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广播剧作家刘康达由衷推荐:
《岁月悠悠——王磊回忆录和作品集》是一位共和国同龄人的人生记录和时代写真。此书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王磊作为老知青和资深报人、学者阅历非常丰富,文章涉及门类广泛,内容厚重;是因为他那质朴优美的散文笔法,十分鲜活细腻,情趣盎然;更是因为他那深沉的“仁者爱人”情怀和鲜明坚定的百姓立场,使字里行间洋溢出扑面而来的“人味”。王磊是在身患癌症后抱病完成此书的,就为把自己亲历的时代和人生经验告诉后人。他这位有5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用生命凝结成文字,以表达对亲友、对晚辈、对家乡、对祖国的挚爱,尤其难能可敬!
1998年6月24日至30日,北京市政府组织“社会保障考察团”一行六人,访问俄罗斯。我是考察团成员。这是前苏联解体九年后,我们对他们社会保障工作的首次访问调查。
俄罗斯政府对我们来访十分重视,进行了周密安排。莫斯科市社会保障委员会负责具体接待,他们利用一上午时间做了全面介绍,随后让我们实地参观了居民小区、敬老院、老战士公寓、阿富汗战争残废军人康复中心等,初步了解到莫斯科社会保障工作的整体情况。
我们在莫斯科期间,首先参观了莫斯科市西区米丁诺敬老院。米丁诺专业敬老院是政府新的尝试,其主要做法是:政府投资建敬老院,集中供养独身老人。这些空巢老人与政府签订协议,将自己的原有住房卖给政府,老人去世后,政府将其房屋出售,所得款项在银行设专门账户,由社会保障委员会管理使用。米丁诺敬老院共有120套房间,住在这里的老人,每月领取400到800卢布的养老金,还从社会保障委员会领取300卢布的生活补贴。他们每月交300卢布后,免费住宿、就餐。如果愿意也可以自己买菜做饭。
我们到这里时,老人们知道是中国客人,很高兴。她们拉住我们跳起交际舞。有的老年妇女说,我们对中国很熟悉,五十年代跟随丈夫支援中国建设,至今还怀念中国。我们参观了她们的房间,一般是里外套间,生活用品极简单。没有厨房,外间只有一个微波炉。她们吃饭很简单,习惯餐厅的面包和一盘菜,自己做一碗红菜汤,餐饮很少变化,绝没有中餐的花样复杂。
老人们在这里生活很愉快。
莫斯科政府规定,每个新建小区都要建一个社会保障中心,必须建“医疗保健站”。我们参观他们的医疗站,迎面是服务台,身穿白色服装的医护人员迎候我们。里面医疗设施比较全,环境干净整洁,一尘不染。我们问一位女医生:“在这里工作怎样?为什么选择社区医院工作?”她笑着说:“这里工作挺好的,家就住在楼上,离家近啊。”莫斯科新建小区居民楼的一层不分配,均为公共设施,项目也比较齐全,有理发、洗衣、修鞋、心理咨询、青少年帮教,还设置了文化、娱乐、健身。社保中心的服务项目总计1107项。在这方面,北京是居委会管理居民,没有医疗等服务项目,比俄罗斯相差很远。
莫斯科西区(相当于北京的区)一位五十多岁的女性区长陪同我们参观阿富汗残废军人康复中心。前苏联的勃列日涅夫与美国搞冷战,派兵阿富汗,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康复中心在莫斯科郊外,绿树成荫,风景优美。残废军人在这里享受特殊待遇,由国家负责全部医疗。满七年后,免费提供一部小汽车。我们上楼看望这些伤残军人,他们住的都是单间。一位腿部伤残的年轻战士,坐在轮椅上,正在看电视,播放的是殴洲足球。俄罗斯的年轻男人身体强壮,宽阔的肩膀,厚厚的胸部,长得很英俊。给我们作翻译的是一位学汉语的俄罗斯女大学生,名叫卡嘉。她告诉我们,这是在阿富汗战争中失掉双腿的年仅21岁的战士,意味着终生站不起来了。说着,她动感情了,在我们面前骂道:“勃列日涅夫是刽子手!”看到他们,我们很痛心。
为转变气氛,我们改了话题,问这位战士:“你喜欢看足球吗?”
“喜欢。我每天都看欧洲杯。”卡嘉翻译。
“你最喜欢哪个球队?”
“意大利球队。”
“喜欢中国足球吗?”
“不喜欢。中国足球不值得看。”残疾战士心直口快,翻译怕伤了中国
客人,招呼我们到其他房间参观。
午餐由西区区长招待我们。俄罗斯餐饮习惯是分餐制,招待客人用一张宽大的长桌,对面而坐,如同谈判似的。桌上的鲜花,奶油、鱼子酱是必备,表明高档。餐具大部分是精美的玻璃制品,干净透明,颜色鲜艳。席间,双方不敬酒不劝酒,随意聊天。俄方人员很少谈政治,但我们的团长是局级领导,他向俄方介绍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借此,俄方区长发表意见,她说,“你们的计划生育不好。女人生孩子还要领导计划?我们俄罗斯不是这样,鼓励生育。现在一些年轻人不顾及国家,不愿生孩子。”双方为此争论一番,谁也不能说服谁。我们的团长忽然问俄方区长:“你曾 经是俄共党员吗?”
“当然是。”区长毫不含糊回答。“但现在 退出了。”
“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的苏共不是列宁时的共产党。”
女区长干脆利索的回答让我们不知再说什么。这是我们第一次听到原苏联解体后,当年的苏共党员退党理由。一个政党得不到人民的拥护,自然就解体了。宴会就此结束。
工作访问之余,我将看到的莫斯科观感写下了几篇纪实:
俄罗斯纪实之一:莫斯科印象
久住北京,感觉京城很大。从通州到西山八大处,总要一天的时间,可见地域之广。况且,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天安门广场,哪个国家能与我们北京相比!
当我站在紧靠克林姆林宫的“俄罗斯大饭店”21层餐厅远眺时,我的看法改变了。环顾四周,鸟瞰具有851年历史的莫斯科城,鳞次栉比的楼房向远方延伸;夜晚遥远的路灯融化在目光所及的星光里。年轻女翻译卡嘉是我们的翻译,她就职于俄罗斯社会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她向我们介绍,莫斯科城区880平方公里,比北京城区略小一些。北京到处是人头攒动,车流滚滚。莫斯科不是这样。我们看到的城区宽大而不拥挤,郊区全部是绿化带,面积达1725平方公里。莫斯科如同坐落在绿色森林中的一座城池。
那绿化带是一望无际的苍松翠柏。当飞机抵达莫斯科上空,我从舷窗望去,郁郁葱葱茂密的树林环绕着莫斯科城,恰似一条墨绿色的飘带。亚乌扎河与莫斯科河弯弯曲曲穿城而过,莫斯科河全长502公里,清澈洁净,从红场穿过,流经市区80公里,河宽200米,最宽处1公里。在国际大都市中,没有河流大为失色,而莫斯科河又是最宽最长的首都河流,十分难得。除了河流,莫斯科周边还有明镜般湖泊散落其间,像镶嵌在一幅巨大的地毯上的颗颗明珠。莫斯科郊外座座白墙红瓦的家庭休闲别墅点缀在绿色的树林中,像蔚蓝色大海中
的点点白帆。哦,莫斯科真美!
莫斯科的美,美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1700多平方公里的森林环绕在周边,空气十分洁净。当年杨尚昆率团访问莫斯科,一下飞机,他脱口说出“莫斯科的空气真好!”因为这句话,文化大革命中杨尚昆被批评为崇拜苏修,不知挨了多少拳打脚踢。但环境需要保护。出国前,我们每人都多带了几件衬衣。
依据在北京的生活经验,每一两天都要换洗。在莫斯科公务活动安排得很紧张,每天往返几十公里去参观、考察,晚间回到饭店准备洗衬衣,但脱下来一看,领口一尘不染。临出家门,唯恐忘掉擦皮鞋的鞋刷。在莫斯科活动一天,皮鞋上没有灰尘。走在雨后的大街上,便道湿漉漉的,没有泥泞;汽车奔驰而过,不见扬尘。我每到一处都留心查看道路,多为柏油路,虽多年失修,却不见路边扔掉的纸屑、烟头。我见到一位边走边吸烟的俄罗斯人,吸完后,将烟头踩灭,弯腰捡起。附近没有垃圾箱,拿着烟头走了很远才找到垃圾桶投了进去。美好的环境需要保护,从每个人做起。俄罗斯人已经养成了好的习惯。
前苏联虽然解体,但俄罗斯人民素质不低。他们自觉爱护环境,讲究文明礼貌,维护公共卫生,这一切都已经形成了习惯。我和翻译探讨这个问题。她毫不隐晦地说,历史上的俄罗斯民族经济落后,人民贫穷,缺乏文明卫生习惯。你们看过高尔基的作品吧,反映了那个时代。前苏联从列宁开始,大规模反对不良生活生习惯。每周六全
民加班义务劳动,多数是搞卫生。苏联社会主义阶段教育人民,做了大量规定。文明礼貌习惯常年坚持,一切都会好的。
俄罗斯纪实之二:红 场
紧靠克里姆林宫墙外便是红场。“红场”一名,源自俄罗斯语,意为美丽。十五世纪时,这里是商人的贸易广场,十六至十七世纪,成为中央沙皇集合民众的场所。现仍保留一座石台,是当时发布政令使用的。十月革命后成为举行重大庆祝活动和阅兵典礼之地。
独具特色的美丽红场是莫斯科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它的面积九万平方米,比天安门广场小得多。地面铺路石用长方形的小石块,显得古朴庄严。那些石砖已经没有棱角,被磨得很光滑。翻译介绍,这些石砖是建红场时铺设的,几百年了,始终没有更换,保留历史原貌。广场上成群的鸽子在觅食,没人惊扰它们,鸽子与人友好相处,安详地在地上踱步或蹦跳。克里姆林宫塔楼上的自鸣钟每十五分钟发出悠扬悦耳的时钟声。杜马办公楼顶上飘洋着彼得大帝创立的三色国旗。那雄壮的国际歌和鲜艳的锤子镰刀红旗难见踪影,那一切已成为历史。
红场每天上午10点至中午1点不许随意出入。进入红场前排队接受检查,所带挎包杂物等小件物品要寄存。当我们正在耐心等候时,只见不远处一位扮装成列宁的小商贩在招揽游客,给他卢布,与他合影。列宁的形象成为赚取卢布的手段,无人干预。另一侧显得有几分热闹,俄罗斯共产党在集会,人不多,几十个人摇摆着红旗,高音喇叭喊叫着,不知道在讲什么。但是,围观的人不多,似乎人们对以往的共产党执政不感兴趣,对他们表现出冷漠。
在红场南端,与列宁陵墓斜对面矗立着古老而壮丽的圣瓦西里大教堂。
这是红场中最显眼的建筑。大教堂建于1560年,由9座大小不一的高塔巧妙组成,造型奇特高耸云天的塔顶放射出斑斓迷人的色彩,橙绿相间的圆形屋顶错落有致地环抱教堂周围。圣瓦西里大教堂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一种相同的感觉。深绿色的小巧锥形屋顶下是黄白相间的教堂门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可进入。这座大教堂被誉为俄罗斯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代表。
红场北端是国立历史博物馆。这是一栋建于1875至1881年的大型红砖建筑,饰有袖珍塔楼,表现古俄罗斯建筑风格。博物馆长期未开放,据说是原内容大部分是苏共历史,现政权要求改变。近日博物馆刚开馆,我们是幸运者。馆内收藏有各种历史珍品和文物500万件。有意思的是,展览突出了两个内容,一是东正教,展示古老的东正教从基督教分离出来的历史。有11至16世纪原版圣像;二是彼得大帝等68位皇帝的辉煌历史,从远古猿人到奴隶社会漫长的历史只占一间20平方米的展厅,极其简单。可能因为这不是俄罗斯的主要历史。在历史上,俄罗斯是一个强悍的民族。纵观全部展出,正如列宁早就定论的“依靠战争和掠夺维持经济平衡是俄罗斯封建社会的基本历史。”现今的俄罗斯人,往往以此为骄傲。
俄罗斯纪实之三:莫斯科之谜
在莫斯科访问期间,有个谜没解开:作为一国之都,拥有877万人口,这是个不小的数字。欧洲各国首都不过几百万人。在我的预想中,既然是首都,应该跟北京一样是喧嚣热闹的城市。可是,莫斯科大街上看不到多少人;商店里也很清静;公路上各种轿车不少,但比北京车辆少的多。那么,莫斯科的人都在哪里?
早七点,我推开窗户想看看莫斯科清晨锻炼的人群。真令人失望,街头、公园、河边一片静悄悄,只有极少数人行色匆匆。早餐时,我问翻译,“怎么不见莫斯科人早晨锻炼?”。翻译告诉我,莫斯科人一般不到外面锻炼,家中开窗通风空气就很好。现在时兴健身器,都在家中锻炼身体。
上班是早9点或10点,下午5点下班。不少人早晨8点左右才起床,你那么早看莫斯科,哪有人呐。莫斯科没有卖菜的早市,也就没有赶早市的人群。大街上没有私搭乱建的摊点,铝合金的售货亭卖鲜花的多于卖菜的。这与俄罗斯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以肉食和面包为主,蔬菜用量少。因为冬季时间长,夏季时间短,不利于蔬菜生产,产量也低。土豆、胡萝卜、圆白菜和葱头是主要蔬菜,很少有时新菜。菜价高于肉价,黄油十分便宜,十元人民币可买2斤。
莫斯科保留着有轨电车,大部分都很破旧,车身涂满各类广告。公共汽车四通八达,每站相距不远。车站侯车和车里的人寥寥无几。我和访问团同行的人悄悄议论,莫斯科真清净,绝无北京街头行人与自行车抢道,自行车与汽车抢行的景观。
有一天,这个谜解开了。在莫斯科社会保障委员会主人的热心安排下,邀请我们参观莫斯科地铁。他们说,莫斯科地铁世界闻名。来到莫斯科,不看看地铁太遗憾了。
从地铁口进去,是两条滚动式电梯,差不多有45度角,坡度很陡,电梯速度极快。来到地铁,我们看到如同北京地铁一般的人群。原来,莫斯科人上下班以乘坐地铁为主。地面上的行人不多,地铁中却很壮观。急匆匆的人流摩肩擦踵,在转换车的通道中,很少有人大声说话,人们默默地急步赶路。这如潮水般场面,比北京有过之而无不及。
翻译卡嘉给我们介绍,在莫斯科市内穿梭往来,最便捷舒适的是搭乘地铁。票价也便宜,过去是1卢布,现在2卢布。全市地铁总长200公里,长度与载客量均居世界前列。主道是环形地铁,与地面上的二环路相对应。莫斯科地铁最重要的特点是有十条辐射状路线,东南西北,四通八达,均通往莫斯科四周郊区。莫斯科是座古城,十月革命后,共产党政权继承了沙皇做法,不容许在市区扩建,所有新建住宅小区楼房一律建在莫斯科外围。住宅小区与地铁衔接。100多个地铁车站各具特色,多浮雕、雕刻,油画、壁画,有如“地下宫殿”。列车飞驰而来,停车时间很短,进入车厢后,列车快速启动,车速显然高于北京地铁。候车人几乎不用在站上等待,每分钟就有一辆。
莫斯科地铁分三层,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主要车站是天井式,。每层有各种车站,通往不同方向,地铁内很少走路。我们换乘四、五次,左转右转,简直像个谜宫,若无人引路,是不敢乘地铁的。
俄罗斯纪实之四:强化环境保护
莫斯科的环境保护和城市绿化,是刻意追求、长期坚持不懈的结果。不仅是政府规定,主要是人民自觉保护环境。
城区的公路、街道旁,不像北京市区道路两旁树木成行,而是树木成林。克里姆林周围树木较少,位于市中心地带,路面很宽,上下行各六条道。所有的道路只修快车道,没有自行车的慢行道。如同欧洲和美国,在莫斯科市内很少有骑自行车的人,偶尔见到一辆,那是儿童或年轻人在便道锻炼身体。沿街的所有机关单位或小区楼群,一律不设围墙,一片片草坪衬托着座座黄色的六层办公楼。
沿莫斯科河畔,处处是小花园,拄着拐杖的老人,推着婴儿车的年轻母亲,悠闲地在花园散步。当然,也少不了牵着狗的女人在此共享自然风光。
莫斯科政府多年来统一规划,85%的市民牵往郊区,居住在离市中心区20至50公里林木环绕的洁净小区;市区人口只占全市的15%,。三环称为“花园环形道”,三环以外是一座座花园式的住宅小区,三环以内为市中心区,房价昂贵,每平方米8千到1万卢布,相当于人民币1万到1.3万元,而且大都是陈旧木质老楼房。卡嘉和她的丈夫住在市区,花了4万美元购置了22平方米一间老楼房,那是1905年建造的旧楼。新建住宅楼由政府统一规划,都建在郊区,单位或系统没有自行建筑权。莫斯科政府批准在市区建设商业楼和教堂,但现代化的大型商业楼在市区也不多见。闻名于世的阿尔巴特街(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也是旧商店紧密相连,甚至于缺少陈列商品的大橱窗。
每年的植树节,莫斯科政府号召全民义务植树。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放弃休息,每天每人植树2棵,连续一个月植树造林。
历史上,中苏关系由友谊而成对立,走过了不平凡的经历。当时,有人从前苏联回国,批评苏联人很懒,说莫斯科郊区尽是片片荒地,无人耕种,宁可进口粮食也不开荒种地。这次,我们几次到莫斯科郊区周围考察,确实见到大片没有开垦的草地,很少有农田。汽车在公路行驶,两旁都是树林。
道路不宽,不因为修路而毁林。透过树林是几十顷甚至上百顷的草地,成群的荷兰奶牛点缀在碧绿的草原上。一些工人正在用打草机收获青草,晾干备用。莫斯科陪同人员告诉我们,为保护环境,政府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发展畜牧业。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供应城市或出口换汇。再用外汇进口小麦。农业地区或周边国家成为苏联的粮食基地。政府的这些政策多年一致,始终不变。用政府的政策和权力强行环境保护。
看来,我们对前苏联的一些批评是不妥的,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以我们的观点批评,造成了很多误会。午间,他们请我们吃饭,主食竟然是黑面包。主人告诉我们,莫斯科人已经几十年了都是这样生活的。面粉是当地或西伯利亚生产,加工成九O粉。这对心脑血管有极大好处。餐后,他们端来很甜的小面包,称为“餐后甜点”。甜点面包是进口面粉制作。由此可见,双方生活习惯如此不同。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以人民身体健康为中心,保护环境,改变习惯思维。
莫斯科纪实之五:俄罗斯人宠狗
我们走在莫斯科阿尔巴特大街上,见到一位老人可能是生活窘迫,将心爱的小狗打扮成小绅士以招徕顾客,小狗还带了一幅红框眼镜,收取零花钱。我们也掏出几个卢布,可怜这位老人吧。
像这位老人以狗做生意在莫斯科并不多见,更多的人把狗作为宠物,爱护备至。在俄罗斯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宠物。满街的鸽子,时常飞到马路中间,连汽车都不怕;麻雀若无其事地在你脚边跳来跳去,绝不像北京的麻雀那样担惊受怕。当然,最受宠的还是狗。摩托车斗车里坐的不是情人而是狗;公路上飞驰的轿车,后座尊贵的宾客还是狗。俄罗斯人出门愿以狗为伴,特别是女人,一般愿带只雄壮的大狗,像威风凛凛的保镖。狗在俄罗斯绝对有特权,年轻少妇常抱狗牵孩,这在大街上极为普遍,哪怕孩子比狗还小。进公园,到影院,乘公交车,狗是不花钱买票的。我见到俄罗斯人带狗去商场,她们也很注意维护公共场所秩序。一位少妇进超市,走到门前,拍了拍小狗的后背,狗懂得,便坐在超市门边等候主人。有意思的是,还未见主人出来,小狗便站起来摇头摆尾。原来,在纷杂的脚步声中,聪明的小狗已识别出主人的脚步声。果然,少妇走出来,狗已跳下台阶,欢蹦乱跳地在前边引路。
俄罗斯人也有惹狗不高兴的时候。我们离开莫斯科时,在火车站看到一对夫妇,上车前,主人按住狗的头,给它戴上嚼子,那狗好不情愿。“狗戴嚼子”是有关部门的规定。狗在火车上与主人并排而坐,列车启动时,也“狗模人样”地扭过头去,扫视窗外景色。半夜,我到卫生间,可巧一位男人带狗正在等候。打开厕所门,进去的不是主人而是狗。狗到卫生间大小便。
平生头一回领教了与狗轮番上厕所的滋味。
在莫斯科可以看到全世界狗的品种,各种不同品牌名牌狗,一点也不夸张。有牛犊般的大狗,有小兔般的袖珍小狗,有漂亮可爱的,也有极丑的。
有的简直就是一头犀牛,偏偏却是狗。不管什么狗,都效忠主人。我们驱车到西部区参观,看到路边一只大狗叼着一根木头的前端,两只小狗叼着后端,一前一后抬着木头走,主人倒背着手悠闲极了。可惜一闪而过,没有拍摄下这有趣的镜头。
离开圣彼得堡前,我独自走出饭店,刚走下台阶,冷不防斜刺里冲出一条黄毛狼狗,穷凶极恶地瞪着双眼,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急中生智,我弯腰作捡砖头的动作,那狗莫名其妙地看着我往后退,我直起身,一跺脚,吓得它掉头就跑。
看来,过分受到宠爱,只会“窝里横”,一到外面,便夹着尾巴,遇到事只恨自己跑得不快了。
(写于1998年7月)
(附:莫斯科社会保障基本情况)
莫斯科社会保障基本情况莫斯科市的社会保障工作由社会保障委员会统一负责。组织机构从两方面分析。从横向看,市社会保障委员会下设七个部门:1、养老金部,负责筹集和发放养老金。俄联邦政府下拨10亿卢布,有职业的人员按收入的1%缴纳税金,作为养老金。养老金部每月发放到老年人账户中。2、社会服务部,负责社会服务工作及发放各种生活补助。3、医疗康复部,负责拟定各类福利院、敬老院的管理。4、计划部,负责拟定社会保障工作计划及政策研究。5、信息部,负责社会保障微机网络管理。六、经济计划部。7、建筑部,负责社会保障设施规划和建设。
从纵向看,莫斯科市下设10个区,每个区再分为10多个小区。区和小区都是一级政府。区有社会保障委员会,小区设社会保障局,主要工作是保障金发放、医疗康复和社会服务。莫斯科市和区、小区三级社会保障机构都列入国家公务员序列。
俄罗斯社会保障项目主要包括养老金保险、残疾和死亡遗属补助、疾病和生育保障,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及家属津贴五类。
养老保险、残疾和死亡遗属补助标准。政府规定,男满60岁,就业25年,女55岁,就业25年的,按月领取工资基数的55%作为养老金。工作年限不足的领取部分养老金;工龄超过的,按每年1%增发。残疾人员根据致残时的年龄、工作年限、残疾程度,领取残疾恤金及长期护理补贴。标准是工资基数的30%至75%。男65岁、女60岁以上,18岁以下孤儿、16岁以下残疾子女可领取社会年金,标准为最低养老金的三分之二或100%。
社会保障金的来源主要由个人和单位及雇主交纳。个人按每月收入的1%,雇主按工薪总额的28%,国营集体企业按工薪总额的20.6%交纳。政府负担社会年金的全部费用,并补贴保险基金。
医疗和生育保障。所有居民均享受医疗保健待遇。医疗保健资金来源由政府支付主要部分,个人交纳一部分。他们的医疗分为两部分,治疗免费,但药物自己购买。他们重点关注育龄妇女的生育,因为俄罗斯人口在下降,国家鼓励生育。育龄妇女除正常工薪收入外,按收入的100%于产前、产后各领取10周的生育补助。同时,每月付给最低工资的补助,延续18个月。没有工作的妇女生育后政府给予1200卢布的一次性特别补助金。
失业保险。16—59岁的男性公民和16—54岁的女性公民,在职业介绍所登记,一年中至少就业12周。有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失业者,可按上年平均工资的100%从雇主那里领取三个月的失业补助。此后享受12个月的失业救济,标准是按失业前的2个月平均工资的75%计发。
儿童津贴。主要是对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给予普遍保障。儿童从出生至16岁每月可享受60卢布的补助。16岁以后,父母没有工作的可以继续享受。
但孩子如果不上学,则取消津贴。
莫斯科市保障委员会向我们介绍,每年的社会保障经费23亿卢布,市政府每年预算的43%用于社会保障工作,资金基本有保证。
王磊,1947年出生,50年党龄的中共党员。1968年从北京通州潞河中学赴内蒙凉城插队。此后从事新闻工作近30年,先后在《乌兰察布日报》社、《北京民政报》社任编辑记者和总编、社长等职务,写作新闻、报告文学和文艺评论等百余万字。长期深入基层,关注百姓命运,歌颂改革功臣,揭示社会问题,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爱戴支持和领导的重视。倡导并擅长以散文笔法写作报告文学和新闻。曾获得30多个内蒙古、华北地区和全国的新闻奖项。
刘康达,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通州区文化馆正高级研究馆员(退休)。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创作《运河人》《共和国赤子》《扫雷英雄杜富国》等广播剧作近30部,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5项、中国和国际各种奖项20余项。出版130万字的《刘康达剧作集》。获北京市“劳模”称号,个人传略被辑入《中国戏剧家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