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宫灯的“宫”字与藁城到底有何渊源?或者说为什么藁城生产的灯笼叫宫灯?以此类推,为什么藁城生产的挂面叫宫面、白酒叫宫酒呢?质言之:为什么这种“宫文化”现象为什么会单单出现在藁城?
藁城区有自然村二百余个,滹沱河从从西北正定方向而来在藁城城北城墙脚下折转向东十余里向东北而去。滹沱河把藁城区二百多个村庄基本上做了一个南北平均划分。从这二百多个村名中,只要稍加过目,我们就会发现城区南的南营镇有个“王宫”村,城东的兴安镇有个“正宫(后改为公字)”村,滹沱河北的和张家庄镇的有“南龙宫”、“北龙宫”两个相邻的等。这几个村子的名字都带有一个共同的“宫”字。这几个村子的名称为何与大多数带着“庄”或“寨”的村子名称不同呢?虽然这些“宫”字村名字来历在正史资料里找不到任何可资佐证的文字。但在民间却有与史籍记载并不矛盾甚至相辅相成的传说,而这些传说故事却毫无例外的指向了、历史上四百多位封建帝王中唯一拥有“中兴之君”和“定鼎之君”两项桂冠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传说南营镇“王宫”村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建驰道“东垣线”从太行山井陉口下来一直向东在平原上修建的第一个行宫,刘秀当年登基称帝前曾特意到此处凭吊后,才南去高邑千秋台称帝立号的。后世“王宫”荒废,移民聚居渐成村落而得名。兴安镇“正宫”村曾是刘秀皇帝的第一任皇后郭圣通的居所,“树叶青做正宫”的民间故事传说一直流传至今。再说城北张家庄镇的“南龙宫”和“北龙宫”村,原本曾是刘秀被更始帝封为“萧王”时驻扎过的地方,后刘秀统一了天下成了真龙天子,此地开始被称为“龙宫”。也有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泰山封禅时路过住宿之地,这有些太玄,史料上并无李世民与藁城有关的任何记载。还是刘秀一事较有可能,随着漫长岁月的延续更替,刘秀统驻扎过的“龙宫”渐变成一南一北两个村落。由此可见,在藁城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凡与光武皇帝刘秀有过密切关联的村落,在其名字里都保留下了“宫”字这样鲜明而与众不同的标记和故事传说。
刘秀当年辗转征战河北,频繁活动于滹沱河两岸,迎娶藁城的大家闺秀为为皇后,这在正史里却有详实的记载。西汉末年天下动荡,群雄逐鹿。刘秀受命河北却危机四伏。为了稳固壮大势力,刘秀与真定王刘扬结成政治联盟,迎娶了刘扬外甥女郭圣通。这事发生在将近二千年前的公元24年间。次年,刘秀称帝,郭氏生下太子刘疆,遂立为皇后。《后汉书》有载:“光武郭皇后讳圣通,真定藁人也。建武元年,生皇子疆。二年,贵人立为皇后,疆为皇太子”。公元24年,藁城人郭圣通与刘秀结婚,25年刘秀称帝,年号建武(在位34年,谥号光武皇帝)是为建武元年,次年即公元26年,郭圣通正式成为东汉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长子刘疆也成为东汉的第一位太子。
这里有必要明确一下,《后汉书》中所说的真定和藁城两个地名概念和我们今天所所理解的地名有着天然的区别。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十二月,高祖率樊哙、灌婴评定陈稀叛乱,攻克东垣(古东垣郡郡治原址位于今天石家庄市北二环的东古城一带),遂改东垣为真定;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以常山郡真定附近三万户置真定国。共有真定(今东古城)、稾城、肥累、绵曼(今鹿泉城北一带)四县。“稾城”是今天“藁城”的名字最初的写法。西汉时期滹沱河南的“肥累”、“稾城”和滹沱河的“九门”县共同构成了现代的藁城版图大致轮廓。由此知汉朝时期的真定国乃郡(常山郡)中之国,辖四县三万户。今天藁城的南部为当时的“肥累”、“稾城”辖地,隶属真定国,故《后汉书》才有“光武郭皇后讳圣通,真定藁人也”之说。
光武帝刘秀和皇后郭圣通的史实,不仅证明了这些故事传说的源远流长,而且那些带有“宫”字的村名的来历也并非是荒诞不经、毫无根据。因此,藁城宫灯、宫面、宫酒等物品名字中出现“宫”字就不足为怪。
早在三千五百多年前藁城的农业、酿酒、冶炼、纺织、医疗器械等七项技术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这已是被现代考古发现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实物所证实,因此称藁城为世界发展历史上著名的“工匠之乡”毫不为过。藁城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精神已成为流淌在血液中的基因。有着世界文明“七项之最”桂冠的的藁城人能够传承历史悠久的藁城宫灯、宫面、宫酒等加工生产的独特工艺何足为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刘秀作为藁城姑爷,在辗转滹沱河两岸、平定河北的常年的战争中其衣食住行及军需物资能不得到藁城人民的全力支持吗?
综上,藁城地名文化中的“宫”字与“宫灯”、“宫面”、“宫酒”等风物特产一脉同源,都滥觞于刘秀兴汉的历史事实。这是与藁城历史特有的文明、特有的史实和特殊的历史人物分不开的。
[下一篇] 藁城“宫文化”的命题与探究(一)
[上一篇] 藁城“宫文化”的命题与探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