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风雨大渡槽
风雨大渡槽
作者:真心汉子

当嫩嫩的小草伸出脑袋偷偷打探春天的消息,当红的黄的蓝的紫的白的粉的花儿在风中摇曳,如星星般闪烁,人们一窝蜂似的到康庄大渡槽游玩,他们在水库边扎营野餐,在湖水里荡舟唱晚,在渡槽四周载歌载舞、流连忘返,微信、抖音、快手里人们一遍遍谝着自己的幸福和快乐,每个人身后都是大渡槽默默无语的支撑和陪衬。邯郸首家卡丁车越野俱乐部在大渡槽北侧上线,拥有休闲竞速赛道、专属越野赛道两个场地,赛道全长4公里。大渡槽,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连著名演员杜旭东也来拍电影呢。
大渡槽是什么时候修的?谁修的?修了多长时间?用了多长时间……带着满脑子问号我查阅了资料,走访了当年修建渡槽的村支书、民工、资料员。当我第二次去采访卜有善老先生的时候,他拿出一个笔记本,是收拾老屋时才找出来的。笔记本巴掌大小,紫色的塑料皮,发黄的纸张,工工整整的字体,记满了各种各样的资料,如指挥部组织、领导讲话、规章制度、参加人员、人员分工、好人好事、有关数字等等,一下让我穿越到四十多年前,把脉时光的经线,走进一群奋斗的身影、不屈的灵魂。
一 青萍之末
站在张庄水库的右岸,邯郸县康庄公社党委书记柳培旺的眉头拧成了疙瘩。
左边是一汪清凌凌的湖水,右边呢?高高低低的农田里,玉米还不及他的腰部,黄黄的,蔫蔫的,丝毫没有欢迎他的意思,玉米穗还没有他的拳头大。红薯藤细细的,像吃不饱的社员一样,有气无力地蜷缩着身子,叶子四边微卷,没有一丝挣扎的勇气,有三、五棵水灵一点想伸胳膊展腿的,被恶狠狠的风一通海扁,被过路人一脚踩烂。棉花棵子懒得伸直腰身,棉花上落满一层又一层的尘土,已经失去了本来的面目,有的一瓣一瓣地僵硬、腐烂、等待死亡。
拖着沉重的脚步,他沿着水库边慢慢向北踱去。
两里地后,一片片玉米的森林攫住了他的目光。黑黝黝的叶子,颀长而粗壮的身子,一尺长的穗子,剥开,一肚子的晶莹、饱满。
沿着浇地的垄沟,他发现了一高一低、两段小小的渡槽。低的那一段有六、七十米长的样子,另一段近百米,红砖、石灰垒就。随行的部下告诉他,这是两年前康庄村支书步从书发动社员们修的,有了这个渡槽,村东的400亩地就摆脱了“望天收”,村民的缸呀、仓呀肚子里就满登登的。
“啊!原来秘密在这里呀。”他笑了。
第二天夜里,他到了步从书家里,窗台上的煤油灯忽明忽暗地闪了一夜。
一周后,一个想法在柳培旺书记的脑子里挥之不去,让他茶饭不思、睡觉不稳。
又一周后,《关于修建康庄水库扬水站的提议》提交公社党委扩大会进行审议并全票通过。也有提出不同意见的,主要涉及钱、物如何筹集的问题,柳书记拍着胸脯承担下来。当大渡槽修建完毕,决算出20万的时候,他张大了嘴巴,瞪直了眼睛,后背有一股凉气扫荡。
又一周后,康庄公社《关于修建康庄水库扬水站的报告》摆在了主管副县长的办公桌前。
二 风起
秋收已过、秋种也接近尾声,麦芽子如针尖一样若有若无地钻出地面,没等县里的批复下来,康庄公社召开了修建康庄水库扬水站的会议。
第二天一早,康庄村支书步从书、张庄村支书张和堂、石坡村支书李国振、师窑村支书任富田分别带领三、四十个能吃苦耐劳的男子汉们开始起石头、背石头。扒开东岗地浅浅的土层,就是一层又一层的红石头,就是这些免费的宝贝疙瘩们给了大渡槽以生命。红石头们结束了暗无天日的日子,终于派上了用场,高兴得唾沫星子四溅。对干活的汉子们不管饭,没有补助,只记和生产队下地干活一样的工分。各小队库房里正做着美梦的大锤、二锤、小锤、手钻被一阵风刮到工地演奏生活咏叹调,长钎、短钎、撬杠们拉起命运交响曲。只看到一群群穿着破破烂烂的男人们忙碌的影子,有的带着露着破洞的手套,有的连破手套也没有,人们的手黑、瘦,但是却青筋暴起,冬天里,风从四面八方伸出刀子在他们的手上留下道道印记,长的短的、深的浅的、纵的横的,看着让人揪心地疼,可是人们没有去和风计较,他们在风中似乎咀嚼出馒头的甜、醋的酸、芝麻油的香,为孩子们块儿、八毛钱的学费向好友张口的为难和愁苦烟消云散。
柳书记这边一刻也没闲着,修建扬水站还需要不少的物资,可怎么办呢?
他组织了宣传队,到在康庄公社地皮上的陶一、陶二、邯郸县、鸡泽、馆陶、广平等煤矿演出,到驻地的兵营联络感情,请求支援。煤矿送来了炸药、沙杆、钢筋、水泥,部队答应了数万块儿砖头。别人的东西也不是大风旋来的,他一个一个登门致谢。
没有细沙,他派人到永年县、保定地区曲阳县去联系、洽谈。算算水泥、钢筋还不够,他硬起头皮到和自己关系密切的单位化缘。
他指派公社、村里的土专家们开始测量、核算、设计……
他三番五次地跑水利局、县政府,摆事实、讲道理,求爷爷告奶奶,在秋冬交替之际,一纸红头文件下来了。
随着文件一块儿来的,还有县水利工程组的6名成员,带队的是水利局的一名副局长,最主要的是县里给了8万元的资金支持。
这真是及时雨呀!有了这8万元资金垫底,就能让面黄肌瘦的民工们每天吃上饱饭,虽然还得以玉米面窝头、高粱米为主,但每隔半个月割上几斤猪肉熬点大锅菜就能让他们有过年的感觉;就能给他们每人发一副手套裹住满是裂口的干巴双手;每人发一条毛巾擦擦成串滴下的汗珠;就能给汉子们简单包扎流血的伤口;就能……。那一刻,身材瘦小但以倔强著称的柳书记差点儿掉下眼泪。
三云涌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公社党委立即成立了康庄水库扬水站工程指挥部,柳培旺书记任指挥长,由县水利工程组组长王爱莲、乡革委会成员和存堂、康庄公社供销合作社主任王智和任副组长,指挥部下设政办组、施工组、后勤组等。政办组主要负责政治学习、会议的组织、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考勤、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评比、宣传等,组长由和存堂兼任,县水利工程组副组长、县文化馆馆长梁春堂兼任政办组副组长;施工组主要负责人员的调配、工程的测绘、设计、计划、安排、实施、质量监督等工作,组长由王爱莲兼任,县水利工程组成员、测绘工程师蒋时言任副组长,组建砌石连、开渠连、预制连、机电组,随着工程的进度后来又组建了建槽连;后勤组主要负责物资的筹集、调配、保管、会计、食堂、医疗、警卫等工作,组长由王智和兼任,张庄村支书张和堂、供销社姚振川任副组长。
柳培旺书记仿照部队建制,公社成立了营一级组织,自任营长,四个村成立连一级组织,连长由支部书记兼任,村小队成立排一级组织,小队长任排长。这样安排下来,如打太极一样节节贯穿,如臂使指。
人一上百,形形色色,为了便于管理,他指导政办组建立了上下班和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财务保管制度、奖罚制度。“己不正,何以正人?”作为领头雁、带路羊,他没有搞丝毫的特殊,早出晚归,一头扎在工地。指挥部的人看柳书记都带头遵守制度,谁还敢走样?民工们见了他都异常热情的打招呼,眼睛里恨不得伸出四双手给他鼓掌。
他指导政办组制定了评比条件和评比办法。十天一评比,一月一总结,先进单位实行流动红旗制度,对个人的表彰分模范个人、先进个人两部分,模范个人每人奖励笔记本一个、手套一副,先进个人奖励笔记本一个。在任务最艰巨、工作量最大的节骨眼上,对所有参加的民工给与每人每天0.6斤的粮食补助、每人每天0.06元的现金补助。那年月,一张奖状、一个小小的笔记本就让人血液沸腾,更别提粮食、现金的补助了,让民工们如打了鸡血般疯狂。
在现今大渡槽尾渠三分之一处的北侧约200米的地方搭起了指挥棚, 1974年11月15日,彩旗猎猎,标语红红,康庄水库扬水站施工典礼大会的胜利召开宣告了工程的各项工作进入正式施工阶段。
于是,在康庄水库东岸方圆两公里的地方摆开了战场,一时人欢马叫、尘土飞扬,到处是风风火火忙乱的人们:铲土的、抬筐的、起石头的、背石头的、赶着牲口拉石头的、打磨石头的、垒墩子的、绑沙杆的、搭架子的,和水泥的、安滑轮的……
指挥部的高音喇叭里,广播员吴爱婷用她那女性特有的嗓音时时高喊着口号,宣讲着好人好事、典型事迹。
王富是一名水利工程师,作为县水利工程组的一员,专门负责扬水站的设计、施工,这是他参加工作后负责的第二项工程,但修渡槽却是初次。当时他三十多岁,吃住在工地,一两个月不回家,对工作更是一丝不苟,他尤其重视工程质量,两眼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砖头、一块儿石头,可揉不进一粒沙子。高大,白净、特别爱整洁的他几个月下来,黑了,瘦了,身上脏了顾不上洗,衣服上不是汗迹就是泥点、灰尘,胡子已顾不上一天一刮,成了一堆乱草,“吾辈已是蓬蒿人”。笔者联系有关人员想采访他时,他刚刚去世一周,留下终身的遗憾。
康庄村民步正谋是方圆有名的能工巧匠,村里的那两段小渡槽的设计就出自他的手,这次,他被充实到施工组,负责专业设计、施工检查、督查等几项工作,除设计图纸外,他脚步不停地来回巡查、测量,没有丝毫的马虎,还和民工一起起石头、推排子车、垒墩子,那里缺人那里就有他的凌波微步,一刻也不得闲,民工们都说马正谋脚下踩着风火轮,给他起了雅号“马不停蹄步正谋”。
村里的女汉子们也来了。“三个女人一台戏”,那里有了女人那里就有欢声笑语;“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女人让生活的苦、身心的累消弭于无形。工地上活跃着三分之一的女汉子,张庄村的杨春叶敢和男人们打赌比赛背石头。当两个人抬起重量是她体重约两倍的石头放在她的腰上时,看热闹的人们都为她紧紧地捏着一把汗,当她双腿后挺微微弯曲如蚂蚁搬家一样迈出石窝,一步一步挪出十几米,人们为她鼓掌,为她欢呼,“杨门女将”的美名不胫而走。
“师子文、步德林,两个排长一样红。”“康金怀、步德绍,那里危险那里找。”当现年76岁、保养还算可以的老支书步从书提起这两句顺口溜时,坐在一旁75岁的步德绍还显得有点不好意思,连连摆手“别提我,别提我!”
现年78岁、满脸皱纹的卜有善是当年政办组的资料员。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却是老百姓眼中的秀才,工地上的所有口号诸如“大干一百天,向党把礼献”“石硬、地硬,我们的决心更硬!”“天大寒、人大干,工地上没有冬天!”“康庄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战东岗,团结渡槽凌空起;破天命,敢叫库水上高山”“今朝引来一渠水,明年换来万石粮”“春节不停工,风雨无阻拦;大干四十天,任务提前完”“今年多留一点汗,夺得明年大丰产”“鼓足干劲学大寨,自力更生建渡槽”等等都是他编写的,这些口号如一粒粒钙片强骨头,广播里的好人好事基本上也都是他采访的,这些好人好事像一杯杯香茗长精神,大渡槽龙头(又名始端引水塔、首墩)上的“毛主席万岁”也是他的手笔,着实让他风光了一阵,艳艳的红色温暖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这里有必要给大家解释一下康庄水库扬水站和康庄大渡槽是怎么一回事。康庄水库扬水站是水利局的专业名词,是一个系统工程;康庄大渡槽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俗语,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渡槽只是康庄水库扬水站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康庄水库始建于1960年,深沟里筑坝拦水而成,水库东边四个村的土地都是西边低、东边高,原来都是靠天吃饭,雨水勤就有好的收成,缺少雨水庄稼长势就不旺甚至颗粒无收。如何把低处的水抽送到高处的地里,办法就是修建扬水站。
康庄水库扬水站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明渠、涵洞(竖井)、渡槽。
从大渡槽龙头的位置向西走一百多米,就可以看到明渠,长有一百多米,宽约两米,明渠两侧都是红石头,虽然是直上直下的,但豁豁牙牙的并不规则、光滑,地面和水面的距离有5米左右。当年开挖时最浅的地方有8米,最深处达13米,挖出的土和石头达到1700多方。
明渠到龙头的地下部分是涵洞,长约150米。如果再向东边开挖明渠,太深,工程量也太大,人们想出了开凿涵洞的高招,十米多深的红石头下开始打洞,长和宽都是两米,一直向龙头的方向掘进,挖出的石头有580方。
在龙头和涵洞相接的地方打一口竖井,直径2米,深20米,挖方量近63方。经过明渠、涵洞流过来的湖水到达竖井,成为扬水站的进水口。
开明渠、挖涵洞、凿竖井,都是用最简单的工具和炸药完成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可想而知,真的如“蚂蚁啃骨头”一点点撕咬出来的,点炮炸石头时还出过小小的事故,责任人受到点名批评。人们到大渡槽参观游览,只感叹大渡槽建设的不易,对明渠、涵洞、竖井几乎没人留意,就像当年的民工们,卑微如尘土,寂寂无名却暗暗发着光发着热。我也是听了卜有善老先生的讲解才恍然大悟,原来大渡槽只是扬水站工程量的一半,不由得从心里为前辈们点赞。
四在天
如果说开明渠、挖涵洞、凿竖井的艰难在于工作量巨大,那么修建渡槽的难度关键是技术;如果说开明渠、挖涵洞、凿竖井是“辟地”,那么,建渡槽就是“开天”。
渡槽由龙头、龙体、龙尾三部分组成。
要把低处的水抽送到高处的地里,据测算,渡槽的首墩要拔高18米,没有铁架子,没有卷扬机,没有老吊车,怎么办呢?技术员们的土办法来了,破开土层,找到石头底,开始用红石头、水泥砌基底,垒成长8、2米、宽7、2米、高2、7米的石台,石台之上,再分五节用蓝砖垒就,最上一节是水池,铁管子抽出来的水先到达水池再流向石槽。一个沙杆不足十米,就把三个沙杆接起来,用铁丝牢牢绑住,再横绑沙杆在首墩四周搭起架子,沙杆接近顶部的位置安上滑轮运送砖头、灰浆。首墩仅墩基挖出的土就达27方,砌石160方,整个首墩用砖近十万块,水泥达6吨。
变冬闲为冬忙,春节不休开门红,然而由于天气寒冷,出现了一次砖墩圈梁崩塌的事故。关键时刻,还是步正谋想出了好办法,他让民工们割来芦苇编成席子围在墩子的四周,美其名曰:给首墩搭暖房。
墩子就是龙的爪。龙爪有42个,用红石头垒起,四面皆为梯形状,下有墩基,上有墩帽。最高的墩子近17米,然后向东依次递减,最矮的墩子也比我高很多,举起手摸不着墩子的最上边。我们看到的只是地上的裸露部分,地下还埋着很深的墩基呢。仅墩基挖出的土达到600多方,如果把所有墩子的红石头加起来,有1000多方。
拱肋就是龙的躯干。两墩之间为孔,跨度16米的11个,13米的18个,7、5米的13个。两孔之上搭拱肋,先在在地上由钢筋、水泥预制。条件所限,拱肋的“弧形”部分分两段制作,长短不同的“肋”、拱肋上的横梁也预制好,然后焊接、浇筑。预制好的拱肋重量超吨,怎么弄上去,可让柳书记发了愁。地区水利处的郭文江、苏殿华联系了地区的吊车,可算帮了大忙。拱形平台之上两侧是钢筋、水泥预制的竖板,中间留空成凹槽过水。据统计,预制的大件84个,小件3071个,用水泥1000多袋。
龙尾又叫尾渠,也要先扒开土层,找出石头底,在两侧用红石头垒起来,中间部分先填土砸实,最上边用混凝土浇制抹平。尾渠的两侧各留两个豁口,渡槽流过来的水通过豁口向西回流浇地,尾渠最东头的口子用来浇东边的农田。尾渠用石总量达95方,水泥200多袋。
当我从龙尾慢慢走到龙头之上,我头发晕,两鬓发涨,手心出汗,慌忙蹲下。我不由得替四十多年前的人们担心起来,事后的采访也确实让我紧张了一把。
就是前面提到的“两个排长一样红”之一的步德林,一时没有小心,一只脚踩空从高高的墩子上重重摔了下来,用手放在鼻下,气若游丝,指挥部立即联系兵营的车紧急送往邯郸市第一医院,第一医院建议送往省第二医院治疗,火车站的工作人员听说是修扬水站的工伤,马上联系了时间最近的一列火车,并紧急协调了石家庄火车站,一下火车,一辆三马车就发动起来,省第二医院根据病情紧急联系、转往了治疗脑伤比较专业的省第三医院。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步德林恢复了健康,却留下了后遗症,公社党委安排他在公社大院当门卫,直至去世。
现年76岁的康金林,当年任村里的支部委员、民兵连长,带班参加了康庄大渡槽的建设,黑瘦黑瘦的一张脸,一看就曾经饱经风霜,但体格依然健壮,他给我讲完这个故事,长叹一口气,“现在也只能给你当故事讲讲罢了。讲给村里的孩子们,他们都不想听,也没人相信会发生这样的事。”
五 流芳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200多个壮劳力,近一年的辛苦,当地里的麦芽子正需要水分的时候,一个长约600米、威武雄壮的飞龙腾云驾雾而来,人们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不敢相信正是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这个庞然大物。开闸的那一刻,心都悬了起来,是啊!水从20多米的地下抽送到18米的高台,谁见过这样的奇迹呢?两秒过后,当震耳的水声传入耳膜,看到湖水在龙头顶端的铁管口子喷涌而出的时候,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有的人却偷偷地抹了一把眼泪。公社请来了邯郸市平调落子剧团,请来了“瞧了武鸿凤,一辈子不得病”的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大师、一代宗师武鸿凤,着实热闹了几天。
开闸引水前两天,邯郸县革委会主任(县长)来大渡槽视察,看看大渡槽,看看四个两米多深、面积近半亩的石坑,感慨良久,最后说“敢于开天辟地、战天斗地、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康庄精神’,值得我学习,值得邯郸县的每一个干部学习!值得邯郸县的每一个人学习!”
县直单位、各公社甚至外县、外地市一阵风似的派人前来参观、学习。
在邯郸县水利局2001年6月编写的《邯郸县水利志》中,在《大事记》和《第五章》“地表水灌溉工程”《第三节》“提水工程”中对康庄水库扬水站进行了专项记载。
1993年12月出版的《邯郸县志》也在《农业志》第四章《水利》第四节《水库 扬水站》中专项刊载了康庄水库扬水站,并在前面的照片部分留下了大渡槽靓丽的身影。。
六 化雨
最得实惠的当然是四个村的村民,一千多亩旱田变成了水浇地。第二年,小麦的亩产由原来的不足200斤提高到600斤,最好的接近800斤。秋季种玉米、棉花、红薯的时候,再也不用肩挑车拉,只需要拿一张铁锨轻轻扒开畦口,汩汩流淌的湖水就滋润了干渴的土地。村民们缸满仓足的同时,交给国家的粮食也多了,每个人都喜气洋洋的,尤其是师窑、石坡、张庄的村民,以前见了康庄村的人总觉得矮三分,现在肩膀一样高了,小伙子们的腰杆也硬了许多,娶媳妇比原来受打听呢。
和康庄、张庄土地相连的贾沟、乔沟、会星头的村民通过两个公社的领导协调、沟通以后,也用上了扬水站的水浇地,扬水站的作用一下子发挥到两千多亩。年轻、要强的贾沟村支书也在本村南岗修建了一个渡槽,成就了一段传奇的姻缘,成就了一名正县级领导干部。乔沟、会星头的村民将渡槽东延,修建了三公里长的人工渠,再扩大浇地面积一千多亩。
分田到户以后,村民们种粮的积极性空前提高,粮食的产量连年提高,人们的脸上经常能开出花儿来。后来,电费涨了,化肥涨了,收割机的价格涨了,人工的工价涨了,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也落伍了,而小麦、玉米的价格并没有涨多少。附近的南李庄、姬庄、店子、停驷头等小煤窑的井架子一个一个竖起来,一个月的工资够地里一年的收入,顺走两锨煤块就顶一麻袋小麦,一块儿、两块儿……一颗、两颗……越来越多的土地、人心就让杂草霸占了。三年前,再也听不到扬水站的抽水声,再也看不到一槽槽唱着歌追逐梦想的流水,再后来,变压器、电机、水泵就没了踪影,只剩下孤独的大渡槽在风雨里咆哮、饮泣。
七重生
我曾经参观过磁县张二庄村东南的险峰渡槽、沙河市渡口村东南的太行大渡槽,它们虽然都比康庄渡槽雄伟高大,但我还是觉得康庄大渡槽亲切。我曾经数十次来往于家乡的大渡槽,每一次当我站在康庄渡槽前,仰望龙头,远望看不见尾的龙身时,我的心里满是敬仰。最难忘第一次和渡槽零距离接触,我睁大眼睛细数过每一个石墩,也步量过每个石墩。最高的石墩分12节,每节有6-8层,连最矮的石墩也高2米多,粗算石块总量达两万多块儿,最重的估计超过一吨,一刹那间,我的心上燃起熊熊大火,对先辈们、乡亲们的壮举感到自豪和骄傲。近日,当我看着一人抱不过来的钢管子上锈迹斑斑,看着首墩窗倒屋破,像一个风烛残年、直不起腰的老人,我很是惋惜和悲哀。去年,我在康庄通往霍北的公路北侧爬低上高终于找到了康庄村修建的小渡槽,只剩下不足十米的一截,似北京圆明园的废墟一般破败,我的鼻子酸酸的,眼眶里湿湿的。
近几年,复兴区依托康庄乡打造万亩森林公园,打造康湖生态园区,大渡槽周边种树植草,面貌焕然一新。到大渡槽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大渡槽成了邯郸市民休闲菜单上的首选。去年秋天,康庄乡政府对大渡槽亮化,大渡槽就像一条腾飞的金龙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人们的心。
“风风雨雨,大渡槽已经四十七岁了,如果是人的话,正值壮年,正是能干的年龄,可……要呼吁有关部门把渡槽再修整修整,想想办法再利用起来,千万不能塌了呀!”采访完卜有善,这位康庄乡有名的能人眼中含泪千叮咛万嘱咐地对我讲。
“不会,不会!新时代,大渡槽一定会有新的生命,大渡槽的精神不死!”



[上一篇] 父亲的老酒

[上一篇] 蛙鸣入梦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