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骧溪
“在山南一里,水至此腾涌,故名。相传溪有八景。”
——《东林山志》
东林山前流淌的苕溪水溯源而上
它为我们制造了骧溪八景*
又给了我们诗和远方
涓涓融进整个洛舍漾的风情
源自西天目山的一泓清流
曲曲折折流到这里就不再含蓄
一反常态“至此腾涌”
从遥远的昨日横贯而来
迸射出澎湃 激情与天才般的姿态
轻易就感动了两岸而居的村民们
可它又不小心弄丢了潮声
竟听不见它有多汹涌
或许它仅仅只是想重新在人前走一遭
无关伟大无需炫耀
这让我学会了一种新的语言
透明 佛性而生动
让我可以与它全新的对话
但无法完全包裹那么多的流量
我想只有广袤的河床
才会默默搜集了关于骧溪
沉淀着一直以来青春不老的秘密
*“锦峰环翠、官泽流清、菁阳返照、后浦浮晴、渔汀晚唱、北陇农耕、桑林荫绿、竹野长青”为骧溪八景。
02 千乘桥
“在东林市北,宋尚书倪思建,俗呼倪家桥。”
——《东林山志》
侧身站在千乘*桥上
从柳溪分脉而出的石溪
自足下潺潺流过汇入蜡烛港
引颈回首 向西南望
寻祖的目光越过回仙观的飞檐翘角
便是满目苍翠的东林山 锦峰塔
山风扑面而来更加坚定了步调
我从现代直入遥远的昨日
诺大的倪家庄就在眼前展露无遗
高耸的门牌楼坊和紧凑的布局
还在捍卫着东林倪氏的辉煌
“一门五进士,父子四高仕”*
在倪氏宗祠经锄堂
我见到了梦寐已久的列祖列宗
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
点燃三炷清香 满腔虔诚
我只能通过这缥缈的言语进行对话
有太多太多的话语想要倾诉
都化作了千乘桥下流淌的溪水
我的先祖们都已告老还乡
谨遵遗训“带经而锄”
在田间插秧地头种菜桥头乘凉
爱好比较研究史记写就《班马异同》
也会怀着好心情记录《经锄堂杂志》
更主要是干脆弃下纸笔
享受着膝下弄儿的平常生活
流着同样血脉的我
突然竟只能步履蹒跚呀呀学语了
我发现自己被先祖紧紧地抱着
异常地温暖而安全
用他朴素的待人接物方式影响着我
一直教会我怎样幸福地生活
就在东林山东北已无迹可寻的千乘桥上
*千乘郡(乘,音剩,汉语拼音:Shèng),中国汉代郡、国名。西汉初年属齐郡。汉武帝时分齐郡置千乘郡,郡治在千乘县(今山东省高青县唐坊镇境内),属青州刺史部。其地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西北、滨州市中东部及东营市西部一带。东汉置千乘国,后改为乐安国。唐太宗令修《贞观氏族志》,把倪姓定为千乘的郡望。
*赠少师倪称,进士;长子通直郎倪恕,进士;次子承议郎倪愿,进士;三子礼部尚书倪思,进士;倪恕长子倪祖醇,进士。
03 葛仙翁祠
“在山顶,今圯。晋仙翁葛洪……居十载而去,民怀其德,即以所居之宅为祠祀之。祠前有祭炼台,乃仙翁创设祭炼之所,傍有丹井尚存。”
——《东林山志》
特意去了“上清宗坛”茅山
景仰茅山脚下出生的盐君葛仙翁
在三真祠里见到了他的塑像
第一次端详他的容颜
我怀揣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尊敬
曾无数次想象与他的会面
却从未真正感受到他的眉目慈祥
嘴角微露的笑容如同一团火
在我的内心熊熊燃烧
像极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生命的礼赞
抱朴养身 青蒿济世
今天阳光普照 春风善良
历经风雨的丹井藤蔓摇曳清水冽冽
周边不知名的小花
都已修成正果赶着来怒放
这么好的时辰
谁还会如此不解风情
拒绝打开尘封史册多年的葛仙翁祠呢
抚摸着丹井旁的葛根藤蔓
我清晰地聆听到了有节奏的蛰音
原来这株或许得过葛仙翁亲点的葛藤
一直以来都未曾停止过
紧紧追随的脚步
早已深深烙刻在褐色的纹理间
如同我们的求道之心
等着宿命降临丰沛的雨水
作者简介:倪平方,湖州市写作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诗作在《诗刊》《诗潮》《星星诗刊》《青春》《鸭绿江》等发表,有诗集《情缆》(合著)、《原乡·东林山水说》公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