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创作漫谈 > 散文行“五品”
散文行“五品”
作者:刘绍本

       正是一年忙碌的初夏时节,“莲叶碧而嘉木秀,紫燕飞而流莺啼”,我们走进邯郸响堂山景区,共议散文繁荣发展大计。如果允许不尽完美的喻说,那么春天的岁月好似诗歌,花枝招展;夏天的岁月有如散文,葳蕤繁茂;而秋天的岁月可比小说,丰腴饱满;冬天的岁月呢,堪称戏剧,欢娱享年。
      铺展得满天满地的散文篇章,使得我们的国家自古就有“文章大国”的美誉。而有人又不无自诩地说:“散文是一般文章里的凤凰”。进入了新时代,散文应声召唤:坚定“文化自信”,吮吸着这种国家与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期盼不断地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学艺术的濯面创新。
      散文创作与各体裁样式的作品一样,其成果也是要显示品位的。不错,古人早就称道“文无定法”,运笔追求“行云流水”。但是完成的“产品”呢,却有品格之分了。它不是“流水线”下来的制品,更不是什么“标准件”,难免质地优劣和格次高低,在览读中被人咂摸出来。昔时文论《文章五诀》中,曾将动笔为文归类成五个方面,即形、事、情、理、典。当今习作散文时,不妨借鉴过来,当成标尺要求,看看手下完成的笔墨制品成色如何,究竟能入怎样的品位。
      雏品曰“形”。散文只把事物的原始外貌,也就是“原生态”的表层样子照搬摹拟下来,粗糙成篇。结果顶多让人匆促“入目”,无法“养心”。一些游记散文,有如景点说明书一般;一些人物访问记,有如拙劣的情态报道,通篇是概括性综述,缺少“事由”“人味”。这除了由于作者沉入客观环境采风不到家,手中的过硬质料有限,还有个写作态度问题,满足于一知半解,应付交差。这样的货色最多列入“初级档次”,勉强插嵌“一品”,垫个底儿吧。
    二品曰“事”。散文的笔触始能突破表层,深入内里地展开记述,“有事了”!本来么,纷繁多彩的现实生活,为散文写作提供了无尽的素材,作者需要实实在在地接触直到融进生活,由感动升华为感悟。这些年的高考语文作文,许多省市的文题常是以材料作文为主,完成一篇800字的散文写作,写成诗歌还不行。这些必用的材料,以其厚重感和鲜活性兼具的品格,运用新颖而灵动的形式,反映出新时代的主题,弘扬着主流价值观。优秀的散文篇章,有事件叙述,有情景描摹,但其着眼点并不在于对客观的人与事精致到位的“复述”,而是为了进行个性化的分析与阐释。同时,散文中的材料必须是真诚的。近些年荧屏上出现了“战争神剧”的粗制滥造情节和单薄苍白形象,甚至个别帖子还妄称“爷五死”,成了网络热词,此言是“我爷爷五岁时就被日本人杀死了”的简称。违背生活逻辑的编造,定遭读者背弃。此外,散文中的材料,既不像“传递式”发文、“共享式”写作,更不可“平庸式”移来、“习见式”复作。当下散文的成功之作,无不得益于私语性写作范式的确立,以及文体突破的满腔激情。要在散文中讲好“中国故事”,没有骨干情节和独到细节,那可真的“闹不成事”了。
      三品曰“情”。光写出了“形”与“事”的散体文章,掂量起来,品相还不足攀取“上乘”,这就要特别留意情感的熔铸。古人云:“不依情,不能发笔”。意思是,只有注入作者情感的散文作品,才能产生出熏人、摄人和勾人的艺术魅力。当年,清华大学刘文典答问:“先生对写文章有何高见?”应声“问得好!”后,随即朗声念出五个大字:“观世音菩萨”。接下去解释说道:“观,多多观察生活;世;须要明白世故人情;音,讲究音韵;菩萨,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这种“菩萨心肠”其实就是散文作者应有的一种情感心态和人文情怀。而当代著名作家孙犁对一位正在读书和练笔的青年学子说:“内心要有思考,要有感情。”“你心内没有感情,就没有高兴、激动、痛苦、沉重。文学就是写心里的感情,写郁结,写人生的酸甜苦辣咸。既有理想,也有现实;既有欢笑,也有血泪。读者也会跟着你,感情起伏动荡。”随后又叮嘱一句:“当然,你生活里不要有血泪。”(段华《孙犁的“说”与“不说”》)难怪有人归结道:“散文是主情的艺术。”就像是榨干了汁液的果实,缺少了情感的滋润保鲜,只留些干瘪的筋脉,有谁愿读?也许是文体的突出要求使然,散文对经验的依赖程度要超过其他体裁样式,它的感染能力十分倚重作者的体验之深,即人们时时在推崇的情真意切。说来,身边亲人和成长环境在经验领域自然成为最为熟悉的对象,所以“乡愁”与“亲情”也就大量涌入散文写作中来。据散文评论家推介,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彭学明的《娘》、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等,一批批主打亲情的优秀散文先后引发了阅读的风潮。近闻袁学骏的《回不去的故乡》获得“冰心散文奖”,其文友丁吉槐、朱宝柱、梁剑章、安秋生、张华北、冯小军、郭文岭、孟德明等“乡情之恋”文集,成了散文冀军的一大盛景。但是各地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这些传统题材的作品在处理方式上也有着明显的新变,即由过去单向度的感恩与颂扬,转向更深的思虑与开掘。基于自我成长起来的对人生的理解力,这要比纯真地感念,更有品味。
        四品已入佳境,曰“理”。“理趣”成为度量散文达到格次的重要标志。散文是一种形式精致,但又旨趣高雅的文种。它是民族感情的畅怀抒发,民族苦乐的忠实记忆,又是在权力话语之外,对其物质与思想世界的记录与寄托。从文面上看,无论是平和心态和静观审视,还是激昂慷慨与欢畅长吟,总能将做人做事的道理融汇其中,使人感受一种奋然的力量。作为一个成熟的散文作者,笔触东突西进,但必须要有精神上的支撑;作品里蕴含着价值的精神内核和坚定的文化自信。要知道,有没有这种修炼成的“底气”,结果确是不一样的。它是文坛兴盛乃至于国家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通过散文以及整个文学创作成果,积极投身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宏伟事业中来,为人民群众提供直达内心的精神指引。许多作者深感自身缺少砥砺磨难,满足于匆促成篇,网上留名,导致功力不够,必须从学养、修养和涵养上提高自己。因为人的优雅确实无法装扮出来,那是淘尽人生后的坦然,是饱受沧桑后的睿智,是无数沉浮后的淡泊。还有人给散文作者出主意:当才华撑不起梦想时,就去读书,去书里寻找运笔的勇气。你的气质里,就藏着读过的书,书是生命永恒的香味,你若读书,风雅自来。在那书香文墨里,认识世界,成就作品。
      五品已登精致,曰“典”。此“典”义项颇多,不取“典故”“典礼”诸项,而择其“典雅”之含义。这就是古人所称道的“辞典文艳,既温且雅”(南朝梁萧统),“典而不谀,丽而不淫”(唐韩愈)。所以,“典则俊雅”,即端庄高雅而标致,历来成了为人为文所追求的高标美域。刚离世而去的台湾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此前曾著文呼吁:“生活里面光有真理和道德是不够的,还应有美。”又说:“一个人不一定是诗人,但要过有诗意的富有灵感的生活。”他的《乡愁》等诗文名篇广受欢迎,或许与为文时的美学追求有着直接联系。散文的文字是灵魂的交流,展示大境界的。这些美好的文字带给读者的不仅是字面阅读的喜悦,更是灵魂深处的欢乐与洗礼,回归生命本真的快慰。还记得林徽因女士的《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片段吧:“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散文的文字应该是一个人精神的永生,唯有它可以负载着一个人的灵魂恒久不灭,生生世世。所以挚爱她的友人金岳霖教授在悼林的挽联上写道:“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应该看到的是,近些年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语言的使用状态。其流行,对丰富文字表达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存在泥沙俱下的问题。比如低俗浮夸的字句屡见不鲜,甚至凭借着“感觉至上”,玩起“无厘头”恶搞,有意无意地消解意义与美感,与“典雅”的境地相去甚远。看来,重建文本与读者间的审美关系,使得文体自觉与个性话语紧密结伴,该是新时代里解决散文结构长期扁平的重要之役。散文早有“美文”之誉,它要满足人的思想和审美这些较高需求的,如果只是停留在表层、泛事和滥情阶段,定会使人感到乏味。好文为思想和美感而写,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参见阅读美学的剖析,把阅读这种精神需求由低到高分成六个层次: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和审美。那么,与之相随的写作,特别是散文写作,是否可以沿用古代文论的提法,对其成果进行递进式分档归类呢?事情是繁复多样的,“形、事、情、理、典”,有时又穿插纠缠在一起,不能“抽刀断水”般地截然分开,只能就其主要写作倾向而言罢了。目的在于求得散文坦途发展、品位高尚;勿滞勿巧,求美求新;是为至愿。

      作者简介:
      刘绍本,河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在高校执教35年,先后为本专科生、研究生讲授现代文学、基础写作学、儿童文学和文学批评学等课程。参编书籍几十部,有200余篇文学评论论文散见于报刊。
曾多次担任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委会评委、河北省作家系列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委,省政府历届文艺振兴奖评委等。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石家庄市文联副主席,《作家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等。


[下一篇] 写作秘密的畅想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