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毕生的辛酸,造就了伟大的母亲
毕生的辛酸,造就了伟大的母亲
作者:百草丰


       在藁城旧城老街满大街的牌坊中,除了“高官”牌坊、“功名”(进士和举人)牌坊外, 还有一个最特殊的牌坊,就是明成化二年(1466年)官府为教谕石麟之妻徐氏而立的“贞节”牌坊。

       石麟就是大名鼎鼎的石阁老的爷爷。石麟的爷爷在世时,藁城老家处于元朝末年的浑战之中,举家为躲避战乱曾流落到河南中部嵩山洛水一带避难。到了石麟父亲石友智时,朱元璋建立了明朝,老家基本稳定才返回老家安居,并让石麟读书修学,求取功名。石麟于永乐揆卯(1414年)参加乡试,中得举人而走上仕途,被朝廷安排到山西临晋县任教谕(县令属下抓教育的官员)。后来,原配妻子因病不幸去世,返回老家安葬妻子,续娶了藁城时任县令江西上饶进士徐聆(石麟是明朝立国后,藁城较早的位数不多的举子之一,徐令因爱其才,以女许之,后徐聆致仕落户藁城)的女儿为继室。再婚之后,石麟改调广东任教谕,徐氏随往。正统初(1436年之后不久),石麟病死在任上。
当时,妻子徐氏年方二十四岁,已怀有身孕,三个月后生儿子石玉,还有前妻留下的五岁的一个儿子石玺。徐氏带着两个儿子,跟着运送石麟的棺材一起返回老家徐村安葬。
       回到老家,徐氏一边尽心尽力赡养公婆,一边抚养两个儿子,完全靠自己纺花织布度日维持生计。可以想象,那时一个年轻女子,用自己的纤弱之躯完全支撑起一个家来是何等的艰难辛苦。徐氏不亏是进士县令的女儿,她深知对教育孩子读书的重要性,再苦再累也没放松过对孩子的教育。公婆相继去世,她依照礼节安葬了公婆,孩子也一天天的长大。
       天顺甲申(1464年)年,石玉考取了进士榜,踏上仕途,进入国家公务员序列。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石玉因中进士,徐母的感人事迹也不胫而走。成化二年政府为表彰徐母的感人事迹,特向石家赠送了“贞节”门匾,并在县城为徐氏立下“贞节”牌坊一座,开启了藁城历史上为宣扬个人事迹而修建牌坊的先例,藁城的社会风气因此受到积极的影响。
       进入仕途的石玉,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不仅在仕途上颇有政绩,官至监察御史、山西巡抚(正省级高官),而且铭记传承了母亲勤俭持家、严于教子的优良家训家风。五个儿子中,长子石玠、次子石珤竟在同年“国考”中,双双金榜题名,成就了藁城历史上“父子三进士、兄弟两尚书”的千古佳话。
       当年为生计奔波而盛年早亡的石麟因为长孙、户部尚书石玠和次孙石阁老,被追封为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夫人徐氏诰封一品夫人。试想,当年石麟去世,石家已到了房倒屋塌、家破人亡的境地。如果不是因为徐氏的坚强和坚持,石家哪来的绝处逢生、兴旺和发达?更何谈会成为声名显赫的“诗礼簪缨之族”?
       虽然在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石阁老的奶奶徐氏连自己的名字也没留下,而被人以徐氏称之,甚至连姓氏都省却而直称“石节妇”(徐村石家祖莹有“诰封一品夫人石节妇墓”),但徐氏对石家的恩德和贡献感天地、泣鬼神。所以有民间传说,“石阁老”老家徐村原本不叫徐村,就是为了纪念感戴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为了让她的事迹万古流芳,启迪教育后人,才改名为徐村的。此说不论真假,但世间总有真情在,却是古今不变的道理!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读书的感受 ——把自己放进书里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