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挚友伴我人生路
挚友伴我人生路
作者:刘维嘉

    三十年来,有幸从事残疾人工作,有幸结识《挚友》并成为我的莫逆之交,更有幸深得《挚友》杂志各位编辑的扶助,让我在写作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束奇葩

记得1988年10月31日,我参加了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下午散会后,我在休息大厅见到了残疾人作家史铁生、朱宪臣、张骥良等残疾朋友,他们围在一起畅谈人生,谈笑风生;畅谈写作,情深意浓,动人的情景深深地感染我,至今难忘。之后,我结识了担任大会手语翻译的市残联干部招寿棉,他送给我一本《挚友》,让我爱不释手,这是我见到的我们残疾人自己和残疾人工作者的杂志,感到十分亲切。

“挚友”,顾名思义,意思是交情深厚的朋友,三十年来,我们真的成为这样的好朋友,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无论是学习还是写作,《挚友》都给予我极大的帮助,成为我一生中遇到的又一位良师益友。

1989年5月,我从工厂调到通县民政局参加通县残联首次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同年11月,我担任了县残联副理事长,去市残联的机会就多起来。当时,市残联在西直门内前半壁街甲22号两层小楼办公,1995年4月26日搬入广内大街318号,后来又搬到丰台区右安门外玉林里现在的办公地点。每次去市残联,我都要去编辑部串门,向编辑请教写作遇到的问题,有新出版的《挚友》就带回去。

《挚友》创刊于1988年4月15日,当时是北京市残疾人协会主办的会刊,为双月刊,市残联成立以后,自然成为市残联的会刊。办刊的主旨是宣传党和国家以及北京市关于残疾人事业的有关政策和法规;报道全市残疾人工作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各界扶残助残的典型事迹;交流残疾人工作经验和传播残疾人工作知识;讴歌自强不息、乐观向上、顽强拼搏、爱心奉献的优秀人物等,是全面系统记述北京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资料性文献,是对市志的延伸、补充和发展。不仅具有理论性、知识性、政策性、指导性、纪实性、激励性、文学性、历史性、专业性和宣传性等诸多特点,而且在储存信息、传承文化、服务当代、垂鉴后世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最初的《挚友》栏目主要有春天的事业、残疾人工作、调查研究、区县残联专版、多彩的世界、大视角、情暖人间、自强、法制园地、康复之路、文艺天地、环球采风等。如今有卷首语、特别关注、不忘初心跟党走、自强之歌、情满人间、基层采风、人生感怀、法制园地、百家论坛、研究与交流、老物件、慈善公益、大家学手语、艺苑文萃等20多个栏目。

三十年来,《挚友》越办越好。最初每期32个页码,从2005年1月开始,《挚友》由小16开改为大16开,每期页码增加到52个页码。从整体设计、编辑、排版、纸张、美术等方面看已经达到专业杂志水平。由于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深受广大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喜爱。《挚友》已经成为展示北京市残疾人事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窗口”和残疾人事业发展史的长镜头。

这本杂志对于各级残联组织和残疾人工作者落实党和政府关于残疾人的政策和法规,宣传和动员社会各界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更好地开展残疾人业务工作,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特别是在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的社会地位发生深刻变化,各项业务领域全面开展,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推进中,《挚友》发挥了积极的、独特的推进作用,作为工作了三十年的残疾人工作者,我是深有体会的。

勤奋耕耘的编辑

《挚友》创刊三十年来,到目前已经累计出版180多期。从事文字编辑的人都知道,杂志的编辑们要阅读和筛选大量投稿,还要约稿、组稿、选稿、审稿、编辑、校对、印刷和邮寄,可想而知,工作量有多么的繁重。

编辑工作是一种机械重复、无比枯燥的工作,同时又是神圣的、包容的、仁慈的。《挚友》编辑们在编辑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始终保持着人道主义的情怀和对弱者的同情心,善良心。他们甘当绿叶、铺路石、桥梁、纽带的精神令人赞叹,值得我们学习。

三十年来,《挚友》的编辑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面对窗外喧嚣、纷扰和浮躁的搅扰,面对身边物质世界的诱惑,始终保持着那份初心、良知、人性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始终执着地坚守在陋室,坐在电脑桌前,甘于寂寞,潜心创作和编辑,不辞辛苦地在编辑岗位,在发展残疾人事业的良田勤奋耕耘。在《挚友》编辑们的身上,不仅体现出对残疾人事业的热爱、敬业、创新、精益求精和奉献精神,而且体现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厚重的历史感、时代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在他们身上浓缩着家国情怀和深厚的民族精神,他们和那些为人类幸福而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人一样,令人敬佩和赞叹。

他们就像残疾人事业发展历史隧道的史官和接力人,接好前者的接力棒,继续往后传递。

实现当作家之梦

从上中学开始,我就喜欢文学,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当然,也有长大了当作家的梦想。

参加工作以后,我先后参加了“河北新闻与文学刊授学院”、“河北作家摇篮刊授学校”、“全国职工文学创作函授讲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汉语专业学习期间,面授课程安排在西城区厂桥电教馆上课,时间是晚上7点至9点,我在工厂完成生产定额,顾不上吃饭去挤公共汽车上课,回到家时常深夜。

我正式从事写作是1986年,我担任了通县残协委员和通县伤残人体协副主席,1989年5月从工厂进入县残协参与县残联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11月底担任了县残联副理事长。后来担任了《民政之声》报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同在蓝天下”栏目通讯员,写的都是通讯报道和消息。1991年《挚友》第三期(总第18期)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文学作品《攀登莲蓬山》。这篇散文发表后,对我是极大的激励,《挚友》就像文学拐杖,助力我踏上写作的征途。三十年来,我写的散文、调研材料、工作交流、杂文等不断在《挚友》发表,还荣幸地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自从参加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以后,我在互联网建立了新浪博客,开始文学作品写作。那时候,我在单位分管党务和大部分业务工作,同时承担着单位的公文写作任务,社会活动也很多,虽说工作繁忙,但是,我把写作当成释放压力,净化心灵,提高个人品质和修养的重要途径,写了大量的散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和杂文作品

至今已在《中国作家》《人民文学》《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散文家》《北京作家》《北京纪事》《当代人》《散文百家》《散文选刊》《唐山文学》《挚友》《运河》《今日头条》《采风网》《江山文学网》《散文网》《上海文艺网》等百家媒体发表作品数十万字。

部分散文入选《中国散文大系》(抒情卷、旅游卷)、《中国最美散文》《北京大运河的浪花》30多部文集。著有《滋味儿》等四部散文集,分别被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通州图书馆、通州档案馆、浩然文学纪念馆等永久收藏。

这些年来,获得首届“林非散文奖”最佳散文集奖,第五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一等奖,《人民文学》杂志社等共同举办的第六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海内外游记征文大赛优秀奖第三届河北文学艺术“彩凤奖”散文组一等奖2019年京津冀残疾人文化交流活动散文类一等奖首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通讯类一等奖等40多个奖项。

自己写的一些关于残疾人工作的稿件和论文不仅获奖,还被编入中国残联、北京市委政法委和市残联的书刊或论文集。2007年在国务院妇儿工委等国家七部委举办的研讨会上,我针对预防儿童残疾问题作了重点发言。在市残联2017年《挚友》通讯员培训班和全市残疾人写作培训班与学员交流了自己的写作体会。首都之窗、新华网、凤凰网、通州电视台等百家媒体对我从事写作的经历进行了宣传报道。2018年秋季,通州区委宣传部和北青社区报社拍摄了《影像记录100个通州人 | 义务史官刘维嘉,用文字传承通州历史》的专题片。

在《挚友》编辑部领导和各位编辑的培育和帮助下,我在写作道路上已经行走了三十年,先后成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理事、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文史委特邀委员。

还担任了一些报刊的专栏作家。近年来又担任了北京市残疾人写作学会副会长、河北省采风学会第一分会会长、北京市通州区中仓文学社副社长。面对这些,由衷地感念《挚友》,感念主编、副主编、编辑主任和各位编辑。

我和众多热爱文学写作的残疾朋友一样,在文学道路上,从匍匐前行,到在爱心帮扶下,拄着以笔化做的拐杖,重新站起来,攀上了神圣的文学高地。我深有体会地这样想,面对残疾,写作能够拓宽我们人生的宽度、广度和深度,助力我们不断向梦想抵进。

写作已经成为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是这样想的:百年风雨已过,生命化作了烟云,功名利禄如枯叶飘零,唯有自己的文字留在了尘世间,那才是你的生命印迹。对写作者而言,不管对人类的进步有多大的作用,但毕竟远远胜过一片空白吧!

自古以来,正是无数个写作者,在默默无闻地充当着历史的接力棒,延续祖国的历史文脉,我就是要做这样的写作者。

感念《挚友》,感念各位编辑,感念在写作征途助我前行的诸多良师益友。

 

2022年8月16日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我们走在幸福的大路上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