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民间高手 > 乱世修志,“美化”变“梅花”
乱世修志,“美化”变“梅花”
作者:百草丰


乱世修志,“美化”变“梅花”

      “二七美化,一六岗,三八赶个贾市庄,五排十是泥乡(即丽阳)”。这是藁城区南部不知流传了几百年的赶大集顺口溜。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美化”传统大集。“美化”是梅花镇名字的旧称,虽然名称用字不同、读音基本一致,但声调上还是有明显区别的。特别是当地六零七零后,在用字和读音上基本上都是“梅花”二字,而“美化”二字的称呼早已被遗忘。为什么“美化”被“梅花”二字所取代?又是谁在什么时候正式提出“梅花”这一村名的?

      提出以“梅花”之称取代“美化”之名,并找到可资信实的历史依据的学者当是林翰儒先生。

林瀚儒(1889~1974), 原籍藁城区南营镇马庄村(东距梅花四公里)。因家境殷实,受过高等教育,191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回到原籍后,历任乡村师范教师,县教育科长和男女师范校长等职,是藁城近代教育著名的先驱者之一,著有《藁城乡土地理》一书。他在这本通俗的广受欢迎的“乡土教科书”中提出了很多有理有据的见解和主张,阐释纠正了一些以讹传讹的包括村名在内的风物故事及典故,成为近代科学研究本土历史地理及社会习俗等第一人。林瀚儒先生正是在他的这本书中,对“美化”村的名字进行了正本清源的解释,提出符合历史发展渊源的规范合理称谓。从此“梅花”一词开始渐渐为人们所耳闻。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藁城县志(续)》就完全充分融入了林瀚儒先生的“新”说法:“梅花镇在城南四十里,相传昔有梅花公主居此,一方之人咸受其益。及公主殁,其村以公主之名,名之,称曰梅花,示不忘也。今为本邑第一名镇,有警察所、保卫社、国民小学校,皆在焉。周有堡墙,计约三里有奇,为同治七年修。每月遇二七日开集,百货纷陈,贸易以棉花为大宗,市声喧阗,繁盛之况,为诸镇冠。冬期以花市为尤盛,花商麋集,市肆相属,交易之广,北达天津,南至齐鲁。诚不愧为吾邑之巨镇也。”

      可惜的是“乱世修志”,当时的中国已是军阀混战时期,新修的《县志》对社会的影响有限,一直到抗战时期,“美化”做为重要的军事要地的地名也出现在日军的军事情报中。

乱世修志,“美化”变“梅花”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的军事地图中的“美化镇”

      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六十年代,“美化”的名字还沿用保持了二十多年。后来由县政府对地名进行统一规范管理,成立了“地名办”,正式以“梅花”取代“美化”的称呼,“梅花”的名字才做为特有的地名固定使用并流传了开来。

[下一篇] 见字如面_—记书画家岳贵金

[上一篇] 远氏家风 成就了远玉华的武侠之梦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