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吴重镇六龙城,皇帝题牌史有名。
北宋东坡留墨迹,玉堂金殿共诗评。
“龙步青云酬壮志,鹏翔碧宇览常州。”江苏省常州位于沪宁铁路中段,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六龙城”,古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
常州称为“龙城”有多种说法:(1)一说,与常州城垣形状有关。常州城墙最早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公元892年,唐时建“内子城”,城周长约2余里。五代十国时,于921年筑“外子城”,城周7里,高2.8丈,“方直雄固”,号“金斗城”,诗云“毗陵城方如金斗”。936年又增筑“罗城”,城周27里,高1丈,东从水门桥沿大运河向西,经德安桥、广化桥,延北至西新桥、青山桥、小东门桥复至水门桥。这样常州市形成了重叠的三道城墙。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派大将汤和守常州。汤和守常州的第一件大事是于1369年修筑新城。五代时筑的罗城“大而难守”,汤和将东南西三面城墙缩小,置7个城门,城墙高2.5丈,城周长10余里,所谓“新城”。这样常州从晋太康年间筑城起到明洪武二年的1080年间,先后修筑过四道城墙,即内子城、外子城、罗城和新城。常州民间曾流传这样的歌谣:“里罗城、外罗城,中间方形紫禁城,三套环河四套城”,而常州龙城的由来很可能与城垣有关。四道城墙中,罗城、新城都十分像龟形。罗城的头部伸到朝京门外原石龙咀处,龟尾在今水门桥的通关门。而1369年筑的新城,更像一只昂首爬行的乌龟。北面青山门处似龟的头部,南面德安门处似龟的尾部,东北面的和政门(即小北门)、西面的朝京门(老西门)似龟的两只前爪,西南面的广化门、东面的通关门(东吊桥西)似龟的两只后趾。青山门外一个半月形的瓮城,似为龟的食盆,青山门附近有两口水井似龟的双眼。好一个活脱脱的龟形城垣。古人称龟为龙种,所以常州前人不直称龟城而称“龙城”。清光绪《武阳志余》载“吾郡古号龙城”。此为常州“地有龙形,故曰龙城”之说。
二说,出自常州民间流传的一则神话。传说在很早以前,常州西北有一座九龙山,山上有一座古庙。一天晚上,庙里的当家和尚弘智梦见山神对他说:“我是九龙山山神,是东海龙王的九太子,与八位兄长镇守这一带群山。最近八位兄长前来侵占我的山头,将是一场恶战,请你率全庙众僧,鸣金击鼓,助我取胜。”过了两天,正是五月初五,天空乌云骤起,狂风大作,似龙形翻滚。弘智率众僧击鼓撞钟,念佛诵经。约半个时辰,风停云散,恢复往日的宁静。当晚,和尚又梦见山神对他说:“多亏你击鼓相助,今已得胜,现在两条为首的龙已逃往宜兴山里,其他六条龙已去郡城,请你前往郡城安抚,希望他们安居乐业,为民造福,每年五月初五,可在云溪相聚。”郡城百姓得知六条天龙降临常州的消息后,就于每年端午节建造六色龙船,在白云溪竞渡。于是,自古以来常州便被称为“六龙城”和“龙城”。洪亮吉在《外家纪闻》中记载,每年端午节前后,白云溪一带有龙舟竞渡,城内是五色龙。东门是大小青龙,西门是金龙和白龙,北门是乌龙,幡伞飘扬,锣鼓喧天,六条色彩绚丽的龙舟,在溪流中穿梭荡漾,争相辉映。他的《云溪竞渡词》中还有“自古兰陵号六龙”之句。明代邹忠颖在《高山志序》里讲:“六龙阴聚于毗陵。右以铁瓮诸山,左以外城诸山,若东西门户。”这是从地形上说常州是藏龙之地。
还有一说,南北朝时期常州出了齐、梁两代15位皇帝,古代龙是皇帝的象征,传说常州古有龙气,因而出了这么多皇帝,所以又说常州为龙城。
上面各种说法,是讲常州龙城之名由何而来,但龙城之名又始于何时呢?据史料记载,明隆庆六年(1572年 ),常州知府施观民建“龙城书院”,书院取名龙城,可见,常州400多年前就有龙城之名。清乾隆皇帝六次巡视江南,三次到常州天宁寺拈香礼佛,并御笔题写了“龙城象教”的匾额。皇帝是一国之君,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他能为常州之寺题写“龙城象教”大匾,便足可表明连当年的皇帝都对常州称作龙城给予了确认。
(来源: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下一篇] 我讲龙故事:香港九龙
[上一篇] 我讲龙故事:万米“奥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