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徐桂兰大姐好!
读了来信,你诚恳地让我说说你文章的不足,说明你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很谦虚的人,这使我想了很多。说实话,我也是一个跋涉者,一个把零碎时间用在文学创作上的业余作家。尽管写出了一些被社会承认的作品,也是我多年学习、思悟并不断实践的结果,根本没有资格传道授业,更遑论“老师”。平常文友见面大家聊文学创作的时候,我也坦诚地与大家交流,一些会议上或“讲话”或“发言”,我也谈过自己写作的酸甜苦辣,但那都是即兴交流,没甚条理,自然谈不上创作经验。今天大姐这样诚恳,不说几句就是“过谦”,如果那样在我看来恐怕是与虚伪的情形相近似。因此,我愿意把我的心得说出来,算是我们文友之间的一次漫谈吧。
先从文字说起。文字乃神灵之事,不可以不敬畏。据吕氏春秋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夜鬼哭”!意思是说,仓颉创造了文字功德感天,下粟如雨,晚上到处能听到鬼的哭声。这是为什么呢?后人解释,因为仓颉造了文字,人从此能够传达心意、记载事情,劳作中能够配合默契,有利民生,玉皇大帝高兴,便给人间下了一场谷子雨。但这件事鬼却不高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开启,人变得聪明了,一聪明就会衍生出虚伪狡诈、争夺杀戮的事情,而它就像刹不住闸的车一样下滑而去,不知所终。从此,天下不再太平,连鬼都感觉到了威胁,所以悲伤地哭了。这里我们自然不是要讨论事件本身的真伪,而是说在人之为人的初期文字有多么重要!它开启了人类文明,像一条波澜壮阔的河流奔腾不息,优秀的、低劣的;善良的、丑恶的。林林总总,集大成的就是我们今天的文明。不说远古,就在我的童年,故乡的人们还把一个人是否识字作为判断他或她有没有本事的重要依据呢!可是现在有了改变,不要说发达国家,就是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识字的文盲也不多了,完全不会写、不会读文字、数字的人已经寥寥无几。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世界的逐步丰富,信息时代知识爆炸,读写已是平常事,以至于有人调侃现在到了“写书的人比读书的人多”的时候。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对文字少了些许敬畏,多了一些随意和满不在乎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是吗?全无沟壑在胸,拿起笔来就写的人比比皆是。
不!能够写下来就已经不错了,动动笔就是文人。
《东方散文》憨仲主编曾经调侃,发了几篇“豆腐块儿”文章就成了作家,获了几个奖就“著名”了。
今天,电子终端几乎人手一只,手指一动就完成了信息交流。脱开纸笔,生活依旧。
尽管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我依然要大声疾呼文字不可小觑。不说经济生活中签订合同因为一字之差损失成千上万,就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里遵循的“一诺千金”、“落笔为证”,也是很好的证明。
我要强调的是,文字水平对一个人的事业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作家更重要。就是我们业余作者也不能有些灵感,拿起笔来就写,写了就发表(特别是网络上的文字),我感觉那样是对读者的不尊重。虽然我们今天读书写作再不用像古人那样先去沐浴焚香,写作之前还要静心半晌,但是从事精神劳动还是要有庄重感,在经过缜密的思索之后,科学地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文字非小事,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旁人负责。只要动笔,就不能草率。
再说文学。文学即人学,要深入开掘“人性”。“文学是人学”的命题由来已久,道出了文学创作的本质。对于一个以书写为乐事的人来说,不可以不进行深入地思考。“有感而发”很重要,却是不够的。我要告诉读者什么?为什么写散文而不是小说?是诗歌而不是戏剧?不弄明白“几个为什么”我看不要轻易动手。我在我的报告文学作品集《别忘记这片树林》的后记里说过,“生活是一条河,谁都可以捧一捧水来饮。你取我也取,只是采取的形式不同罢了。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在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业绩,被人们所肯定,政府可以发公文号召人们向他学习;记者可以写人物消息、人物通讯宣传他的事迹;报告文学作家可以据此创作报告文学;散文家可以写成散文;小说家可以以此为由头创作出小说,……”我的意思是说,同样的一个人、一件故事,反映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即便是用文学去表现,体裁也不是单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郑重而不是敷衍地,认真而不是泛泛地思考明白。你现在主要从事散文创作,而散文写作有其自身的标准和要求。譬如篇幅不宜太长,结构自由,富有诗意等等。都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对照它们认真地检查自己的作品,就会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进而提高创作水平。
文学创作是一个大命题,关涉的问题很多。题材问题,体裁问题,结构问题,风格问题,语言问题,大姐不妨去买一本《文学概论》读读,那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国外的巴尔扎克、高尔基、马尔克斯,国内的鲁迅、郭沫若、莫言都有大量的教人写作的文字,坐下来读读会有裨益。这里我说的都是一些通俗的感受,没有皴染理论色彩。虽然朴素,但有一点是要牢记的,那就是我们的劳动是一种开掘人性的崇高活动。丰富、复杂的人性啊,它是文字开掘不尽的宝藏!即使你书写的是一株小草,它折射的也应该是人世里的辉光。
最后说说散文。散文写作要正视事物内在的矛盾,写出思想的张力。我不止一次地说过揭示冲突的散文更耐读的话。因为我感觉,那些记录不平抗争,揭示精神冲突的散文难以演绎,却有生命力。当然了,散文作品蕴含的冲突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表现的冲突。散文不推进情节,只通过语言营造出一个独特的文学氛围,通过艺术手段释放和表达出作者的鲜明态度,使读者体会到他们心灵的颤动。
至于你说写不好游记的问题,我想这可能是一个大家共同面对的问题。有一位在文学界很有名气的人在一次散文创作笔会上曾经奉劝人们少写或不写游记。他认为,一些名胜古迹都被古人或今人写过了,很难写出好的文字。我觉得他的提醒是善意的,说的是肺腑之言。不过我想也不必这样悲观,只要你有自己独特的发现,面对一个场域有自己的思考,能够把这种思考上升到哲理层面,还是能够写出好的游记来的。你提到自己的《我站在卢沟桥上》一文,说写时就不太顺溜,写完后也不太满意,“总有些疙疙瘩瘩的感觉”,这说明什么呢?在我看来你还没有真正的熟悉它,吃透它。没有生情,没有在情感的酝酿中出现思想纠葛,没有理出一个思想的路径。比如,站在卢沟桥上的时候你看到、听到了什么?是否看到了路面的不平?狮子的表情?或是旁的什么?记住,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发现!然后进行有自己风格的深度演绎。
写作、文学创作是经验性颇强的精神劳动,要谈的问题很多,我在这里只能挂一漏万地谈一下。在结束这封信的时候,我想到了这样几句话,一定要多读书,读经典的书。研究着读,对比着读。一定要多写,勤于动笔。一定要重视文字的推敲和提炼,反复修改润色,提高作品的可读性。这也是我长期实践的感悟,与你共勉。
冯小军
2015年9月2日
[上一篇]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讲的故事
[下一篇] 开博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