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简介:
易人——山东蓬莱人,赵朴初弟子,古文献学硕士,我国著名书画家、诗人、篆刻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海南海风堂书画院院长,北京加利福尼亚文化交流会理事,海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八千年前,自伏羲氏推演太極八卦以降,至商周,經文王、周公、孔子三聖之研究與著述,遂建立了周易的學術思想系統。它是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究天人之際”所有學問的大原理,大法則。周易統稱“六經”。它是天地的大準則,也是人生的大通道。“易”,是簡樸平易,又循自然變化規律而變易。反之,又不易,說萬物變化者是其現象,而本自不易,至為簡易。滄海桑田,悠悠數千載,國人一直崇信這一思想,文化藝術界也對其一直闡揚至今.
書法的時空觀念,不是魏晉文人的“遷逝之悲”,也不停留于“念天地之悠悠”的迷惘,“臨歲華而搖落”的感傷。而是不舍晝夜的歷史洪流激發書者的情懷,並深化為文化傳承的思考。文人思索歷史的出發點是“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短暫的生命依附于無盡的歷史,真可謂“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而如何把自己有限的追求藝術的生命與無盡的歷史長河相融,使藝術生命永恒,永生,這才是書者應思考的問題。
人寫字,每一局部,每一瞬間,都是獨特的思維與動作,書者應把這種獨特性融入時空變遷和生命從無到有,再歸于無的序列。在觀察與表述時,筆下的線條即是心靈的回映,也是對自然界和人文世界的思索。詩人是通過瞬間的感情悸動,使心靈與客觀世界交匯,從而使心靈趨于寬容和深刻。啟功先生論詩有雲:“唐以前詩是長出來者,唐詩是嚷出來者,唐以後詩是仿出來者”。由此可見,“長出來者”自然,“嚷出來者”牽強,“仿出來者”失真!人與自然應是有機的融合,而不是牽強附會。
書法需有詩性思維,即形象思維,它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是具體的,又是朦朧的,書法創作與解決世俗問題不同,它是在一種朦朧狀態中展開,在激情與理性的沖突中完成。當這種朦朧被飽含感情的創造性的智慧之光照亮,它就會轉化為一種有秩序的情感符號。只有把理性的規矩與創作的激情結合起來,才能使多重感受變為視覺形式。恰如清代鄭燮所言:“意在筆先,定則也;趣生法外,化機也”。書法與寫詩一樣,書者必須用抽象的單純色彩的線條表現出心靈的激動!
人們敬畏大自然,但對書法藝術來說,則需要在錯綜復雜的總體上來表現人的精神。這是自然與人文思想環境的統一,是天人合一的法則與通道,是由博返約的簡易,是萬象自然的變易,是抱樸守真的不易。
[上一篇] 散文创作的几点体会
[上一篇] 岁月有情(诗歌创作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