公园小广场,于是,题目在我脑海中涌现:《与阳光为伴》。写后,投于发表于《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我的这一文学事例,诠释了著名作家陆文夫的以上所说,走路,不仅用脚,而且要用脑来思考,来琢磨。

2

在《道山亭畔忆旧事》一文中,陆文夫说:“虽然说苏高中的学生死读书,不大关心政治,但是你不关心政治,政治却要来关心你。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日益腐败,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这自然影响到学生的吃饭问题。所以那时候许多学校都流行一首打油诗:饭来菜不至,菜来饭已空;可怜饭与菜,何日得相逢!”

关于个人的生活与政治的关系,在这里,作家陆文夫用散文的感性笔触,表达得趣味丛生,一目了然,二者的关系是紧密的,是分不开的。另外,从文学写作来说,想离开抑或回避政治,也是不可能的,只不过说,表达应该按照文学的自身审美规律进行表达,而不是用政论文体的特点来表达。

3

在《苏州人到广州来》一文中,陆文夫说:“轻信与不信都有个前提,那就是没有来过,缺乏此时此刻的实际体验,或者说距离那种体验的时间太久,而目前又处在另一种体验之中。就像人年轻的时候,到了夏天就不想收藏棉衣,汗流浃背的时候,想到人身上居然要裹那么多的棉花,实在有点不可思议。窗外飘着雪花的时候想到要穿衬衣,这想法的本身就带来了一股冷气。”

写作,“体验”至关重要,是“想”的前提,是轻信与不信的前提。这是“想”与“体验”的关系的叙述,之后是作者举例叙述,自然而然地叙述,娓娓道来的叙述,而且是由此及彼的叙述,比如“窗外飘着雪花的时候想到要穿衬衣,这想法的本身就带来了一股冷气。”这种叙述结构,我认为是“论点”加“论据”模式,但表达是散文化,趣味化,感性化,而不是讲道理的干巴巴的议论文。

陆文夫说:“花木是生活的伴侣,它不仅增添了生活的情趣,而且用它的衰荣报告着时令和节气。桃红柳绿是春天的象征,落叶知秋带来了寒冷的消息。”这一段叙述的结构与上面的段落的叙述,是一样的,我喜欢这样的叙述结构,值得借鉴。同时,也认知到,花木与生活的关系,与时令和节气的关系。

4

在《花开花落》一文中,陆文夫说:“我突然感到人生是走了一个大圆圈,桃花与樱花呼应,童年与老年碰头,等到两头相遇时,一个圆圈就画圆了,一个句号就形成了。等桃花与樱花见面时,他们会手拉着手向世界谢幕,并对人生作出总结:人呀,没有花的世界是痛苦而寂寞的。”

人生,仿佛走了一个大圆圈,仿佛画了一个圆,仿佛写了一个句号,也仿佛赶一转街,短暂,匆匆来,匆匆走。有什么样的人生总结?陆文夫的总结是:人呀,没有花的世界是痛苦而寂寞的;而我的总结应该是:人呀,没有文学的世界是痛苦而寂寞的。

5

在《茶缘》一文中,陆文夫说:“茶叶与药材一样,要讲究地道,特定的土壤、气候、生长的环境,对茶叶的特色有决定性的意义。茶叶是一种很敏感的植物,善于吸收各种气味,山花的清香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早春的茶叶里。绿茶最怕的是含水量高,室温高。春天的温湿度很容易使茶叶发酵,绿茶一发酵就变成红茶了。”

我是喜欢和茶的,天天喝,已经三十多年了,但对茶叶的内涵懂得不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今,阅读著名作家陆文夫的散文《茶缘》,一是敬佩作家陆文夫对茶叶熟悉的程度,宛若一位茶叶研究专家;二是我懂得了茶叶的特性。茶叶,讲究地道,特定的土壤、气候、生长的环境,对茶叶的特色有决定性的意义;三是对茶与花的认知,以往的认知是模糊的,真正的花茶应该是,山花的清香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早春的茶叶里,茶叶是一种很敏感的植物,善于吸收各种气味。因而可知,花茶的本意,是指茶叶生长的时候,茶地上的花的气味浸润茶叶而形成的花茶,才是真正的花茶,自然的花茶。而其它的花茶,都是人工配制的,一加一等于二的制作花茶的模式。这样的花茶品种多,不计其数。

启示一:要获得纯正的好茶,一是看茶地的海拔的高度,越高越好;二是看茶树生长的环境,原生态更好,远离人类的环境更好,因为茶叶的生长需要自然的环境,而且需要清新的空气,清新的气味,因为茶叶是一种很敏感的植物,善于吸收各种气味。

启示二:写作,要对写作对象要深入了解,要熟悉,就像专家一样,所以我赞同一种说法,作家,不仅要写,而且要研究,也就是说,作者,不仅是作家,而且是研究者。

6

在《故乡情》一文中,陆文夫说:“故乡不是一个籍贯的概念,对许多漂泊不定的人来讲,故乡应该是童年或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故乡也不仅仅是一个村庄,一条小巷,而是在童年或少年时代曾经到过,并留下了难忘之情的地方。按照我们家乡的习俗,孩子生下来之后要把胎盘埋在家前屋后的泥土里,这土地便称作衣胞之地。不管这孩子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多久,这衣胞之地就算是他的故乡。”

这表达是很精辟的,对于我进一步认知故乡情,具有强化作用。故乡情形成有三:一是童年或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二是童年或少年时代曾经到过;三是自己的衣胞之地。所以,这样的地方,就是自己难忘之情的故乡。

7

在《做鬼亦陶然》一文中,陆文夫说:“我和高晓声、叶至诚、林斤澜、汪曾祺等几个人做在一起饮酒时,什么也不为,就是要喝酒。无愁可浇,无喜可庆,也没有什么既定的话要说;从不谈论文章,更无要事相托,谈的多是些什么种菜、采茶、捕鱼、摸虾、烧饭……东一榔头西一棒,随便提及,没头没尾。”

作家们在一起闲聊,应该这样,禁忌谈论文章,因为不是召开文学作品研讨会。如果谈论文章,没有矛盾也会让矛盾悄然而至,不欢而散,半途而废,甚至会吵嘴,矛盾丛生,永不往来。因而得知,同行人,在一起,不说同行话,只说行外话。自己的作品,同行人想看,自己会看,不必提及,因为预防不团结情感发生。

8

在《生命的留痕》一文中,陆文夫说:“人们在走向现代化的时候,为什么又回过头来重温那逝去的岁月?旅游业兴起来了,人们花了钱去重温旧梦,去寻找石桥、石宅、危楼与石级,寻找那些贫穷与落后。石桥、危楼、古宅、小街、石级,那些历史随意的洒落,却是生命的永驻,历史的残留;是往事的画图,似乎把自己也画在里面。现代化意味着高速、方便、舒服,到处留下的是时代的标志与科技力量的显示。于是,有那么为数不多的人,突然想起了过去,过去虽然艰苦,却在那悠悠的苦难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留下了他和我,于是便在历史的残留中却寻找生命的遗恨,在汹涌的潮流中去寻找那失去的自我。”

从历史文化旅游的维度来说,以上叙述是对游记散文精髓的概括。我写了不少历史文化游记散文,总是在现代化与历史文化关系中驰骋。在今后书写游记散文,也同样如此,把历史与现实连接,现实是历史的绵延,历史是现实的根脉,而文化,却是现实与历史的文脉。如果把历史与现实看成一篇优美散文,那么,文化就是这篇散文的主线。

9

在《知趣、识趣、有趣》一文中,陆文夫说:“一个人对某事有兴趣才能锲而不舍;一个人逼着自己做无趣的事,那是一种不得已,是不由自主。可是人生不是游戏,为了生活不能不做一些自己也无可奈何的事,甚至一辈子都在做着自己并不喜欢,而又不得不做的事。自己有兴趣的事往往没有时间去做,没有可能去做。现在好了,离退休了,你有的是时间,还有那份离退休的工资,你可以做那些自己感兴趣,以前想做而未做的事。”

我参加了许多省外的笔会,相遇了不少老年散文作家,他们的文学兴趣,他们的文学情缘,正如作家陆文夫所说。

10

在《老叶,你慢慢地走啊!》一文中,陆文夫说:“一个作家在拼命地追求真诚,追求真诚的友谊与爱情,到后来却发现爱情原来只是性欲,友谊只不过是利害关系,那才是一个作家最大的悲哀,而且是欲哭无泪。”

作家陆文夫的叙述,道出了我的心声,一个作家在拼命地追求真诚,追求真诚的友谊与爱情。我认为,作家应该如此,但红尘中,并非如此,而是,爱情只是性欲,友谊只是利害关系。面对红尘,作家怎么办?继续追求真诚,追求真诚的友谊与爱情,因为自己是真正的作家。

11

在《江南厨王》一文中,陆文夫说:“吴涌根从高水平上起步了,他自幼学艺,刻苦锻炼,用半个多世纪的心血与汗水,使他的烹饪艺术达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境地。”

启示:从高水平上起步。也就是起步的水平的高与低,对学艺至关重要,决定着艺术实践的成果的质量。

“他能在传统苏州菜的基础上灵活自如地创造出三百多种菜肴,两百多种点心,能使最挑剔的美食家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不吃重复的东西。”

启示:在传统基础上灵活自如地创造,也就是说,创造创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的,传统基础是创造创新的前提。

“吴涌根在菜点上的改革和创新与众不同,他的创新是建立在丰富的经验、丰富的知识、扎实操作的基本功上。”

启示:要做好任何事情,基本功是重要的。文学创作也如此。

12

在《你吃过了吗?》一文中,陆文夫说:“人们观念的形成,都和客观的存在有关系,吃是如此的重要,而饥饿又像幽灵似的伴随着中国人,这就使得中国人的许多习俗、观念都和吃有关系,人们把吃从物质的需求,提升为精神的象征,弄得超出了疗饥的范围,成了问候、礼节、尊敬、诚意、大方、财富、权势的表现。”

吃,近年来,表现为更加强烈,由个人的吃变为集体、地域性的吃,而且为吃举行隆重的空前绝后的仪式。比如,我们故乡的博南文化节中的黄焖鸡,巍山县的小吃节,我体验过,漾濞县的核桃宴,等等。我赞赏的是,应该把吃从物质的需求,提升为精神的象征,提升到饮食文化的高度,吃文化的高度。也就是,要对吃与文化的关系,美食与文化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观念”、“习俗”的结论。然后,用“观念”、“习俗”引领人们的新生活。

13

在《被女性化的苏州人》一文中,陆文夫说:“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心态正在相互影响,地区的风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逐步演变。”

在生活中,我体验着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心态在较量,在斗争。传统文化,仿佛属于中老年人,而现代文化,仿佛属于年轻人,属于新时代。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不是有机的衔接、融合,而是分流,将出现令人忧思的局面。因而,出现非遗。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这必然,是抢救传统文化的举措,让传统文化存活,绵延。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面对传统文化,他们不感兴趣;面对现代文化,他们感兴趣。这是正常的一种文化现象。然而,不能让传统文化断流,那么,怎么办?保护非遗,保护传统文化,组织学习、参观、讨论、大赛活动,非遗进校园,等等。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衔接、融合,让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新一代,认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关系,从而在新生活中,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上一篇] 乔红的妙笔

[上一篇]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悟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