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鲁迅文学院教师郭艳的《边地想象与地域言说——鲁院文学现场批评小集》一书,收获不少,记述如下。
1
“《紫青稞》的贡献在于首次以文学的笔触,触摸了当下西藏农村,以照相的形式给我们记录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其次,对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消融,也是第一次以这么大的篇幅来叙述写。再次,给藏族作家们提供了更大的文学创作的空间。”
阅读联想:民族作家的文本,是民族地域的文献,值得研究;民族作家的文学笔触,应该触摸民族村落;民族作家记录民族村落的方式,以照相的形式记录,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应该以此形式呈现,具有客观性。在此基础上,挖掘历史蕴藉的民族文化。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灵魂,只有客观记载历史,才能准确分析文化,把握文化属性,并且把零星的文化现象系统化,融入民族文化的文脉;以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消融为课题,透视一个民族村落的文化现象。透视,可以用民族历史文化学术的眼光透视,视野更加辽阔与深邃;我的家乡曲硐,为民族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大的空间。
2
“这两位母亲在父权文化的长期熏陶下,逐渐将男权社会强加给女性的种种价值观、行为准则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虽然身为女性,也和男性一样使用父权社会的价值标准,成为现实中沉默失语的女人。现实生活中坚韧的女人,在承担许多苦难的时候,用种种远离尘世的信仰与情感来缓解现世的压力。阿妈在牧羊女有记忆的时候就天天念经。”
阅读启示:在现实生活中,父权文化的影响,男权社会的存在,仿佛若隐若现地存在着。男权社会强加给女性的种种价值观、行为准则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依然存在,表现为“夫唱妇随”;念经现象,缘于远离尘世的信仰与情感,以此来缓解现世的生存压力,也是缓解生存苦难的精神压力。这宛若我信仰文学,我只有信仰文学,我的生存压力才会得以缓解,生存中我的巨大精神压力,也才得以消融,从而在生存的冰天雪地的精神世界,生长光彩夺目的梅花。所以,我天天念文学之经。这是人性光辉的体现。
3
“在《锁沙》中,叙述者胡文焉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在独善与兼济之间犹豫徘徊,她寻找着真正能够理解自己精神内涵的爱人。”
阅读启示:一个人寻找知己,就是寻找能够理解自己精神内涵的人。当然,这理解是双向的,所以不易,得一知己足矣。
4
“散文写作最大的难度不在于虚构与非虚构,而在于对汉语自身审美性内在尺度的坚守和把握。《惊喜记》是在这个维度上的难度写作,作者在这里通过对于语言陌生化的处理,抵达对于地域民族文化景观的重塑和照亮。”
阅读启示:民族作家的民族文学写作,应关注一个地域(村落)民族文化景观的重塑和照亮。
5
在《时间的文学意义》一文中,我喜欢零星的语句:“民族国家经历一系列政治化运动,国家层面的政治生活以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式重构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方式,同时因为过度政治化,现代个体人的身心欲求被遮蔽,由此各类文学创作以思潮的方式解构了板结的政治话语。”“《鸟的礼物》表达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通过小说的虚构性,对于生活场景和记忆碎片的重新组合,试图从冷硬现实中剥离出人的精神生活。”
阅读启示:从文学的人性角度解读以上文字,认知为政治生活以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式呈现,而文学生活却以现代个体人的身心欲求呈现,以文学思潮的方式呈现,以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呈现,以从冷硬现实中剥离出人的精神生活呈现,以人性温暖呈现。所以说,二者呈现方式不同,本质也不同,文学的本质在于人性。
6
“李浩《谁生来是刺客》在市面上已经很难买到,这是一个非常用心的集子,在他那里,文学是历练自己的心智、情感和思维的气场。李浩的工作和生活与他的文学疆土相距甚远,但是在他的文学疆土中,他是自己的王国。”
阅读启示:历练自己的心智、情感和思维的气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场,对于作家,这气场就是文学;业余作家,工作和生活与自己的文学疆土,相距甚远,实属正常,工作为了生存,为了物质层面的奋斗。除了物质生存,还有精神的需要,文学就是作家的精神需要,甚至是精神支柱,所以,在文学疆土中,作家就是自己的王国。在文学疆土,自己是自由的、幸福的。
7
“生活的艰难是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亦是一种历史境遇。原本少年成长是没有多少重负的单纯的生长,忧愁也是后来的文字附加在少年心性上的一抹印痕。真正的少年是不识愁滋味的,一旦意识到了忧愁,便已经从青春中抽身而过。”
阅读联想:宋朝词人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少年是不识愁滋味的,如果意识到了忧愁,将从青春中抽身而过,成为未老先衰的少年。因而,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年龄段区别的,每一个年龄段有相应的成长特点。
8
“进入世纪之交,中国发生了太多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进入了改革的深化时期。较为稳定的社会生活,使得文学不再承担过多的社会政治责任,这恰恰是一个文学回到自身的沉潜时期。作家对于现实政治一定程度的疏离,边缘化的写作状态,边缘人的写作身份,反而有利于真正潜入社会生活的底层,写出独具特性文学作品。”
阅读联想:文学与社会政治责任的关系,在此清晰,文学不是政治,因而政治责任应由政治承担,而不是由文学承担。文学,应该回到自身的沉潜时期,沉潜文学之中,宛若鱼潜入水中。边缘化的写作状态,是相当于现实政治而言的,是疏离的,而不是贴近的。真正的作家,其实是一个政治生活的边缘人,只有如此,才能够潜入社会生活的底层,写出独具特性文学作品。
9
“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又在写作中回望这种生存体验对于自己和他人的意义。对于日常性经验的抒写如何更本质地贴近文学性的表达。”
阅读启示:写作,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作的生存体验,对自己和他人具有一定的意义。日常性经验的抒写,要贴近文学性。
10
“莫迪亚诺曾经说过:小说家的使命是拾起人类命运的碎片记忆。碎片记忆是易于拾取的,而人类命运的叙事则是考验作家对于整体社会经验的文学性表达。如何从个体记忆的故事叙事层面进入人性和历史的纵深,从而体现出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注,即便是记忆碎片,也是人类命运的记忆碎片。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如何记忆非常重要,对于一个人和一个民族来说,作家如何言说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记忆要记下什么。”
阅读启示:作家的使命,是拾起人类命运的碎片记忆。人类命运的叙事,是作家对于整体社会经验的文学性表达。从个体记忆的故事叙事层面,进入人性和历史的纵深,标志一个作家走向成熟。一个民族作家如何言说,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记忆要记下什么,对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来说,是至关重要。
11
“在一个物质和欲望蓬勃生长的时代,任何非功利的理想主义的生长都非常艰难,而欲望又往往会导致向更大的沉沦。”
阅读联想:我为文学的理想奋斗了十五年,已经走进第十六年,深刻体验在一个物质和欲望蓬勃生长的时代,非功利的文学理想主义的生长却非常艰难;而物质与欲望,不仅继续升温,而且导致向更大的沉沦。人间多少故事,都诠释了这一时代的现象。
12
“启蒙主义是五四以来最为常用的文学批评术语之一。启蒙大众,开启民智,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最根本的动力。启蒙他人,尤其是非智识阶层,似乎成为中国文人的神圣使命。承继这一文学传统,八十年代初中期,中国作家们仍然自信地以政治话语解释现实,试图从思想上完成对民众的启蒙与教育。”
阅读启示:启蒙读者,是文学批评术语,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最根本的动力,是作家神圣使命。比如,作家向读者赠阅自己的文学图书,就是启蒙读者的途径之一抑或手段之一,这一赠阅图书的行为,也就是作家要实施的启蒙读者的一项文学战略,以及文学使命。从文化认知来说,作家的文化认知理应高于一般人,所以应该启蒙读者。而文学的启蒙,不是像讲政治课一样的启蒙,而是赠阅自己的文学作品,赠阅自己的文学图书,让喜欢自己的读者,在静美的时光中,静静地阅读作品,感同身受,在文化认知上有了相同的认知,受到了启蒙。这一启蒙过程,宛若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对民众的启蒙与教育的途径,有多种多样,之一:以政治话语解释现实;之二,以文学话语解释现实。等等。
13
朱文颖认为:“面对一个大娱乐时代,作家要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要承担责任。面对这个时代最普遍的文化传播工具,不说真正想说的话,或者集体沉默,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好作家不仅仅是写了多少好小说,真正的作家有责任对公众发言。他们应该有勇气和智慧发出自己的声音。”
阅读启示:作家要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要承担责任,有责任对公众发言,有勇气和智慧发出自己的声音。
杨遥则认为:“在这样一个时代,如何能成为时代的符号似乎比写出代表时代的作品已经更加重要,符号力量很强大。”
阅读启示:能成为时代的符号,写出代表时代的作品,是一个作家的奋斗目标。
李新勇则认为:“全媒体时代,手机完全能充当所有阅读形式的终端,但纸书永远不会消亡,作家应主动适应让作品走近读者的方式。”
阅读启示:作家应主动让作品走近读者,比如我出版了新书,就主动问一些同事或学生或朋友或亲戚,你喜欢阅读我的书吗?如果喜欢,我送你一本。
吕翼认为:“在全媒体时代,商业运作对于文学和作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众声喧哗是现实,一枝独秀却是每一个作家的梦想。”
阅读启示:一枝独秀是我的梦想。
14
“传统作为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某种方式,让文化和生活呈现出某种延续性,从而在文学中也体现出一以贯之的美学追求和价值意蕴。随着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尤其对于作家来说,很多题材不是过时了,而是我们面对这种题材时的视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作家主观认知上的,还是现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客观事实本身呈现出来的。”
阅读启示:作家研究传统是重要的。
15
“冷硬的物质生存中,这个文本让我们重温1980年代人道主义的宽厚和人性的温暖。在一个过于喧嚣又寂静无声的时代,文学依然成为某种最贴近心灵的言说。”
阅读启示:文学是关于人性温暖的学问,也是最贴近心灵的言说。
16
“如何深层次地展开城市叙述,提高城市意象经典化的能力。中国古典意象,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等等。我们该如何寻找和发现当下城市生存场景中的经典意象?发现新的城市经典意象,并将其经典化,这将是当下中国城市文学叙事应该深入探讨和反省的地方。”
阅读启示:寻找和发现当下城市生存场景中的经典意象,是我书写城市文学努力的方向。
17
“在人类社会日渐现代化的过程中,物质的富足带来的却是精神与情感的匮乏。这是一个无法创造经典,也无法构造英雄传奇的时代。”
阅读联想:我的文学经历,诠释了物质的富足,带来的却是精神与情感的匮乏,这一道理呈现在人际关系中,只有物质的交往,几乎没有精神与情感的交流与交融,就是在本土文坛上的交流也如此。所以说,无法创造经典,也无法找到一个时代的真正英雄传奇。
责任编辑:李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