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没有较大的阅读量则没有真正的分辨能力。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最终从文字的海洋中游弋而出,奔向真正的经典,包括评价经典和写出经典。没有一定知识储备和阅读量的写作,会出现两种状态:一种是根据别人的阅读谱系去读书和写作,从而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发现自我和照亮他者的写作;一种是成为某种片面深刻的写作者,趣味上的偏好带来阅读和写作上的偏见乃至陋见。个体写作方式和风格的选择是独特的,然而海量中外经典的阅读却是独特风格形成的基石。”
阅读启示:要具有分辨能力,就必须具有较大的阅读量;大量阅读与奔向经典,是文学阅读的正途,我的文学阅读走向就是这样的;写作,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要具备一定的阅读量;写作独特风格形成的基石,是中外经典海量阅读。
2
“现代物质主义生存方式无疑是人被物化的过程,具体到近二十年的中国社会,即人们为了挣钱而出卖劳动力、身体甚至于灵魂的过程。”
写作,要深刻认知现代物质主义生存方式,要预防自己不能被物化,不能被稿费奖金荣誉证书等名利迷惑,从而掉进“物化”的陷阱。
“庸常生活中的无奈和溃败感无疑席卷了当下生存的精神空间。”许多作家走向物质主义的写作之路,就是这样的例证,他们公开叫喊,写作是为了稿费奖金,否则不写不投。
“县城作为中国城市和广大乡土的连接点,能够映射众多属于中国的时代精神特质。县域作为城市和乡土的结合处,具备了时代转型时期一切的时尚元素,但又都是变形的,同时县域也天然承载着传统的一切因袭,又小心翼翼地改变着。中国当下县城生活具备了阐释中国人精神景观的诸多可能性。传统与现代在县域以一种最触目的戏剧性方式存在,并给我们提供非常直观的人间悲喜剧。”
我联想,我的县城文学创作是对的,方向是明确的。近年来,我的文学创作分为两大类:一是县城(城市)写作,二是乡村写作。而县城文学创作的意义是别样的,作品映射中国的时代精神特质,映射传统与时尚(现代)二元素的交融,可以阐释县城市民的精神景观。传统与现代二元素,在县域以一种最触目的戏剧性方式存在,存在于家庭中,存在于市场上,存在于文化教育领域中,这样的故事层出不穷。现象,五彩缤纷,实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论战。
3
“而文化的自我表达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实现的。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如何记忆非常重要,对于一个人和一个民族来说,作家如何言说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记忆要记下什么。”
从文化散文写作来说,要记忆文化的自我表达,就要记忆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记忆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的具体的一种文化形态。从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文化形态中,感悟其中的文化特质,以及文化底蕴。从一个民族作家来说,一个民族的记忆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落实到作家的笔下。
4
“如果说先锋小说最大的意义在于终结了主流意识形态对于文学的理想主义价值诉求,那么1990年代以来新写实主义对于城市贫民生存的叙事则开始了对中国现代社会世俗生存合法性的言说。这是一种从宏大叙事转入个人化生存的描写,因为难以找到市民庸俗生存的价值诉求,新写实呈现出一地鸡毛式的零散与琐碎,文本的深度和意义被削平。政治压力消解之后,凡人灰色生存并无多少精神诉求,同时也缺乏乡土社会心理的道义支撑,活着就是目的、过程也同时是意义本身。”
阅读启示:主流意识形态的写作逐步走向个人化生存的描写;“活着”就是目的、过程,也同时是意义本身,并无多少精神诉求,也缺乏道义支撑。
5
“现代城市生存的核心——物质的、消费的、享乐主义的个人生存悄然兴起。对于现代城市生活来说,现代人最基本生存权就体现在基本物质的满足,所有的现代城市精神必须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才有发生的可能性。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从明清话本的欲望书写转型为当下城市日常经验的表达是一个漫长的质变过程。戴着面具的繁荣生活似乎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也是过程、结果和意义本身。”
阅读认知:现代城市生存的核心,是物质的、消费的、享乐主义的个人生存;现代城市精神产生的前提是基本物质的满足。例如,作家新书首发式抑或作品研讨会,自己要掏腰包的,至少要请参与者吃顿饭。这叫精神离不开物质;戴着面具生活,是现代城市人追求的目标,也是过程、结果和意义本身。近年来,在县城,我经常看见只有一双眼睛的蒙面市民(戴口罩、戴帽子、戴眼镜),数量越来越多。我感慨,这样的市民好像得病了,得了城市病。我无法判断这样的人,我认识吗?
6
“日常性经验中的普通女性因其缺乏故事性而无法成为典型的文学形象。由此,很难在文学作品中看到常态的女性,比如少有对于女教师、女医生甚至于女农民在传统到现代转型时期的生存图景与精神裂变的深度摹写,取而代之的是欲望化生存中面目模糊的女人们。”
阅读认知:写作前提是寻找素材,寻找故事,寻找典型的文学形象;在当下,在城市,传统正向现代转型,写作应关注生存图景与精神裂变。
7
“对于生活在90年代大都市的青少年来说,这种物质主义却已经是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了。身体是物质最直接的标志,在对于身体的认知上,欲望的满足不再是一种禁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坦然面对物质(包括性)的年轻身体和眼神。”
阅读认知:物质主义已经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欲望的满足不再是一种禁区,不再是一种羞羞答答的表达。
8
“在中国乡土文化发生重大转型和断裂的当下。李浩选取了村镇作为自己观察中国社会的原点,将对于当下与历史的思考融入村镇日常生存的打量与拷问中。”
我联想到我的故乡曲硐村,多年来,我都经常走进曲硐村,乡村文化散文写了不少,因为我把曲硐村镇作为自己观察中国乡村社会的原点,并且将对于当下与历史的思考,已经融入曲硐村镇日常生存的打量与拷问中。
9
“尽管有很多从风俗文化和民族风情的角度对葬礼的叙述,但是并没有触及人的精神层面对于死亡的认知。”
这一认知,我赞同,因为我参加了不少葬礼,也写了几篇散文。但通过以上文字的阅读,更加进一步认知葬礼的精神意义,即在精神层面上,认知葬礼的精神意义。面对亡者,活着的人,参加葬礼的人,有什么样的认知?
10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提出了单向度的人,向度即方面或维度,是指那种对社会没有批判精神,一味认同于现实的人。像祖父和父亲这样单向度的人恰恰会消失在历史的夹缝中,与己、与人、与家庭乃至与社会而言,他们都是多余人。”
这样的人,多,活着,只为自己活着,只为自己的家庭活着。而且活着,只为钱而活,一味认同于现实,对社会没有批判精神,即使内心有不满的情绪,只好压抑于心,不敢说一句不满意的话。这样的人,如果死了,也就死了,没有一点社会精神意义。
11
“近二十年的中国文学无疑行走在日常性经验维度,大多数作家面对芜杂丰富、前所未有的物质生活瞠目之余,开始一种价值认同或者说精神同构的言说方式,当我们将生存的现实性与存在的合理性混为一谈的时候,深陷现实之中,往往很难从这个温暖而痛苦的泥沼中拔出脚,抽身去观照一个国家和族群的群体性命运。”
阅读启示:既要行走在日常性经验维度上,又要观照一个国家和族群的群体性命运。
12
“家庭内部无法言说的沉默,夫妻、父女之间无法真正交谈——无法抵达彼此的心灵,潘先生夫妇和子女之间基于时代与文化的隔。”
读者经历了,就能够理解,理解一个家庭内部无法言说的沉默。这种情感,对于一家之主来说,欲说还休,内心充满五味杂陈。但,家庭的生活还需继续。
13
“当下的社会问题不可谓不多,但是如何让社会问题进入文本艺术层面,并非是简单写实的问题。生活真实面相上的写实往往很难抵达人性坚硬的内核,在平面化的苦难叙述中,文本无法达到对于生活本质的照亮与呈现。杨怡芬是个留心的观察者,她的小说往往从当下最普遍的一类社会现象入手,比如,为什么这么多人离婚?”
阅读启示:写作,如何让社会问题进入文本艺术层面?;生活真实面相上的写实往往很难抵达人性坚硬的内核,无法达到对于生活本质的照亮与呈现,如何达到对于生活本质的照亮与呈现;写作,应该从当下最普遍的一类社会现象入手。
14
“忠诚与信任在当下是匮乏的,而真正的婚姻和爱情是以这两点为基本认知的。由此伦理之殇再次以对信任和忠诚的渴望在杨怡芬的小说中闪现,体现出她对社会精神生活的真心体谅和洞察。子辈的伦理颓败便江河日下。于是这样一个问题自然浮出水面:子辈的伦理颓败与父辈的坚韧恰恰形成了一种荒谬的悖反。这个短篇对于当下日渐颓败的传统与伦理做出了惊心动魄地揭示:父辈在金钱和物质的压力下竟然比子辈更加急速地认可了新的价值观念,传统伦理的衰败自然无可避免。”
阅读启示:真正的婚姻和爱情是以忠诚与信任这两点为基本认知的;伦理之殇,在婚姻、爱情、家庭中已经浮出水面,故事层出不穷;家庭的传统与伦理,已经江河日下。子辈的伦理颓败与父辈的坚韧,形成了一种荒谬的悖反,渐渐地成为一个时代家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主题。
15
“在一个物质和欲望蓬勃生长的时代,任何非功利的理想主义的生长都非常艰难,而欲望又往往会导向更大的沉沦。”
欲望的沉沦,人间的多少故事都呈现了,但物质和欲望依然蓬勃生长,而且成为一个时代的表征;任何非功利的理想主义的生长都非常艰难,真正的文学创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我走来十五年的文学创作之路,深感这条路不好走,纯粹而艰难。
16
“哀莫大于心死,从一个心死之人写起,无疑是对于人心浮动的红尘的轻笑与反讽。心死有很多种形式,不为有时是心死最为直接的表现。”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如果出现一方心死,双方的关系就断绝,即使表面不断绝,其实内心已经断绝,行为不为。
17
“早熟的心智并非是一种常态。少年生理的成长和心智的成长是同步的。”
阅读启示:一个年龄段,有与之相适应的心智成长,以及生理的成长。如果出现与之不匹配的心智生长,属于不正常。这仿佛大自然里生长的植物,具有季节性,春天的花,就在春天开,夏天的花就在夏天开,而不能超越季节时令地开。花开,具有自然性,因而一个年龄段,有与之相适应的心智成长,也具有自然性。
18
“事实的真实当然很重要,小说是创造一种假设的生活,这种假设的生活是在真实的条件下发生,派生出故事和细节,真实是虚构的源泉。小说虚构的品质主要来自于作家的经历、才华,来自于他对世界、生活和人生的看法,所以说虚构是小说最真实的成分。”
我虽然是写散文的,但我喜欢阅读小说,读了不少。如今阅读以上文字,才真正认知小说的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19
“事实上那些看似重复、经验、模式化的日常生活,以及在作家笔下那些浓密的日常生活场景中,都显现着其不可剥离的文化属性。而文化就是历史的另一种存在。这些历史与当下的生活一直发生联系,并通过作家的主体感受和表达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和意义。用自己的话语讲述那些看不见的留存、割不断的传承以及如影相随的命运,写出那个不曾看到过的历史,从日常生活中聆听到的历史的回声。”
阅读启示:写作,始于日常生活,终于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具有重复、经验、模式化特点,也蕴藉着生活之规律;日常生活与文化属性的关系,是紧密的,宛若大地上的花草树木与日月的光芒的关系;文化,就是历史的另一种存在。这一种存在与当下的生活一直发生联系,须臾不离,并通过作家的主体感受和表达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和意义。
20
“我更加坚定个人生命体验的写作,我写我,写个人的,也是写众人的,也是人类的某种生命体验。作家应该用自身的书写照亮自己,呈现个体在时代中的情绪。我试图用情绪而不是故事留下这个时代的痕迹。任何故事都是可能编出来的,但真实的情绪不能编出来,只能通过真诚的写作在文本中自然流露。”
阅读启示:坚定个人生命体验的写作;书写照亮自己,呈现个体在时代中的情绪;真实的情绪不能编出来,只能通过真诚的写作在文本中自然流露。
[上一篇] 乔红的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