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枕闻与望峰
枕闻与望峰
——从两首诗看诗人
作者:李彦良(逍遥舟子)

  最近诗人赞杨先生的五绝诗成为文艺圈津津乐道的一道风景。纯粹,恬静,简括,动人。这位长期在军队和地方党的高层机关撰写公文的工作人员悄然转身诗词,而且独擅字数最少的五绝,令人敬佩。
   先看第一首诗《茅店枕闻》:“鸡叫五更树,风推雪后门。足音阶下去,应是路遥人。”
   这个茅店在哪里?称之为店,应是路边的小旅店。所以我说,赞君诗不是隐居诗,是游历诗,是精神游历诗。他的山居随处可见。他在老家的祖屋还保持原貌,六七十年代的旧家具、老农具有条不紊,不同的是西厢房设置了茶室,挂了不少文友的诗词书画。院里有果树,有菜畦,还有一口井,称之为“辘轳园”。
   后来他这个茶室搬到了太行山。有朋友赶时髦,开发的荒山成了鸡肋,他受托打理。其实树会自己长,鸟会自己鸣,只需要有人看着宣示主权,这恰好契合他的心境。写了两首诗,哥哥请人刻到了石头上,第二年不见了,原来陷到土里了,作者由此得地名“种诗草堂”。
   那是他的精神家园。赞杨上过大学,上过战场,进过官场,才明白大自然才是人类真正的家。繁杂世事,闪烁霓虹,都是过眼烟云。心灵只有沉浸于自然的怀抱,享受天赐的生态,才是安处,才是精神家园。迁居山野后,果然诗兴频发,诗艺大增。
   作者曾在《人民日报》《散文世界》刊发大量散文,其《白马泉的品格》一文选入北大基础教育文库小学高年级课外读物。代表作散文集《乡关路远》《路在门外》《一路风情》,合称“三路”。2014年11月,创办了全国第一家采风社团——河北采风学会并担任会长。
   作者首先是撰写散文家,写景、叙事、抒情是高手。他性情沉稳,不紧不慢,作文从容典雅,循序渐进,终融为一体,创作了非常丰富的意象。转向主攻诗词之后,更提升了炼字炼句的功夫,像居里夫人从数吨矿渣中提炼数克镭,乐此不疲,不厌其烦。由于他对生活天然的敏感,一点点稍纵即逝的生活细节在他的心目中早成一幅画,一篇佳作。但这远远不够,他会在头脑中萦绕数日,直到节奏铿锵,押韵合辙,两句“经典”脱口而出。
   我想,这首联一定在心里酝酿甚久,可谓经历一段千锤百炼的历程,但出来之后毫无突兀、拗口、奇崛之感,题材平常见,词语日常话,语法如行云流水,平白如话但信息量很大,而且妙趣横生。
   首句是时间。小时候的乡村,大年初一才会起五更。作者的时间是画面,村头那棵充满故事的标志性树;是听觉,是“一唱天下白”的鸡叫。这真是有声有色了。次句是地点。是茅店门内,更是叙事和写景。大雪封门,朔风怒号。前后两句自然成对,对仗工整,是仪仗兵,华美开头。
   如果说仪仗是精心设置,后两句则是妙手偶得。恶劣天气下,人们都还在梦乡享受难得的安详和温暖,可是竟有人早早出门,走下台阶,走入风雪之中。作者知道,还有很多勤奋的人,或者为了养家糊口,或者为了责任使命,或者因为急事,或是因为日常业务。永远在路上,风雨无阻,山高水长。我们的民族正是由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串联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
   作者退休了,又何尝不是登上新的精神旅程,以诗眼静观大千世界,描摹人世的风景。

   再看第二首《望峰》:“子夜山村外,孤峰入暮深。幽灯一点外,应有不眠人。”
   如果说《茅店枕闻》是听外,《望峰》则是外观,从外人眼里看自己的生活状态也,算是生活状态的自画像。自己住的哪里,哪个县,哪个乡,哪个村,哪个街道,周围有哪些景物,哪些建筑,哪些人事,哪些复杂的信息,作者凝炼为一座山峰。
   天边一孤峰,山下是我家。这个纯自然的地理标志,也深深表明作者热爱自然,把自己的复杂的生命和那一座孤冷的山峰相提并论,合二为一。自己又化作一个符号,山峰又化作一个生命。
   我似乎听说作者祖上是魏征大庙的守道人。向往自然,热爱自然,以自然为生命的情结,是不是渗在血液、刻在骨子的基因呢?道家云“道法自然”,作者是不是自视为“我如孤峰立,感应天地间”。孤峰是自我,望峰是山外视角,子夜是虚拟时间,山村是虚拟地点。孤峰是大标志,幽灯是小宇宙。一颗昼夜跳动的心,观万象,听民声,从大到小,从物到人,从静到动,从冷到热。
    所以我说作者不是隐者,而是站在世界的最外层,谛听天人之变,感悟生之所恋。



[下一篇] 做最美最真的自己 ---读万文丽文集《清风絮语》

[上一篇] 太行风韵太行情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