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历史国学 > 藁城“宫文化”的命题与探究(三)
藁城“宫文化”的命题与探究(三)
作者:百草丰


“源于东汉,盛于明清”。这是藁城三宫产品包装上有名的一句宣传语。准确的说这是对该包装的商品被冠之以“宫”的称谓,用作贡品的历史的一个简捷的概括。“谁信呢?”闻之者通常都会对这句宣传语大摇其头,甚至就连产品的生产人也对之莫衷一是。

街谈巷尾,人们常常会说起刘秀打天下时,来到我们藁城,娶了我们藁城人郭圣通做皇后,见到什么什么,就大赞“好吃!”“好喝!”“好看!”遂成了皇宫用品。这种说法也太玄虚了!照此说来,刘秀做为马上皇帝、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明君,简直成了一个酒囊饭袋!

当年刘秀来到河北,也是极端艰难困苦,生死未卜,难以立足的。迎娶了郭圣通,与其舅、兵精粮足的正定王刘扬达成政治同盟后,即使称帝、立郭圣通为皇后,却遭到了刘扬的背叛,不得不诛杀刘扬。刘秀仅平定河北的战争就持续了十几年。天下太平后,本可以享誉终身的郭圣通皇后,在皇后位子上长达十七年后,竟因“心怀怨怼”而被下岗,这不能不令做为娘家的藁城人为之扼腕叹息!

像藁城区内的村名一样,有的“宫”字号的贡品确实与刘秀皇帝、郭圣通皇后有直接的联系,但却不会那样的简单。任何历史事物的出现形成都缺少不了背景、事件和人物这三个要素。做为藁城历史上产生的“宫文化”现象,当然少不了刘秀统一天下、郭圣通为皇后这个大背景。而对天下大事尚且自顾不暇的皇帝和要么陪王伴驾于戎马空从中、要么深居后宫养尊处优的皇后,又怎么会为日常生活用度这些琐碎的事情去亲自筹划操劳呢?

再说,历史上的皇帝、皇后数以百计,其籍贯也并非只一省一县,为什么只有藁城会出现“宫文化”这种现象呢?因此,可以说皇帝刘秀和皇后郭圣通与“宫文化”有关,但不一定是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或关键人物。关键人物一定另有其人,否则“宫文化”只能成为虚假的杜撰。因此,寻找这个人物的就成了决定“宫文化”这一命题能否成立的重要基础和关键。

那么,历史上到底会有没有这样一位关键人物呢?非常庆幸的是我们真的就找到了这样一位至关重要的历史人物,这个人就是东汉开国众臣中年龄最小、皇帝的小舅子,郭圣通的亲弟弟,东汉节侯,藁城人郭况。建武元年,姐姐虽然为刘秀生下了第一个儿子,但仍是贵人,刚刚年满16岁的郭况,因为处事“小心谨慎”,而深得刘秀喜爱,被委以“皇办”主任——黄门侍郎,掌管宫禁,侍从皇帝,传达诏命。次年,年小而又机灵的郭况晋封绵蛮侯,说明郭况这个“皇办”主任,不仅合格且非常优秀。这时的东汉依然是一个西汉遗留的烂摊子,战乱频仍,刘秀皇帝军务政务系于一身,日理万机。可想做为“皇办”第一负责人的郭况在工作岗位上,是怎样的辛苦劳累和默默的付出。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虽然郭况没有身披战袍,建立什么盖世功勋。然侍主护驾,日夜辛劳,十几年如一日直到东汉真正统一中国,郭况在“皇办”任一把手却从没有过任何疏漏和过失的记录,对于东汉的创建也算厥功甚伟了吧。而最难得的是他从来都不居功自傲,29岁时被提拔为首都警备司令——“城门校尉”,手握京师安危之重权。32岁加封阳安侯(今河南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乡一带,为当时东汉封地较大的诸侯国国都)。35岁便擢任大鸿胪一职直到去世,这是郭况人生中的最后也是任职最久的一个职务。大鸿胪是中国古代朝廷掌管礼宾事务的最高长官,其职责范围有:诸侯王受封,或因罪被削夺地去爵,诸侯朝觐朝皇帝的礼仪安排;为少数民族首领接受朝廷封号或朝见皇帝及外国使臣朝贡举行仪式等国家各种重要活动的组织安排。郭况出色的工作,令刘秀皇帝甚为赞赏,一直多次屈尊过府探望,“帝数幸其第,会公卿诸侯亲家饮燕,赏赐金钱缣帛,丰盛莫比,京师号况家为‘金穴’(《后汉书》)”。郭况49岁时,光武皇帝驾崩,章帝刘庄继位,感念大鸿胪兢兢业业和崇高威望,加封郭况“特进”(汉制凡诸侯功德优盛、朝廷敬异者,赐位特进)。次年(公元59年),50岁的郭况与世长辞。

郭况少年入仕,从掌管“宫门”的黄门侍郎,到掌管京城“大门”的城门校尉,再到掌管“国礼之门”的大鸿胪。期间两度封侯,奉皇命儿子娶公主为妻,与皇帝刘秀成为儿女亲家,晚年获赐“特进”。立于朝廷之上34载,德高位显,荣耀盖世,尊崇无比,为东汉鞠躬尽瘁。去世时刘庄皇帝亲自参加丧葬仪式,并谥号“节侯”,哀荣至极。这是真实的记载于前四史《后汉书》中的历史事实。    

从郭况的生平可以看到,他从16岁到29岁,正是青春年华,人生中的黄金时期,郭况做为正在创建东汉帝国的光武皇帝的“大内总管”,他怎离得开家乡的物力财力,支持自己的皇帝姐夫打江山,保障皇后姐姐安居皇宫也能享受“家乡味道”呢?这即是他亲情上份内的义务,更是工作职责上理所当然的责任所在,是他必须全力以赴要做好的事业,也是他为国家应该做出的贡献。做为“工匠之乡”,家乡岁月的吃的、喝的、用的好东西及能工巧匠无一不是他都能派上用场的取之不尽的重要资源。这才是我们理解认识“宫文化”为什么会成为藁城独特的历史文化根源所在。有史料记载:藁城区廉州镇梨园庄的村名来历就是当年为东汉专门提供生产“宫梨”的梨园;兴安镇织锦村也是专门为郭圣通皇后及宫中纺织加工绫罗绸缎“宫锦”之物的作坊等等。由此来看,郭况任职“黄门侍郎”的十几年间,藁城之地为东汉皇宫提供的物资,不会仅仅只局限于宫灯、宫面、宫酒等物。当然,有输出就会有输入。郭况在把藁城的优异的特产输送到东汉皇宫的同时,也会将全国进贡到皇宫物品的生产工艺传输到家乡,促进了物资文化的双向交流和经济发展。总之,“宫文化”滥觞于光武帝刘秀创建东汉初期,其“开山鼻祖”是东汉大鸿胪郭况。正因为藁城人、东汉大鸿胪郭况的真实历史,使藁城“宫文化”找到了坚实的历史根基,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空泛概念。从郭况的生平中,从16岁到29岁,正是青春年华,人生中的黄金时期,郭况做为正在创建东汉帝国的光武皇帝的“大内总管”,他怎离得开家乡的物力财力,支持自己的皇帝姐夫打江山,保障皇后姐姐安居皇宫也能享受“家乡味道”呢?这即是他亲情上份内的义务,更是工作职责上理所当然的责任所在,是他必须全力以赴要做好的事业,也是他为国家应该做出的贡献!做为“工匠之乡”,家乡岁月的吃的、喝的、用的好东西及能工巧匠无一不是他都能派上用场的取之不尽的重要资源。这才是我们理解认识“宫文化”为什么会成为藁城独特的历史文化根源所在。有史料记载:藁城区廉州镇梨园庄的村名来历就是当年为东汉专门提供生产“宫梨”的梨园;兴安镇织锦村也是专门为郭圣通皇后及宫中纺织加工绫罗绸缎“宫锦”之物的作坊等等。由此来看,郭况任职“黄门侍郎”的十几年间,藁城之地为东汉皇宫提供的物资,不会仅仅只局限于宫灯、宫面、宫酒等物。当然,有输出就会有输入。郭况在把藁城的优异的特产输送到东汉皇宫的同时,也会将全国进贡到皇宫物品的生产工艺传输到家乡,促进了物资文化的双向交流和经济发展。 

总而言之,藁城“宫文化”滥觞于光武帝刘秀创建东汉初期,其“开山鼻祖”是东汉大鸿胪郭况。正因为藁城人、东汉大鸿胪郭况的真实历史,使藁城“宫文化”找到了坚实的历史根基,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空泛概念。

综上所述,藁城宫灯的祥云图案,是中华传统建筑装饰“铺首”衍生而来,源自于前秦时期的“饕鬄文”。“宫文化”和藁城地名中含有“宫”字的村名一脉同源,滥觞于刘秀创建东汉时期,“宫文化”的开山始祖是藁城人、东汉大鸿胪郭况。

[下一篇] 藁城“宫文化”的命题与探究(二)

[上一篇] 元氏县姬村小河口茶棚碑记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