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一碗蕈(xùn)油面
一碗蕈(xùn)油面
作者: 马占顺



      9月10号这天是我们“康养旅居中国行”的“体验官”们在常熟体验的最后一天。

      早餐就是在虞山脚下兴福寺畔的“兴福老面馆”用的。在大巴车上,随车讲解范丽娟介绍说,“这个老面馆可是个老面馆了,每天到这里来的用餐人可多了。今天我们就是用的常熟特色的‘蕈油面’。”在这不长的路段车上我就开始琢磨,这是一种怎样特色的面啊?

      不多时我们的中巴车走到这条街的十字路口处,只见几个警察在路口就上执勤。

我们的车是不能往前走了,大家就在这里下车,我看见这条街满是新盖的3层别墅似一水的白色楼房,一路上感觉倒是干净整洁,客流量也不是很多,为什么警察不让更多的车子往里走呢?我顿生疑问。走了一站多地的样子,我们沿着一个不起眼的小口,下了十几级台阶。

      只见这里的河流潺潺,绿色的古树高大遮天。

      又走过一座小桥。我的眼前一亮,我们来到一张张桌椅错落有序摆放,市井烟火气十足的兴福老面馆。

      对于我这个外乡人来说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一个小院落套着一个大院落,一个大院落又套着一个小院落。方桌布满了院子、帐篷之下。

      我看到:

      ——大树底下有乘凉歇歇的;

      ——院子里有喝茶聊天的;

      ——屋子里有喝茶吃面的;

      ——大棚里面熙熙攘攘更多的人都在等待这碗蕈(xùn)油面的。

      这里对常熟人而言自然不陌生;而对于游客而言这里真是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地,就是因那一碗“蕈油面”。我想毫不夸张地说,常熟人的早上就是被这碗早面叫起来的。

      对于眼前看到的场景实让我有些震惊。在这我才知道几位警察为什么一大早地就站在了这里地十字路口。

      这里一张张方桌、一顶顶帐篷,掩映在参天古木下;一个个家庭,一群群朋友有说有笑相聚而来。仅仅是这相当清幽的环境就足以让我惊艳,更何况这极富人间烟火气息的画面让我惊奇!

      来到常熟这里,我才知道常熟人不仅爱喝早茶,更是热衷这一碗“蕈油面”。在这里我们穿过熙攘的大棚,也让我享受到了常熟人的热情;在这里我眼见了买这碗面排队的人群,各种颜色的衣服后背上还印着深深的汗迹!

      在我们的蕈油面还没有上桌之前,我就问了这里穿白色衬衫的一位负责人,这里每天最多的销售情况。他说那年的一天最多来了一万多人吃面,开创了兴福老面馆吃面的历史记录!

      我很惊讶为什么这兴福老面馆的面这样受欢迎呢?为什么每天早晨这里会唤醒人们的睡意呢?又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的人来享受,包括我们呢?

      这位负责人说“蕈油面”是本地的特色。蕈是一种野生菌,而松树蕈则是常熟虞山的一种特产。用蕈油作为面“浇头”的蕈油面,鲜美异常,非一般蘑菇可比。

      虞山的蕈油面是常熟传统的特色面点,有“素中之王”之称,兴福蕈油面在常熟是出了名的。蕈油面,最早只是常熟兴福寺和尚食用的一道素食,后来得到了食客们的青睐。

       ......

      这天早晨我们正是品尝的蕈油面。我吸吮放着在长条大桌子上一碗碗蕈油面中飘出的这股股浓浓的香气,只见大白瓷碗里面条上浇的佐料,就是简简单单的炒松树蕈蘑。看到连汤带水热气腾腾的这么一大碗,我还在琢磨着这样一碗面怎样能顺利的下肚时,这沁脾入胃的味道诱惑我已经让我不能想那么多了。

      说是吃面要慢慢品,细细嚼。这天早上蕈油面满口的香气,还是让我“啼哩秃噜”的就把这碗面塞进肚子里了,乃至最后我连碗里的面汤都灌进了肚子里,摸摸嘴儿上的油感觉还没有尝够......

      不得不说,早上这一碗蕈油面吃下去,中午王丽丽老师在高铁上为我们定的盒饭我都没有胃口了,只是看着身旁的余老师吃了一半的午餐,下高铁时我们中午的盒饭就当晚餐了呗......

      2023年9月10日

[上一篇] 在大学毕业40周年同学聚会上的发言

[上一篇] “常来常熟”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