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获一本河北省采风学会执行会长张炳吉先生2018年出版的散文集《一路风情》,我先以狼吞虎咽的速度读完,又以细嚼慢咽的方式复读了几遍,越看越使我产生诵之朗之的激情,越看越使我产生写点感想的冲动。
河北省采风学会是炳吉先生2014年11月创办的全国第一家采风社团。采风,在古代是指对民情民俗的采集,特指对民歌民谣的收集;在现代,采风泛指对一切人类文化和自然现象的调查研究工作。创建学会的目的是动员、引导和带领文学艺术家走出书斋,深入山川田野,深入基层群众,发现第一手素材,获得真情实感,创作接地气、合实际的文艺作品。这个学会的宗旨是“行走天下,写写画画”。从《一路风情》的作品中,就能领略到作者率先垂范,走遍中华大地,体验山高水长,探秘欧亚实地,采集各地风情的经历,以及在边走、边看、边听、边想中,创作出的优美的篇章,让我们看到了那里的灵山秀水,看到了那里的城市乡村,看到了那里的国度古韵。
跟着《一路风情》的足迹,我也仿佛跟随作家亲历了采风活动,目睹了作家对日常工作、旅游、生活的观察,但作家并不是简单的把采风和生活的材料罗列起来,而是“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加以遴选,然后确定一个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选择可用的材料”,然后“把挑选出来的素材进行艺术加工——按照一定的架构,从美学的角度、用文学的语言、艺术的表达方式,逻辑地、形象地、生动地把这些材料组织成可以诵读的美文”,“精心建造出雅致的别墅。”(此散文集后记《游记采风类散文创作之我见》)在一座座雅致的别墅里,不只彰显着别墅的艺术、美观和气派,也显示着别墅的灵感、生动和丰满。时任河北省作协副主席的李延青在序言中这样评价炳吉先生的作品:“如果把采风的客体看作一棵大树,那么,炳吉同志不仅留意树干还留意树枝,不仅留意树枝还留意树叶,不仅留意树叶还留意树叶的形状、薄厚、纹理、颜色、透明度,等等。正是他看得仔细,写得精道,他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显得细腻感人,才与众不同。”
阅读炳吉先生的散文,让我叹为观止的是作家精细地观察事物从而发现美、捕捉美的细心程度。例如在《水做的梯子)》一文中,他对北方和南方的山观察的就非常仔细:“万年(江西万年县)的山不像北方的山那样粗犷险峻,也不像北方的山那样山石裸露,而是像面粉里掺合了绿色菜汁蒸熟的馒头、窝头那样,圆乎乎、绿茸茸的戳在水田里。一块连一块的水田围着这些‘绿馒头'转,围着这些‘绿窝头'转。有的水田从山峡里铺出来,高处窄,低处宽,一层一层的,呈现为梯形,远远看上去,真像靠在两山之间的一副‘水梯子'。有的水田围着一个‘绿馒头'转,有的水田围着三四个‘绿馒头'转,山上葱葱绿绿,山下波光山影,鸟瞰不知是山在田里,还是田在山里。”再比如在《走进孤独》中对寂静山林美的发现:“我眼前的山林真空一般静寂,松树、山杨、山榆,还有更多不知名的树,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彼此无问无答,只是沉默在无人的山野,等待着它们蹿长的春天。”这些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阅读炳吉先生的散文,让我叹为观止的还有他精准地描写事物从而叙述经过、突出个性的极致视野。散文《亲亲小鱼》中作者亲历“鱼疗”的经过就是如此:“在店家的劝说下,我再次伸脚入水。鱼儿们见美味再来即刻蜂拥而至,霎时间,一股麻麻的、痒痒的、酥酥的、甚至有点微微疼痛的感觉袭过全身;接着是一种说麻不麻、说痒不痒、说疼不疼的感觉;再接着是既麻又痒、既痒又疼的混合型感觉。多重体验一时间遮蔽了我眼前无边的大海,堵塞了我耳畔海浪的喧闹,阻挡了我身旁呼呼的海风,让我暂且忘却了这种体验之外的一切。我的思维只集中到了一点,那就是脚上无以言表的感受。”读着这些文字,似乎自己的脚也麻、痒、疼起来。
阅读炳吉先生的散文,让我惊叹不已的就是作家精确地探索事理从而深层次、全角度提炼主题的艺术技巧。作者在《脚印》中就对人生不同阶段的脚印进行比对后,总结出:“人在前边走,很少留意身后的脚印,只有在歇脚的时候才有意无意地回首,这时,发现自己的脚印有的太深了,有的太㳀了,有的步子太大了,有的步子太小了。悔意在胸,就想重新走一回来的路,可是回过头却凄冷地发现,已是途穷水尽,落日黄昏,倏忽间来的路已经渺渺茫茫,再也找不到了。……所以,人的一生走的很累,有时抬起脚了不知往哪落、怎么落、落多重。”
阅读炳吉先生的散文,让我惊叹不已的还有他精深地揭示事理从而得出与众不同认知世界的深度内涵。例如,作者在《比萨的斜塔比萨的雨》一文中,通过一次躲雨的经历联想到:“灾难对人们来说其实并不都是坏事,因为灾难能把很多人的命运连在一起,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人们在灾难面前往往比什么时候都能克制,比什么时候都团结,同舟才会共济。”炳吉先生曾到寺庙体验生活,在寺庙斋堂里吃斋饭后,他发出这样的感慨:“但转念一想,猛然打断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转变一下自己恒定的生活轨迹,恰好可以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让人深思,让人警醒。其实,在我们生活的丛林里有很多条我们尚未发现的路,要找到这些路,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发现。我们之所以认为自己正在前行着的路是我们唯一可行的路,那是由于我们的狭隘、自闭和保守。”(《吃斋》)
对于采风活动,我原来了解的不多,自从老同事炳吉先生邀请加入河北省采风学会后,便有机会向他及会员们学习采风知识,参加采风活动,创作采风作品,真的是获益匪浅。特别是从《一路风情》散文集中,更是看到了炳吉先生的采风之路,学到了采风之法,读到了优美篇章,见到了雅致的“别墅”。“行走天下,写写画画”是采风学会的宗旨,但从《一路风情》的采风之路看,采风哪里是那么轻松的事,从炳吉先生的采风之路,我看到了他《再寻坛山刻石》的艰辛,也看到了《我要去欧洲》的困顿,感受了《嚼槟榔》的大胆,也感受了《吃斋》《晨课》的趣味,体验了作者《三游记》中的无言之态,也体验了《在巴黎脱鞋》的尴尬。这也正好证明,行走是为了采风的深度,采风是为了创作的精致。所以,优美篇章的创作与雅致“别墅”的建造有异曲同工之妙。要想建造雅致的“别墅”(创作美文),需要大量精美的材料(素材收集),需要多项精巧的设计(文章构思),需要多种建造形式(艺术形式)。《一路风情》中的散文就是炳吉先生在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认真遴选,确定主题,精心创作雕琢成的优美篇章。
如今,炳吉先生已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使他更能集中精力办好河北省采风学会,更能沉下心来搞好创作,期待着在他的带领组织下,参加更多的采风活动,学习到建造雅致“别墅”的绝活。
作者简介:陈红旗,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喜欢阅读和散文随笔写作,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和网媒中,其中多篇文章获奖,出版有《时间风景》散文诗歌集。
[下一篇] 万里功名不足论 且行法雨润天山——品读李永君和他的《西域行吟》
[上一篇] 三位作家评《一路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