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早期记忆之畜力车
早期记忆之畜力车
作者:徐树仁
       自人类驯化驴、马、牛等动物作为人类的工具以来,畜力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用了几千年。一直到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出门上店、走亲访友、货物运输等,畜力车是农家的首选工具。记得生产队刚刚解散,父亲花了300块钱从集市上买回一头小毛驴。除了拉磨“做豆腐”、“漏粉”以外,还拉着驴车去距离四五十里地外的唐山市古冶区(那时候叫东矿区,我们当地称为“窑上”),冬季拾粪、夏秋季打草。拾的动物粪便用作来年种地的肥料,青草打回来晒干,捆成捆儿到滦县集市上换钱。早晨去时是空车,皮鞭一挥,到马路上就飞快的跑起来,让人感觉畅快淋漓;回来时拉着货物是重车,就信马由缰,让毛驴自由行走。人坐在车上可以打盹儿,不用担心回不了家,牲畜是认识回家的道路的。即使喝多了,也不用担心酒驾,出现扣分、罚款的现象。
       当时东矿区因煤矿较多,相对比较发达,在卫生方面要求的也苛刻一些。在马路上行走的畜力车都要求佩戴“粪兜儿”——用布做成的挂在牲畜屁股后边,用铁丝固定在车套上。不然戴红袖章的看见了就要撕票、罚款,并且强行卖给你一个。往往赶车人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当牲畜拉粪时看看四处无人,就把“粪兜儿”抬起来,粪还是拉到地上;即便到“粪兜儿”里,也在没人的地方倒掉,谁愿意带着那么多累赘?
        后来驴车换成了骡子车,除了种地收秋以外还是去打草、拾粪。勤劳就是庄稼人的本分,不可能游手好闲。有时候走亲戚,尤其是出嫁的老姑子回娘家,畜力车更是首选的交通工具。让丈夫或儿子套上车,铺上稻草或是麦秸,上边铺条褥子,惬意地坐在上面。天冷时再盖上条被子,或是一件皮大袄;夏天时遮个车棚,或是撑把伞,虽不能说冬暖夏凉,倒也不是特别的受罪。
        当年在滦县老城北关至新站火车站、汽车站之间,曾活跃着一支庞大的驴车运输队伍。他们都是附近的农民,以赶着驴车“拉脚儿”为营生,著名作家北董先生曾以此为题材写的小说《驴吉普》,有过详尽的描写。从北关到新站,两毛钱一位,三两个人就可以走一车。碰上滦师或一中学生放假要去赶火车或是汽车,一车可以拉七八个人。有时候碰上需要的,也运输一些货物,可以说这些毛驴车对当时的交通运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牛车行走比较缓慢,坐着比较舒服。有句俗语“穿大鞋、放响屁、坐牛车、上丈人家去”,讲的就是四大舒坦之一。如果牛真的快步走起来,也会走的非常快。现实生活中,如果有的人脾气比较犟,就会被称为“犟牛”、“牛脾气”。
       随着机动车的普及,畜力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当时特别普遍的农村,现在也极少遇见。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早期记忆之拜年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