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经济圈中的著名景区,天下第一城中心广场的金水桥旁,春风中,一商亭旁飘动的杏黄旗幡格外抢眼,走近细看旗上分明印着:用花鸟鱼龙为姓名作画,中国天下第一城旅游留念
主人是一个敦实憨厚的燕赵汉子叫张奎友。老张穿一身唐装,戴顶皮料礼帽,目光掩在了茶色镜后,一副绅士派头,自称他的这门手艺可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说正在县里办理申请。
张奎友,香河县王家摆子人,16岁时到安平镇纸箱厂打工,学做商标设计,一是因为看他年纪小,最主要的是此前他还学过一段时间的素描,有点美术功底。
时间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把中国企业全都推向了市场化,乡镇企业受不了这样大潮的冲击效益不好,老张在一次赶集上看到浙江人来摆摊用花鸟笔法写人名的生意不错,就萌生了学学的想法。四处拜师学艺,可是会这行手艺的人,都非常的保守。也难怪,中国千百年来的观念都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是有很多行业的独门绝技在本家都是传男不传女的,所以像这样谋生的字匠手艺不外传,老张也都能理解。
好在老张天生聪明,还有些掘犟。为了学艺,他去过江苏的扬州,南京,浙江的杭州,就是在这样的地摊前偷看偷学,然后回来闷头练习。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到了把这事给琢磨明白了。
要说他心里的师傅,应该算是刘升祥,他是一次偶然的机遇得到了一本刘升祥的《画字入门》书,从此才对用花草鱼龙入画签名有了系统的提升。虽然和刘升祥没见过面,但他相信准有那么一天,因为两地也不算太远。
近些年,又看了些美术理论和艺术书籍,也遇到了很多书画艺术家和来拍电视剧的艺术家,对他的艺术创作也有所启发,了解了用花鸟鱼图案画字的发展脉络,使他知道,这行不仅是养家糊口的技艺,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
近两年,每年春节期间电视台来天下第一城采访春节节目时,都会给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凤字、姓名作画”的杏黄旗拍上几个镜头,让他对自己的行业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信心,为此,他还去县里的文化管理部门咨询过。
老张认为:要是从中国的文字发源来看,花鸟字的最早起源应是甲古文和象形文字开始,这点他从韩美林的《天书》中找到了根据。虽然他也不认识天书,不会读天书的发音,也不知那里边字的含义,但他坚信,那是我们的先祖在用象形向我们传递着什么信息。到武则天时就把画字规范化了,从发现的图案看,武则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就把画字发展到了鸟身入字的程度。
看《书谱》也让张奎友大受启发:孙过庭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
虽然说孙过庭的书谱是专门讨论书法的,但是艺术是相通的,“悬针垂露”“奔雷坠石”“鸿飞兽骇”和“鸾舞蛇惊”的效果,不也是画字的艺人所追求的吗?
这些年,张奎友边卖字画边到处访学求友先后去过辽宁的新宾,那是满清努尔哈赤的发祥地,在那里他了解到了满文的特点:中间一根棍儿,两边都是刺儿,加上圈和点儿,就是满文字儿!在扬州他感受到了江南文化的阴柔之美。
在一城的这些年,他又在这明清建筑的皇家园林中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他的作品里更加有了内含,几次有外地景观邀请他去,一城的领导都把他挽留了下来,因为一城确实需要有他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来充实这里的文化项目,为此也给他提供了很多优惠照顾。
看张奎友现场创作,但见他眼前一排颜料彩盒,手夾两块画字木片,略沾些桃红颜色,便手起笔落,一片片桃花顿落纸上,再换另块画木片,沾上绿色,依然手起笔落,桃红柳绿一个姓字欣然跃出,张奎友的作品用笔果断利落,着色鲜艳,层次分明,构图简练灵动,一副作品,用时不超过五分钟。问他如何能这样快就搞完了,他用一句卖油老人故事中的一句话:无他,唯手熟耳。说完他还冲我顽皮一笑。是的,近二十年的钻研磨炼,他早已把中国百家姓里各种姓氏的笔划象拆卸机器零件一样装在脑中。对外国人的英文名字也能流利地画出。
一次,一个英国来华留学的女孩儿到他这里问能不能把她的英文名字用鸟文写出来,老张让她把自己的名字用印刷体写到纸上,略微迟疑一下,又用右手食指在左手掌心比划半天,然后,一气哈成。Park名字中的P和a两个字母让张益友给设计成两只美丽相对的鸟头,后边的两字母rk设计成一只大鹰回首张望身后展翅燕子的图案,后来那英国女孩儿告诉老张,她的名字翻译过来就是“公园”的意思,在公园里有花鸟图案,真的很美,临走,女孩给老张留下50美金说:谢谢中国艺术。
后来有人问老张外国文字难写吗?难写啥呀,我在哪磨蹭一会是为了让那老外感觉到她这名字作画有一定难度,不然她能给五十美金。老张的作法不知是不是中国人的智慧。这些年老张为欧美,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国的游人做姓名字画已近百人。他为能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而骄傲。
近几年疫情爆发,景区静默防疫,老张趁这段空闲又在琢磨往大葫芦上移植能表现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福、禄、寿、禧等各种吉祥图案,老张说:不论做什么,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
[下一篇] 管用和先生的诗、书、画
[上一篇] 当年知青郑占琦