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历史国学 > 藁城“宫文化”的命题与探究(一)
藁城“宫文化”的命题与探究(一)
作者:百草丰

2020年藁城区著名“三宫”特色产品:藁城宫面、藁城宫灯、藁城宫酒作为河北省“燕赵老字号”全部纳入列入省保护项目名录,成为藁城驰誉遐迩带有浓郁本土韵味的“文化名片”。

文化是历史发展进步的优秀传统成果的积淀,是文明的结晶。既然“三宫”产品已成为藁城区著名“文化品牌”。针对藁城所独有的这一文化经济现象,如今有人更明确提出了“藁城宫文化”这样的概念。这个概念提得非常好,也非常精炼,是对独具藁城特色的“历史文化 十 传统特色产品”的精准概括和提炼,言简意赅,内涵准确和丰富,为我们深入了解藁城的历史文化和带有鲜明历史文化烙印的传统工艺产品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无论是国家重大节庆日还是企事业单位、家庭的庆典活动、结婚及春节等传统喜庆节日,为营造渲染节日气氛,表达欢愉喜悦的心情以及对未来最美好的期盼祝愿,在我国最传统的方式就是张灯结彩。这是在视觉上带给人们最直观、最浓烈的“喜庆”氛围效果.当然为了更突出隆重热烈的气氛也会有“锣鼓喧天”等听视觉兼具的形式登场,而美食美味美酒舌尖上的享受更是逢节必不能少的内容。

“张灯结彩”是中华民族欢度喜庆节日的重要标志,而“大红灯笼高高挂”又是“张灯结彩”的实物和表现行为、方式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藁城做为中国宫灯之乡,而大红灯笼中数量占绝对优势、深受人们喜爱的就是的滚圆式的藁城宫灯了。藁城宫灯简直就是“团圆、幸福、美好”的代名词词,成了典型的中国元素和文化符号。

为什么藁城宫灯能成为“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符号”?难道仅仅是因为它所具有的“中国红”这样的颜色吗?当然不是。这得从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中去探究思索。如今藁城宫灯最常见的是被悬挂在居民的大门口。在藁城无论是在城市乡村,民居的大门都以铁或铝合金等金属类材料取代了传统的木材,不仅更美观时尚,而且更安全便利。但无论材质如何改变,其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或标志——“门环”永远不会缺席。

在中国古代“门环”却有个非常典雅专有名称——铺首(或“铺首衔环”) 。

铺首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门饰。在古代,无论是帝王将相的皇宫、宅邸还是平民百姓的小家小院的门户,两扇街门中央门缝两侧、在一人来高的地方都装有一个类似门把手的金属环(也有呈菱形的)-----“门环”。 而衔着门环,固定镶扣在大门上的底座连同门环一起统被称做“铺首”。

根据史料记载,铺首的形象源自于先秦的饕餮纹。现代考古发现,最早出现饕餮纹这种纹饰的器物是在距今已有五千年多年 “良渚文化” 的玉器上。而“铺首”做为特定名词在汉成帝时期的童谣中就出现了,说明“铺首”作为实物存在和被广泛使用亦足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铺首”已是华夏民族传统门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兽面衔环避不祥”。为什么铺首会是“兽面衔环”的形式?当然离不开“龙所生九子”的传说,“兽面”最初也是取其警惕性高的龙子形象以“避不祥”,而“衔环”的作用除了审美的意义外,其兼备抓手和门铃的实用功能也是无可替代的。当“龙”的形象成为皇帝御用专有名词后,“铺首”的兽面也有了演化和拓展,出现了虎、螭、龟、蛇等形象还有夔龙纹、蟠豗纹、卷云纹、莲花纹、忍冬纹、斧钺戈矛纹等越来越丰富多样的被称作“中华纹”的吉祥纹饰,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铺首文化”。

藁城宫灯就密切与“铺首文化”衍生出来的密切相关的的吊挂于宫殿亭台楼阁的特殊装饰品,其意义已远远大于照明的原意。打开后的藁城宫灯,除了尺寸大小不同外,都是一个浑圆的“地球仪”的形状。上孔有挂钩拉手,下孔有丝绦吊坠,就像地球的南北两极。“两极”间有两个立柱支撑,两个立柱间都留有一个可容下手掌大小的圆孔,以便伸进去安装更换蜡烛或灯泡。从实用的角度看,这两个圆孔还是空气流循环,以保证蜡烛燃烧的最便利通道。在“两极”的红纱绸表面都镶饰着“铺首”形的“中华纹”,其形意完全由“铺首”寓意演化延伸而来。

宫灯也成了中华历史优秀传统文化——宫廷工艺用品的标志性经典装饰物品,已远非古代宫廷内夜间提在手里或挂在高处专用于照明的工具。在今天的太平盛世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无论是党政军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还是居民家庭、店铺;无论是通衢大道,还是幽静街巷;无论宫殿华堂、亭台楼阁,还是农家门户、宅院居室,普天同庆的节日,都会将大红的宫灯高高挂。在平日,但凡单位、个人的庆典婚礼也少不了宫灯的装点而增添喜庆气氛。在古代封建社会,象征皇帝御用物品标记的宫字、龙的图形、黄金装饰乃至黄金的颜色,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就是封建士大夫阶层也都是不得触碰和被禁用的,否则就是欺君犯上、十恶不赦之罪。现今这些腐朽的封建等级观念早已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以前平民不得触碰的皇帝御用的东西,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全民共享的优秀传统文化。

藁城宫灯之所以称之为宫灯,不仅因为它曾是专属于皇宫中所使用过的宫灯的一种,也不单单因为藁城人以自己特有的宫灯制作手艺,长久的为历史上的封建帝王进行过宫灯生产加工,最主要的是藁城人一直在传承着这种宫灯的生产工艺,不管是做为进貢皇宫而成为皇家用品,还是手工艺人在民间为乡亲加工或自用(当然不能触犯皇家禁用的标识),使得宫灯的制作工艺延续至今。今天的藁城宫灯,赫然醒目的依然保有历史上帝王宫廷的标志符号——“黄色”和“云龙纹”图案装饰,在高高挂起的宫灯上下两端,在日光下熠熠生辉。

这正是体现在宫灯上的“宫文化”的身份和标签,没有这个“标签”,就不能算是作真正意义的宫灯。

在传统方式上,挂宫灯的最佳之处就是大门上方两侧位置,而且一挂就是一对。这也是根植于 “好事成双”的传统文化理念。迎门而挂的宫灯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在意义在于与“铺首”的完美结合统一。铺首的寓意是“辟邪护宅保平安”,它所对的方向是门前方,兼顾左右(一左一右分工)。但在重要节日为防范邪煞来侵,就要加大力量,全方位守护门户。这就是在门前张挂宫灯的本意所在。宫灯上下的两个圆气孔,上通天下达地。正好用于弥补铺首在上下两个方位的不足。铺首上的兽首,面目狰狞威猛是“凶恶猛兽”的化身。它面朝外时刻为主人守护着门户,所以它越是怒目阔口越彰显出对主人的忠诚,就越能体现其“镇宅护家保平安”的寓意,因此被称为瑞兽。

而宫灯热烈的红色和金色的纹饰,却鲜明表达了它的“喜神”身份:它张挂的位置让人抬头仰目,不仅寓意着主人对节日的重视、抬头见喜、喜气盈门、出双入对、鸿运当头;其造型口小肚大、圆圆滚滚、两个出口上通下达,活脱脱呈现出“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可撑船”的经天纬地、豁达宽容、大富大贵形象,更兼有笑口常开、纳福聚财、运气顺畅、团圆美满之意;宫灯下端进气孔稠密整齐的丝绦装饰不仅仅为了观赏漂亮,更寓意荫庇护佑后人、世代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综上,藁城宫灯是中国历史优秀文化的结晶,藁城宫灯的造型独特,既有宫廷文化的典雅、富丽堂皇,又根植于民间的朴实和精巧工艺的完美结合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铺首文化的延伸和升华。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下一篇] 秦汉古县 隋唐遗风

[上一篇] 藁城“宫文化”的命题与探究(二)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