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功庭,1962年8月考入河北省怀来县沙城中学,1965年7月初中毕业,距今整整六十个年头了。
那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困难时期,我十四岁从沙城中心校(黄疙瘩中心校)小学毕业后,报考沙城唯一一所中学——沙城中学。我记得考完后,心里没底,像十五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不敢出家门,深怕考不上让人笑话。有一天,班里的田燕琳、韩再荣、王玉泉等来到我家,一进门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你考上了!”我们立即赶到沙城中学东一排西山墙上看榜,大红榜上真有我的名字,我揉了揉眼睛,深怕看错名字,确定无误后,我悬在心上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下了地。
秋季开学后,我们考上沙中的初一新生,背着书包,走进了素称“南有辛集,北有沙城”的全省著名中学——沙城中学的校园,开始了我的初中学习生活。我开始被分配到初一四(46)班,位置在沙中原来的东马路西侧,班主任是贾珍元老师。开学后不久,全班四十五名同学,有的因为家庭困难,没钱上学,辍学,退学;有的考上后一直也未进过校门,班里只剩下不足四十名同学。我家也因为人口多,劳力少,收入低,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非常艰难,母亲周玉梅咬紧牙关省吃俭用,掏出三元五角的学费,叮嘱我要争气,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我暗暗下定决心,刻苦学习,不辜负母亲的希望。贾老师得知我家的困难后,为我申请了每月三元钱的助学金,一直延续到毕业。由于我学习用功,当年成了班里的学习骨干,学习成绩居班里上中等,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看好。
1963年,初二开学时,我们46班变成了上个年级留级同学的一个班。全班期末考试及格的三十多名同学分别被分配到初二43、44、45班。我和杨赴园等被分到了44班,班主任换成赵素英老师,44班是一个团结拼搏好学向上的班集体,学习成绩和各项工作名列全年级前列,是全校先进班级。这一传统,一直鼓舞着我。到了新的班级,人地生疏,压力非常大,可我不甘心落后,很快适应了新的老师同学和环境,向学习好的同学看齐,争取学习成绩不下降。由于我语文、政治、历史、俄语等文科成绩较好,受到了赵素英、董信义、王瑞燕、刘娉嫆等老师的关注和厚爱。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王瑞燕老师拿着一张用毛笔字写好的大字报挂在了黑板上,上面写着作文题目是《针线包—解放军的传家宝》我很纳闷,这不是我的作文吗?老师为什么要让全班看。后来我才知道,这叫范文,王老师让全班同学们一块点评,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大家的写作能力,最终我记得老师给了88分。由于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我的文科几门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我们的初中三年生活,是非常愉快,非常有益也是难忘的。那个年代,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我们除了完成学习任务,还要参加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弥补生活困难带来的巨大压力和不足。有一年秋天,我们全班到宋家营南学校农场劳动,收割玉米、黄豆,中午在地里吃饭,住校生和老师们带着白面馒头。我家是农业户,家里没有白面,只能带着母亲做的玉米面贴饼子。中午吃饭时,董信义老师看我带着粗粮饼子,他掰了半个馒头给我吃,从我的手里换走了玉米面饼子放在嘴里。半个馒头的故事和老师的关怀让我终生难忘。这也体现了那个时代同甘共苦的师生关系,给了我好好学习,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报答老师关怀的念头。我们校园的东面是一块很大的菜园、果园,种着各种蔬菜,瓜果梨桃。每年夏秋季,我和同学们亲手掏厕所积粪肥施,菜园里果实累累,除了学校食堂用之外,每年还给我们走读生分不少的蔬菜呢。
学校的文化生活也是十分丰富的,那时除了每年学校组织体育歌咏比赛,看电影,还邀请外地杂技团来我校表演。1964年由学校齐庆和校长、杨世钧、于志沂、孙成基等老师在学校礼堂演出话剧《年青一代》,整个礼堂座无虚席。谢幕时,全校师生久久不愿离去,在全校以及全县引起热烈反响。这次演出非常成功,对加强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起到了课堂上无法替代的作用。我们”老三届”同学们每当谈起这件事大家都津津乐道 ,赞不绝口,非常敬佩我们的恩师们用心良苦和崇高师德。
1965年7月,三年沙中初中学习结束了,紧张的报考高中复习备考向我们走来。7月6日,我们班主任赵素英老师告诉我:“张功庭,你不用复习参加考高中了,学校保送你当兵,到部队后还是念书。”(那时不知道什么叫军校)这一年,在赵老师的关心帮助下,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部队成长进步奠定了基础。7月13日,我和解铁牛(初三43班)白前军(初三45班)三人被沙中保送到解放军重庆总参机要学校。消息传来,老师和同学们都向我投来了羡慕的目光,我母亲及全家人脸上流露出幸福的微笑。王天详同学还送了我一个精美硬皮笔记本,书上写了赠言“高山之鹰,五好之兵”,这一珍贵的纪念品我保存至今,充满着发小的深情厚谊。我真正地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了。学校党支部书记于正义,教导主任宋玉荣专门找我们三人谈话,教导我们不要辜负学校、老师的希望,到军校好好学习,争当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母校沙城中学。离沙时,赵老师还到车站送我上了火车,再三叮嘱我好好工作,早寄立功喜报回家。十九年漫长的军旅生涯,由于在沙中打下的坚实学习基础和受到的良好教育,为我的人生铺平了道路,给我的健康成长插上了翅膀。1968年三年军校学习毕业,我被分配到广州军区第41军122师364团,当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学员、保密员、副指导员、干事、股长、后勤处政治协理员,成为一名正营职军官。1979年2月,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中,我荣立三等功,。1984年5月,我转业到地方工作。
沙中是我的母校,也是我家六口人成长的摇篮。我从1974年~2003年在沙中居住近三十年,沙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对我都有很厚的感情,沙中各个角落曾留下我的脚印。老伴黄淑珍1970年高中毕业后留校工作,直到退休。儿女们从沙中高中毕业后,有的考入大学,有的参军入伍。现在他们当了人民教师、人民警察、医护工作者、机关工作人员,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建立了幸福家庭。沙城中学永远是我们的家。尽管我们在沙中读书时的旧貌已经不复存在,被现代化的教学条件代替,可当我走进沙中校园,听到从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像一部悦耳的交响曲。让我们这些老学友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1992年、2012年9月27日沙中四十年、六十年校庆时,我和老伴均参加了庆典活动,和久别的老师同学们相逢母校,共同为母校华诞庆寿。
2016年11月18日,我们1965届初中44班武建忠、王春贵、张功庭、沈孝平、杨赴园、李满栋、车玉柱、田占林、戴世纪、侯娉婷、许学兰、宗言平、田燕琳、陈世芳和齐正仁共十五名老校友怀着感恩母校祝福母校的心情相聚沙中,参观了校园,在和校史馆聆听了原校史馆馆长黄万鹏的详细介绍,召开座谈会,畅谈在沙中三年不平凡的学习生活,回忆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和同学们互帮互学的师生情谊 ,并在“校在心中”前合影留念,记录这美好时刻,大家共同祝愿母校沙中明天更美好。并将一面写有“感谢青春摇篮地,不忘恩师教育情”的锦旗赠与校领导。至今收藏在校史馆内。
更使我难忘的是2021年10月13日,我作为怀来县关工委青少年法律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在县关工委副主任徐正义的支持下带领全中心讲师参加了由县环保局宣教股长崔健为主讲的沙城中学“三法进校园”专题知识讲座,受到了沙中校长刘伟东及校务委员杨瑞琴、赵志斌,团委书记归立厂和广大师生的欢迎。本次宣讲是全县“三法进校园”活动收官之课。沙城中学为此项工作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讲台前“构建绿色校园,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红色标语格外醒目。共青团员为讲师献花后,崔健同志作了非常生动,具有专业法律知识,符合学校实际的《环境保护法》讲解。同学们认真听,专心做笔记,并向法律宣誓。与会领导和师生并在“三法进校园常态化、规范化,向高质量发展”横幅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三法”进校园专题讲座庄严热烈,取得了圆满成功。最后,刘伟东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在讲话中对县关工委开展的“三法”进校园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县关工委对沙中的厚爱表示感谢。怀来电视台做了全面报道。
沙城中学随着时空,随着时代,随着一代一代人茁壮成长,今天走过七十年光辉历程。沙中的学子遍布世界和祖国各地,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优秀人才和栋梁。我们不论在哪里,干什么工作,取得多么大的成绩,都不会忘记母校沙中的培养教育。校在心中,永远是我们沙城中学学子的共同心声。在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让我们新老学友携起手来,按照党的“二十大”规划的宏伟目标,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为沙城中学更加辉煌增光添彩!
(功庭口述 之柱整理)
二零二一年十二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