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心跳,仿佛都能听见声响;所有的目光,都是那样期待与滚烫。拂去历史厚厚的封尘,今天我们共同举杯,把河博70年的峥嵘岁月深情回望,回顾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成长。
1953年4月,在保定市莲池书院内,绿树掩映中的一幢灰砖二层小楼,迎来了它生命中的春天。这幢小楼可不一般,河北省博物馆的筹建处就设在这儿。这里成为了河博70年筚路蓝缕的发端。刚入职不久的一些年轻人,从此与文博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专家回忆,博物馆刚开建的时候,并没有像我们现在这样有专门的场馆,艰苦条件可想而知。但这些年轻人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在他们心中,从走进博物馆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坚守。
没有文物,他们就下乡四处征集,捡拾沧桑岁月给予的馈赠;没有馆舍,他们就借用展厅,用滚烫火热的初心,淬炼文物矿藏的丰盈。
他们就像辛勤劳作的农夫,用秋天的犁铧,翻阅着文明土地的厚重;他们又像是诗人,用篆、隶、楷、行在稿纸的田垄上挥洒耕种。
就这样,伴随着四季更迭的成长,一批又一批河博人用不停歇的脚步追根寻源,与历史对话,和祖先交谈。尽管他们不知道未来能有多远,但却带着无边的遐想和青春,走进了这充满无数未知的时空之间。
他们就像是蜡烛,燃烧着历史经线搓就的芯捻,照亮了子丑寅卯、甲乙丙丁;他们又仿佛是篝火,点燃着岁月拓印的年轮,温暖着东西南北、春夏秋冬。
70年了,整整70年了。7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用炽热的目光,穿过苍松翠柏掩映的古莲花池,看到天空一片湛蓝,记忆再次回到遥远的从前,那时的天空就是这么清澈光鲜。
河博的70年,不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类年龄,也不同于自然界树木的生长,辨识的仅仅是扭曲的年轮圈。河博的成长,背负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也承载着文博前辈的理想、奋斗和期盼,饱含着几代河博人舍身忘我、坚守在文物保护第一线的追求和奉献。
我们徜徉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那一朵朵浪花都记载着古莲池的沧海桑田;我们流连在这文化的殿堂里,那一块块碑刻都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内涵;我们激动在那千古不朽的诗篇里啊,每一个章节,都书写下燕赵华宝绽放新颜的春天。
物华苒苒,弹指一挥间。整整热情了70个春秋啊,可今天我们还有抒发不完的情感。博物馆,如广阔博大的课堂,教我们去解开心中的困惑谜团;博物馆,仿佛是一页页精彩的课本,打开它便是有益的开卷;这就是博物馆,民族的血脉绵延多长,它就相伴我们行走多远。
走过70年流金岁月,转动的年轮使我们懂得,历史不只在教科书里,更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脚下。正是一代又一代河博人,用他们的坚守与执着,激励着后来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70年,是一曲河博人岁月如歌的铿锵。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学者,还是初露锋芒的青年专家,一代代河博人将自己的青春热血奉献给了河博,奉献给了他们钟爱的文博事业。作为新时代的文博追梦人,走在新长征路上,让我们不忘本来,开创未来。
70个春秋风雨兼程,70载辉煌与时俱进。前进中的河北博物院,依然是朝气蓬勃、活力十足的翩翩少年。让我们像前辈那样,怀揣梦想与荣光,在新赶考路上,续写辉煌,再谱新篇。
北方名城,巍巍学府,70年栉风沐雨芳华依旧。岁月悠悠,时光有痕,今朝青青河博正云帆高扬。站在河北省博物馆旧址旁,我依稀看到一帮年轻人忙碌的身影,那座起步处的灰砖小楼依旧灯火璀璨,如灯塔般引领我们在新的起点一路高歌,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