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7月的一天上午,中共邯郸县委书记、县大队政委李著前,县长尤兴武等县委一班人正在永南区[1]牛堡村一户农家召开县委会议。突然,在门口站岗的战士发现了一伙敌人正向这里奔来,形势非常紧迫。李政委(大家都这样亲切的称呼他)得知情况后,沉着冷静,指挥大家立即突围,为保护群众少受伤害,他要求尽量不要开枪,把敌人引出村子后战斗。刚到村北,又遭到另一股鬼子的突然袭击,原来狡猾的敌人早有了充分的准备。就在李政委带领干部群众转移的时候,大家刚跑出去没多远,他就不幸被敌人的子弹打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突围过程中,一位青年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工商局长白佩行(大家叫他白监委)躲过敌人的搜捕,成功脱险。在发生交火后,附近的县大队赶来支援,敌人急忙撤退逃回肥乡县城。
李政委牺牲后,附近的干部群众陆续赶来,悲痛万分,悼念这位年轻可亲可敬的县委书记。随后将其安葬在村北大庙旁。直到解放后将其灵柩迁入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供广大干部群众瞻仰悼念。
县委当时开会所在的农家就是我的爷爷王安义家,在危急时刻营救白监委的青年也是我的爷爷王安义。这是我从亲友和《邯郸县党史资料(第三集)》所了解的。我小时候曾不止一次地听父亲和本家的老人、亲戚提起李著前等革命领导在牛堡村开展抗日活动以及爷爷参加抗日斗争这段往事,脑子里当时只是有个大概的印象。直到近几年,我有幸从《邯郸县党史资料(第三集)》看到李著前烈士光辉的一生,而且还和我爷爷有着一段崇高的革命情谊,这使我对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的形象也随之在我的心中慢慢清晰高大起来……
李著前,又名屏藩、介同,字著前,1920年出生于永年县城的一个大户人家,自幼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优异。但他放弃优裕的生活享受,追求民主与进步,十六岁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十七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八岁听从组织安排,勇挑重担,担任邯郸县工委第一任书。在其后的六年间,他担任县农会主任、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等职,在邯郸县、永北等地领导开展抗日斗争。他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依靠群众,壮大革命队伍,与日伪进行了顽强的革命斗争。面对艰险的斗争环境,他带领干部战士在毛主席像前宣誓“县不离县,区不离去。”誓死坚守岗位,在敌后建成了一个个坚强堡垒。 他造枪械打土匪、使巧计除叛徒、发动群众灭蝗虫搞生产、在青年学生中成立党的外围组织”星火社“开展秘密抗日宣传活动。在他的领导下,邯郸县委、县抗日政府和县大队一次次粉碎敌伪的围剿企图,开辟和巩固了邯郸抗日游击区,创建、壮大和发展了邯郸县党的组织、人民政权和武装。他不怕敌人威胁,在家里遭到敌人残酷破坏的情形下,依然保持坚强的革命斗志,与敌人作坚决的斗争,表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高尚的革命情操。他是中共邯郸县委和邯郸抗日县政府的奠基人之一,也是邯郸县党史和革命斗争史上最杰出的领导人之一。1944年7月1日,李著前在牛堡村开会时,因奸细告密遭日寇偷袭不幸牺牲,用他年仅二十四岁的年轻生命在邯郸县党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李著前烈士的革命经历,也给我们家带来很大的影响。在李政委等革命同志的宣传教育下,我的爷爷王安义思想认识更加坚定,保家卫国、抵抗侵略的决心更加强烈,为县委革命活动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出钱出物,站岗送信,保护县委领导和同志们的安全,为敌后抗战奉献自己的一己之力。爷爷的行为在无形中也影响感染着一家人,爱国敬业将始终作为我们一条家训传承下去。
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人民生活幸福,正在齐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但无论过上什么样的美好生活,都不应该忘记曾经的艰苦岁月,不应忘记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烈士们。
李著前烈士千古!
注:[1]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永南区划归永年县管辖。2014年3月,永年县姚寨乡划归邯郸县管辖(托管)。2016年9月,永年县改设邯郸市永年区,姚寨乡、南沿村镇、小西堡乡划归邯郸市丛台区管辖(经开区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