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除夕夜的思念
除夕夜的思念
作者:顺其自然师美素

除夕夜是人们远隔千山万水也要赶回去与家人欢聚的时刻,今年除夕夜我虽然由于给妻子做手术在离家千里的北京一个医院度过,但人生轨迹的无常阻隔不了我与亲人思念上的相聚。

四个床的大病房住着来自河北、江西、河南、山东的病友,连同家属也算一个大家庭了,大家相聚是缘分,除夕夜聚在一起更是难得。虽然都与家人远隔千里,但都在用手机与家人视频倾诉思念和牵挂,与朋友微信互致问候和祝愿。视频里最牵动我和妻子的是不满三岁的可爱的小孙女,那甜美的呼唤爷爷奶奶的声音,敲击着我和妻子的心扉,这时完全没有了千里的距离,仿佛还是依偎在我们的怀里,妻子喜极而泣,声音哽咽着,眼角流着泪水,我们尽享着天伦之乐,満满的幸福感觉。忽然妻子说咱娘要还活着多好啊!是的,去年除夕夜母亲尽管卧床不起,还与我们欢聚一起,还要逗逗她最喜欢的重孙女,但今年的除夕夜已阴阳两隔只有满是痛苦的回忆。母亲是今年正月二十四在北京另一个医院去世的,再有不到一月的时间就一年了。妻子的话勾起了我沉痛的思念,我很想一个人静一会,就走出了病房,在走廊的椅子上坐下来。医院里很静,不让放鞭炮的北京的除夕夜很静,我的心情却再也静不下来。小时候的这时候母亲把给我们做的新衣服、新鞋拿出来让我们穿上,然后我们跑到邻居家去显摆,跑到街上去跟着大人们敲锣打鼓的转街;母亲在油灯下给全家人包初一早晨要吃的饺子;我们玩够了回家,母亲还在包饺子,我们帮不上忙就继续在家里嬉闹,最难忘的时刻是母亲把饺子全部包好后,就给我们滚饺子汤让我们尝鲜,一个人就几个饺子,那叫个好吃啊,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那是最好吃的水饺。其实母亲做的饺子馅一斤肉配一大堆胡萝卜,经过母亲的手加工后就成了那么好吃的饺子。母亲把剩余的饺子馅放到厨房相当于冰箱的大锅里盖上盖,大年初一吃一顿,初五破五吃一顿,一直放到元宵节再吃。当时只想着饺子好吃,母亲忙活我们吃也没觉得不合理,可现在想起来都是最痛心的事情。小时候的除夕夜一去不复返了,有母亲的除夕夜只留下难忘的记忆,但怎么也没想到没有母亲的第一个除夕夜,我是如此的凄凉,甚至有些可怜,孤零零的坐在北京这个医院的长廊里,感觉这长廊很低很窄很长很压抑,让我吸不上气来,满脑子想的是母亲的音容笑貌,忽觉眼前一亮,母亲就在面前慈祥的看着我,眼神里透出一种深深期盼的光芒,这是我最熟悉的目光,母亲活着的时候我无数次被这种目光给予力量,这种力量能化解忧愁,能激励勇气,能克服困难。我深知此时此刻的母亲是在安慰我,是通过我祝愿儿媳早日康复,祝愿所有家人都平安幸福!母亲啊!您活着的时候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及时给孩子们这种攻坚克难的力量,去世了又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我这种力量,我相信这种力量能让我和妻子胜利回家,再来北京那就是八达岭长城上比脚力了。母亲!您离开我们这一年中,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您,想您早早失去了我的父亲,凭一己之力撑起有五个未成年儿子组成的家,然后挨着给五个儿子盖房子,娶媳妇,成家立业,那种常人不能忍受的含辛茹苦耗尽了您本该快乐的宝贵青春。凭着您卓越的治家能力,把一个贫弱的家庭发展成衣食无忧的20多人的大家族,在您的感召下,大家相敬、相亲,相爱,互让、互助,互凉,多么不容易啊!母亲,我真的觉得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您走的那几天里,儿孙们的悲伤就不用说了,儿媳们哭的撕心裂肺,足见您在她们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您对她们的厚爱有多重多深。爱子心无期,归家喜及辰”,“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您的大恩大爱大德让我们深感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母亲,您是我们的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您对我们的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没有您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我们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就没有我们的成长成人。就像乔治·华盛顿说的,“我的母亲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女人。我所有的一切都归功于我的母亲。我一生中所有的成就都归功于我从她那儿得到的德智体的教育。”就像高尔基说的“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就像郑振铎说的“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就像史蒂维·旺德说的“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 就像艾君说的“母爱是伟大的,伟大的母爱是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坦然反映出来;母爱是无私的,无私的母爱是因为母亲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了孩子;母爱是真挚的,真挚的母爱是在母亲的叮咛、唠叨牵挂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母亲,您走了,但您的灵魂巳经永驻我们心间。

我走回病房,妻子在偷偷抹眼泪,我说你怎么了,她说想家了。是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本该与家人欢聚的除夕夜,却在千里外的医院看病,怎能不想家!李白再飘逸也“低头思故乡,”杜甫再无私也“家书抵万金”,家是母亲温暖的臂弯,家是父亲安全的肩膀,家是儿女欢乐的天堂,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家充满了幸福,家是我们永远的根。


作者简介:师美素,男,河北涉县新桥村人,国家首批创新工程师,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邯郸市作协会员,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国家一级著作《新时期工会精细化管理与工会制度改革指导手册》编委会委员,《中国乡村杂志》中国乡村作家人才库会员。荣获多项国家专利,曾在《光明日报》《河北工人报》《中原经济报》《共产党员》《中国乡村》《老人世界》《渤海风》《关东美文》《邯郸文学》等报刊杂志及多个网络平台发表通讯、散文和诗歌;多篇散文在河北省作家协会、河北省采风学会和邯郸市作家协会举办的征文活动中获三等奖和优秀奖;多篇学术论文被省、国家级论文集和大型丛书收录。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杨柳庄革命老区人民的拥军故事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