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前后,在一个乡村中学担任办公室主任。由于杂事较多,不再任教语文,改为担任比较轻松的历史课。
七年级一共两个班,每周六节历史课,都安排在下午,都是连着的。究竟哪节上哪个班,不知道也不想问,课本和教参、学生练习册等都放在七年级办公室。 每当有课时,提前几分钟到七年级办公室,拿起课本翻翻,就算备课了。上课铃响了,先问同事:“谁上课去?”得到回应后,跟着一起走,她去一班我就去二班,她去二班我就去一班。下节课再去另一个班,这就没错了。第一个班照本宣科,第二节基本就不用拿课本了,知识点一目了然。除了《同步训练》,再也没有别的作业。课间时间再也不跟学生接触,更别提辅导了。历史——一个破副科,有何资格跟主科争时间?
几年了,一直如此,反正成绩也无所谓,也从没关心过。考核的时候主要看人缘,谁人缘好谁就得高分,谁考虑你的成绩?2012年8月新校长到任后,所接的新一届学生163人大部分都去了城里学校借读,走的只剩下31人,成绩最好的一个是排在60名以后的 。况且80%的精力都没在这,成绩能好?第一学期期末六校联考中,十名历史教师中排名第九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新校长看重的是成绩,这一年别说年终考核,任何荣誉都不沾边。第二学期开始了,怎么都是早来,何不利用一下呢!早晨早早到班里看着他们背,偶尔提问一两个,也蛮有意思。期末正赶上全县抽测七年级历史,成绩下来大出意外:优秀率、优良率、及格率、平均分在六校中均居第一。
新学年开始了,接着担任新的七年级历史教学。自我总结:“三不”——不备课、不留作业、不找学生,既减轻自己负担,也让学生解脱作业的累赘。一早——每天早自习前背半个小时左右,相当于一周多出三节课,这样的时间优势谁能比得了?随时问——讲完新课第二天提问那几个所谓的“尖子生”,第三天再提问稍好一点儿的。看似漫不经心的提问,实际上是一个导向,学生知道看啥,也起到一个督促的作用。至于确确实实的差生,理他干啥?看着挺灵气的小孩儿,竟然是笨的出奇。跟他们较劲儿,只能凭空增添烦恼罢了,偶尔心情好了打个趣还可以的。刚刚讲完了“唐代的新型农具——曲辕犁”,叫起来一问三不知。偷看同桌书上的图片来了灵感,随口答出:“手推车”,叫人哭笑不得。
期末考试,外校的一个比较认真的历史老师执意要去监第一场,可能是考虑涉及自己切身利益吧。去你就去,无所谓。 在集中阅卷点阅完卷,几个阅七年级历史的熟人纷纷打趣儿:“老徐,成绩忒高啊!”得空看了看学生的成绩,80分以上的有6人。再看看别的学校,虽然学生多,最多的也只有4人,就知道稳操胜券了。成绩公布,果然各项均是第一名。
寒冷的冬日,到校时还是漆黑一片。教室里,早来的学生生炉子,弄的烟熏火燎。 要说苦,真不如猫在被窝舒服。但如果习惯了,并以此为乐,倒也别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