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1962年毕业于培进中学,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文化大革命”期间,余秋雨的父亲被同事诬陷错划为“右派”,叔父遭到红卫兵及造反派的残酷迫害而含冤自尽。1969年—1971年,余秋雨赴江苏吴江县太湖农场劳动(即下放五七干校)。1975年—1976年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当代中国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作家,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1968年,他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
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等,文化通史《问学余秋雨》,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学术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等。
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987年授予)、“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现在还担任99读书俱乐部的荣誉董事长。其中,《信客》被选入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科书。《都江堰》被选入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科书。2010年,余秋雨出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他的名字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看到这些头衔和成就,我才知道中国当代又出了一个伟大的文化学者。
2007年我在浙江黄岩打工时,看到永宁公园中一坐大雕塑的铭文就是余秋雨给撰写的《创造颂》,反复去观摩研读,他仅用239个字就把一个台州人的精神表达得透澈入骨。以至我在写《孜孜矻矻》时都不能不把他的铭文附在文后。
这次到江苏工作,整理了好长时间要带的东西,最后还是把《余秋雨精品集》放入了行囊。本地春日多雨,工作之余,就翻开看看,象与余先生对面交谈聆听他的教诲,又象是随他周游各地领略着中国博大的文化。
看了几篇之后,除感觉他的文章里思想深刻文字优美外,还有如下特点:
一、结构 大多文章是3—5节,很少有6节以上的篇幅。象《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等都是4节。每节50—几百字不等。开始时让人在不知不觉时介入文字,如:《都江堰》的开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风雨天一阁》:不知怎么回事,天一阁对于我,一直有一种奇怪的阻隔。《五城记—开封》: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气宇不凡。这样的开头就像顶级跳水运动员,水波不惊就直入水中。又象是高手护士打针,在你不痛不痒间已拔出了针头。
这样的结构让人读起来层次分明,不累。还能让读者有歇下来回味的空间。
收笔时也很果断,但让人想象和回味。如《庐山》的结尾:一阵云雾又飘到了我的眼前。《白发苏州》的结尾:该是什么样的人?我一时找不到答案。
二、文辞优美 在余秋雨的散文里优美的文辞随处可见:“温热的肌体,无羁的畅笑,情爱的芳香,全都塑成一座远古的造型,留在这群山之间。---《三峡》
“站在天柱山的谷岙里实在很难产生任何分割的思维,只觉得山谷抱着你,你又抱着山谷,都抱得那休闲紧密,逮不到一丝遣字造句的空间。---《寂寞天柱山》
三、知识面宽 余秋雨的文章里引经据典博引旁证的地方太多太多,以至于他自己都怕“掉到书袋里”。这是和他当年在天一阁苦读了几年书博闻而又强记分不开的。
他引用得较多的是古典经史子集诗词文赋,历史掌故。同时也不泛当代的诗文观点。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水经注》)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三峡中引用舒婷《神女峰》)
通过看《上海人》我知道了上海徐家汇的来历。明代进士徐光启是最早在徐家汇居住的人,他在34岁时受了西方宗教的洗礼,第二年考中进士,成了翰林院庶吉士。以后就一直为官,期间对天文、历法、兵器、军事、水利等都有研究,和欧州传教士窦玛利一起译出了一大套《几何原本》。他的墓就离华亭宾馆很近,而华亭则是上海最早的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就建在这里。
这里还说徐光启的第16代孙是个军人,他有个外孙女叫倪桂珍,便是名震中国现代史的宋氏三姐妹的母亲。
一个国家,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需要很多代优秀文化的传承,而传承的途径就是写作和阅读,写作是为了把读到的知识消化成自己的再流传下去,而不断地阅读则是为了更好地接受。
读书就应读这样的书,以后有时间还得细细地分析这样的文章才会从思想上,写作上不断受益和提高。
2012年4月13日
[下一篇] 参观台州书画展
[上一篇] 观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